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今中外主要的经济思想或政策.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80773897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今中外主要的经济思想或政策一、主要的经济思想或政策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重农:奖励耕织、重视技术创新(精耕细作)、编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抑商:唐:坊市制度;明:海禁政策;清:闭关锁国,“十三行”2、近现代:西方: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英国:圈地运动;美国:《宅地法》、罗斯福新政中国:土地革命、双减双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土地制度及土地政策(1)古代:井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战国-1952年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个体农耕③国家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屯田制、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2)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3)中国共产党:①国共对峙时期:土地革命;②抗日战争时期: “双减双交”政策;③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④建国初期,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⑤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即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评价: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但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意义:提高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4)建国后的土地政策: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背景: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意义:地主土地制度被废除,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②1953—1956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④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不利于工业化)⑤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允许“土地流转”5)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本国工业化的事件?英国的圈地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1)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运动);2)法国大革命时的农业政策(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得到一块份地);4)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5)美国内战时林肯颁布《宅地法》(扭转了战局,促进美国西部开发) ;6)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农业政策;7)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当今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经济全球化:1、90年代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两极格局的结束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2、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1)积极作用:①促世界经济发展繁荣;②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③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④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⑤提高生产率;⑥极大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消极作用:①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③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④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只有顺应潮流,才能争取主动,获得发展3、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⑴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出现了各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社会实践;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⑵为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相继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全球性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4、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①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②利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③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④促进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当然,也会在享受国际合作巨大利益的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并承诺开放市场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与压力二、经济区域化(区域经济集团化)1、出现原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客观上存在分工,促使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2、过程:经济区域化在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较高层次时期9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基础,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关系①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②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发展,出现经济区域化的趋势。

      ③经济区域化是局部的经济全球化明清时期社会新变化1、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史实: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2、经济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史实: ①农业(租佃关系普遍、人地矛盾突出、外来作物—玉米、烟草、甘薯传入)②手工业(经营方式-私营为主、成就:棉、瓷)③商业(市镇、货币-白银、商人-商帮、商路—长途贩运)3、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方面:传统文化禁锢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和个性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步入总结,西学东渐开始 史实:理学僵化、出现早期民主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 小说、书法、八大山人;昆曲、京剧形成; 《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二、2011年经济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相关考点中国经济总量超日本;战后1968年日本发展为第二经济大国; 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必修1)中国强调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赫鲁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修2)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必修2)新的经济区域规划出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1)城市房价调控;城镇化建设和户籍改革;人文主义思想;(必修3)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必修3)国民收入再分配;战国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必修2)关注民生,加大三农问题的投入三个代表思想(必修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