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交流是学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docx
9页学术交流是学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夏东荣[摘 要]学会是学术性社团,是以围绕学术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学术交流是学会的重心工作,也是广大会员最为看重和认可的学会活动一方面,学术交流探讨不仅使问题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也是产生新学科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学术交流是形成和彰显学会功能的重要途径,学会的各项功能也只有在各种学术交流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都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重要标准,它不仅体现了学会的内在活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关键词]学术交流 学科发展 学会功能 学会发展 推动力学会是学术性社团,是以学术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因此学术交流是学会的重心或核心工作,是广大会员最为看重和期待的学会活动一方面,学术的交流探讨,不仅使研讨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学会学科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是产生新学科理论的重要源泉,从而使学会的研究力量增强,研究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学术交流也是形成和彰显学会功能的重要途径,学会的各项功能只有在各种学术交流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术交流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学会的重要标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会的活力,更重要的,它是推动学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一、学术交流是学会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学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科学共同体,也是学科共同体,还可以称之为学科群体或学术部落[1]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共同体应该拥有一个范式,而对于学会来说,其范式就是学科或专业,这是因为“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通常这种标准文献的范围标出了一个科学学科的界限”[2]由此可以看出,学会与学科紧密相连,从学会的学术交流中可以反映出学科的发展状况,而学会学科的发展,不仅使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而且也使学术研究得到深入和拓展,学会的活力不断增强一)学术交流促进学会学科走向稳固和成熟学科在建设前期虽然知识架构已初步建成,但还不够完善,学科边界还不够稳固,特别是作为一个范式被接受,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共同体,还需要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专业性的学术团体——学会来团结、凝聚有志于这一学科专业研究、教学和实践的专家、学者进行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一方面,以促进学科知识的不断增长,巩固、建设和发展学科,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范式体系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学科研究队伍中来,扩大和发展学科共同体——学会。
正如库恩指出的那样:“发行专门刊物、建立专家学会,争取列入学校课程中,所有这些活动通常都与一个团体第一次接受一个单一范式密切相关”[2]例如:运筹学在我国刚刚萌芽时期,只能作为中国数学会的一个分会,而随着分会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运筹学科及其分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因而于1991年成立了中国运筹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从此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特别是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不仅有力促进了运筹学科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国运筹学会在国际运筹学界的地位二)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来构建新的概念体系,从而扩充学科的界限,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而知识社会学告诉我们,学会是学科的社会化形式,是学科的一种社会群体,因为“各种社会交往、各种各样的交流,以及与这些交流有关的学科社会属性,把社会学和认知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形成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群体的根本”[1]因此,学科知识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扩散和知识的累积科学社会学家黛安娜·克兰曾对科学共同体、学术社会组织在知识的增长、思想的扩散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这种作用称为“无形学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交流互动的促进作用。
她说:“科学发展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因为“一个社会系统的成员,彼此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在接受了创新的个人要去影响那些还没有接受创新个人的社会系统中,就发生了个人之间的‘传染作用而“传染”后能够使创新受到启迪,创新的不断累积就形成了科学知识的增长,因此,“社会互动加速了思想的扩散,接着就使研究领域中的知识累积增长成为可能”[3]另一方面,对学科发展史的考察发现,一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学科群体(学会)对学科范式的评价和肯定,并形成一种共识,而共识的形成与学会的学术交流密切相关因为,当学科范式刚刚形成之际,只有学科领域中少数科学家所掌握,只有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才能不断地传播和影响给其他人,扩展到整个学科群体,并取得意见上的一致因此,克兰说:“一种范式的发展是一个知识和社会双重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得到评价,并确立了以后研究的规范”[3]三)学术交流是形成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和产生新学科、交叉学科的重要契机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现出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越来越细等特征,而各种疑难问题的繁复性、变化性、多专业性使单一学科难以应对,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而学术交流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式。
因此,通过学术交流,使各学科或专业相互间能够互动、交叉和滲透,从而达到融合和贯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趋向整体化和综合化,而这些不仅表现在一些概念和范畴的通用和移植,还体现为理论范式和思维模式的彼此借鉴,体现为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广泛吸纳,而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新的知识、理念或方法就容易产生,再经过整理和提练,新的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知识就有可能形成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一门新兴学科便具备了诞生的条件正如克兰指出的那样:“不同研究领域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在产生新的研究路线和在对于来源于不同领域的发现进行综合的时候是重要的”[3]而多学会之间的学术交流便可以提供这一契机,因为“彼此之间横跨整个学科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就使他们能够追踪急速变化着的科学‘前沿,并且在快速增长时期能够跟得上新的发现因此,在研究领域中第二类亚群体就是一个交流网络或者说‘无形学院,是它把许多合作者群体联系在一起”[3] 二、学术交流是学会功能形成和彰显的重要路径學会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管理服务功能、知识传播功能、人才培育功能、学术研究和评价功能等,而这些功能都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而形成或得到彰显,因为学术交流为学会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内在动力。
