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共12页).doc
12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历史总复习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第 一、 二 单元 课时安排 1— 1.5课时 课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补教中考考点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4、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5、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的成就6、都江堰水利工程7、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1、 知识积累:通过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瓦解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2、 知识理解:对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商鞅变法等定义及内容要深入了解 3、 知识运用: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重点掌握中考考点的所有知识点难点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教学过程【进入复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然后到(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再然后再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我们重点掌握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5分钟)1、看课文第八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可以课件演示)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南方)半坡遗址在?(黄河、北方)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学生完成表格内容(可以课件演示)名称房屋农作物生活用具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水稻)?(陶器)半坡遗址?(半地穴式)?(粟)?(彩陶)二、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向瓦解,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整个奴隶制社会经历几个朝代更替?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内容边讲边完成下面表格:(重点掌握:1、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2、什么叫分封制?3、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的成就——司母戊鼎朝代的更替(课件演示)(奴隶制的产生、发展、瓦解)(10分钟)朝代开国君亡国君文化(科技)政制特征夏演示答案演示答案————世袭制(学生填写)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演示答案演示答案甲古文,青铜文明————————西周演示答案演示答案————分封制(学生填写)————三、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10分钟)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由于天子无能,诸侯争霸,分封制已名存实亡,各国为了立于不败之地,都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因此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重点掌握: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都江堰水利工程)1、 发展经济: A、生产工具的进步:————和———B、兴修水利工程:———————2、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分析时跟分封制的内容进行比较,体会变法的进步性)改革家改革内容意义1、土地私有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四、思想大变革的时代:(重点掌握: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成就(10分钟)(5分钟)1、春秋时期两大思想家,老子、孔子 孔子 A、思想方面:—————————————————————— B、教育方面:——————————————————————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课件演示)思想家学派思想主张五、老师指导学生单元归纳:(5分钟)本单元重点围绕4个主题:1、政治:政制发展,夏朝开创 制,西周建立 制 政治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最著名的是 变法 2、文化:我国最早的文字 ,青铜文明,最大的青铜器 3、经济:工具的进步 和 著名水利工程 。
4、思想:春秋著名的思想家 和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尽量要在课堂上完成10个左右选择题目,这个环节保证有10分钟的练习量方法,可以把练习题在讲课时穿插进行,也可以先讲后练,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练习题可以自己编,也可以充分利用练习册的题目,但老师一定要先筛选比较有针对性的题目不要盲目浪费时间七年级历史总复习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第 三、四 单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补教中考考点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秦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了解《史记》古代书法、绘画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4、 知识积累:通过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较清晰的了解;识记重要科学文化成就。
5、 知识理解: 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3、知识运用: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重点掌握中考考点的所有知识点难点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教学过程一、 秦的建立与巩固1、 秦统一六国明确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我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区分开来)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解释: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符合人心所向;“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局面二、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是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①统治者自称皇帝;②中央设“三公”(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御使大夫—监察百官)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由皇帝任免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促进了各地的区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便于政令通行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民族关系: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蒙恬,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征越族,开凿灵渠扩大疆域,稳定边疆,巩固统一)通过讨论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评价秦始皇教师最后总结:秦始皇在历史上有功有过,但仍不失为千古一帝二、张骞通西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指出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作用:一是使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二是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带学生看地图,熟悉丝绸之路的路线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为顺应历史潮流,孝文帝主动采取改革措施改革措施:一是迁都洛阳(洛阳是中原汉族文化中心,迁都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二是实行汉化政策,要求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礼,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历史作用: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
四、 科技文化成就1、 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2、科学著作: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我国古代重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3、医学:(1)、东汉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2)、东汉 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外科鼻祖——华佗 麻沸散和“五禽戏”4、史学:司马迁《史记》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历史地位: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5、艺术 书法 东晋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北朝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巩固练习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第 一 单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补教中考考点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5、大运河、赵州桥等建筑,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6、唐诗,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7、古代书法、绘画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1、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及课本重要图片的认识2、 注重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比较,唐太宗、唐玄宗的统治与当今重视民生问题、官员选拔问题的联系3、 以隋唐的民族交往、对外关系方面的史实,说明民族团结、对外开放的进步性重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难点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影响、废止教学过程隋唐是一个繁荣、开放的社会,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代,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大放异彩的一个时代,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一时期之所以成为鼎盛,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一、“贞观之治”1、原因:A、善于吸取隋亡教训B、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C、注意“戒奢从俭”D、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二、“开元盛世”1、原因:A、作用贤能B、重视地方吏治C、戒奢从俭2、表现: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经济 ,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 时期。
三、隋唐科举制度1、产生(隋朝):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B、隋炀帝:设置 ,科举制正式诞生2、完善(唐朝):A、唐太宗扩充了 规模B、武则天首创 和 C、唐玄宗将 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四、唐与吐蕃的关系1、吐蕃是 族的祖先2、唐蕃和亲:唐太宗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