一)学术交流是学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举措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提出社会组织要强化管理服务意识,这不仅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管理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是做好包括学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关键之举1.学术交流是服务会员的主要内容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的相关服务是学会管理和服务最核心的主题,也是学会最基本的功能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统计,广大会员对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参加学会主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和活动、与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等服务内容占到90%左右,这充分体现出会员最看重学会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平台所发挥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功能[4]2.团结凝聚会员的主要方式学会有多种活动形式,而最能凝聚团结会员的莫过于学术交流活动,这不仅表现为学术交流活动为学会的主业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广大会员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表达自己学术意愿的活动,特别是学术会议,那种面对面的交谈交流和一问一答的激情启迪,更是会员们学术情感联络的最佳纽带,而广大会员期盼学术会议的召开,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种学术情感的联络。
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认为,任何组织想要凝聚成员就必须有一个大家能够共同参与的仪式,他说:“通过一个定期的机会,使分散的群体成员集合起来从事某一共同活动仪式(指活动形式),就会实现加强群体团结这种潜功能……这样的仪式为集体表达情感提供了一种途径,经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情感是群体团结的一种基本来源”[5]另一方面,虽然主体交流是一种学术研讨性的,但各会员相互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更为广泛如巴伯所说:“年会不仅是宣读科研论文的正式场所,也为其专业成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提供了保障的机会”[6]非正式交流包含了学术的各种属性,如科研的方法、学科的设置、相关的课题、教学与科研的考评,以及各种机制体制对学术的影响这些学术属性,虽然看起来并不是纯学术性的,但却与学术密切相关,并影响学者们的学术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因此,比彻说:“交流模式不仅能反映出研究领域,也能促成人们在价值观、人生观和约定俗成的习俗上的相互理解”[1]学会的生命在于学会活动,而只有大家积极参与到学会活动中来,才能彰显出学会的生命力,学术交流特别是会议交流正是这一活动的最佳形式3.管理会员的主要方式在学会管理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广大会员积极参加学会的各项活动。
因此,许多学会把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的次数作为考核、规范会员的一种方式,如果会员长期不参加活动,学会当以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罚二)促进知识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手段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是学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只有通过学术交流,才能促进学会在知识传播和普及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学术交流从本质上讲就是各种科研成果、科学知识的交流和传播科塞说:“知识分子需要听众,需要有一批人听他们宣讲自己的思想,并对他们表示认可”[7]这主观上反映了知识分子拥有新思想或新成果,需要被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所在更主要的是,客观上许多所谓新思想、新成果需要流传传播、需要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和评价,才能成为一种思想或学识在知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许多思想和成果,因为当时得不到交流和传播一直不被人所知,直到后来又引起了争议,所以才有了所谓的知识优先权之说其次,学术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和发展知识的发展是累积性的,需要吸纳新的知识,不断扩充知识体系知识领域有成千上万,有的生长,有的衰落,细究那些衰落的因素,虽然与库恩所说的范式已到了枯竭之时,但肯定与知识缺乏交流有关根据克兰的研究,如果这个领域缺少交流,就会严重地削弱它的理论发展,因为这个领域没有交流的网络,它的大多数成员之间的接触非常有限,导致了知识没有能够积累起来[3]。
因此,像学会这样的学术社团能够建立一个学术交流网络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术网络代表了学术社团的操作模式,关注的焦点则是知识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1]再次,学术交流能够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普及是面向大众或非本知识领域,而普及的基础在于传播,但单纯的传播并不能达到普及的目的,只有双方进行反复交流,才能使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众接受的语言,或者为大众所理解三)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学会是研究型的学术团体,而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学术交流正如比彻所说:“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很容易证实,因为知识的提升(主要的认知因素)和声誉的树立(主要的社会因素)都必然依赖交流”[1]并且,他对学术交流的模式作了深入研究后认为:“自由的沟通是研究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1]我们经常称学术交流会为学术研讨会,或者常言所说的“坐下来一起研究研究”,这表明,大凡交流的会议本身就有着研究的性质,因为“交谈是创造发明的源头,在热烈、闪亮的交谈里,主张不同发明的双方互相摩擦,产生思想火花,触发创造发明”[8]根据科学社会学的考察,在知识领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独立研究也许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其范式还没有完全形成,但随着学科知识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缺乏交流的独立学者其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
因此,参与学术群体交流活动的研究者,往往研究质量都是较高的,也许就是克兰所说的那样,“研究质量的标准是由大的合作者群体成员确立的”[3]人们认为学会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就是因为频繁的学术交流是它的重要活动方式,才能够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容易被科学共同体所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