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社区完整版.ppt
25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农村社区,一、西方农村社区研究,第一节 农村社区研究的发展,1,)背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城市迅速发展19,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冲击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对农村的研究逐步开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分化,农村社会学建立2,)社区研究发展,美国,1,、,1894,年,亨德逊在芝加哥大学讲授“美国乡村生活的社会环境”,即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开端2,、,1915,年,威斯康辛大学的盖尔平发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报告3,、,1935,年,,农村社会学,杂志创刊;,1937,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学会建立5,、,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农村组织、福利与政策、农村社会心理、农村人口和变迁等6,、,70,年代,农村社会学衰落: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的工业化和专业化,在社会学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法国,孟德斯鸠,法国农村社区,、,农民的终结,二、中国农村社区研究,第一节 农村社区研究的发展,1,、,20,世纪初,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研究工作室进行社会调查,1918-1919,年,上海沪江大学葛尔溥指导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著,华南乡村生活,1923,年,白克林对沈家行进行社会调研,其调查报告,沈家行实况,于,1924,年出版,2,、,30,年代以后,农村社会学理论逐渐建立,1924,年顾复的,农村社会学,;,1929,年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34,年岩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9,年,费孝通出版了,江村经济,;,1943,年出版了,禄村农田,,其主要特点是用社区研究法分析尚未受近代工商业影响的农村,他把土地制度看做一种动态现象,能适应环境的状况。
3,、,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与社区研究相仿的农村社会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学研究基本停顿50,年代,费孝通著,重访江村,:指出了副业和乡村工业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5,、,1979,年,3,月,召开“社会学座谈会”,成立“中国社会学会”,开始了学科重建的新阶段一、农村社区的定义与特征,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征与分类,1,)定义,杨开道:农村是一种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的地方共同体它具有四个要素:农民、共同生活、特定地域、农业2,)特征,1,、地理特征,农村社区受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农村据落点总是限定在一定规模或空间的范围之中,农作物的种植、住宅的建筑特点、人机关系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2,、人口特征,人口流动性较小、职业分化程度较低、异质性比较低,3,、经济社会特征,农业是农村中的主导产业,其发展程度受农村的自然条件的影响;邻里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生产互助是农业生产组织的重要方式4,、文化心理特征,以家庭、村落为中心的娱乐、教育和情感交流,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倾向于保守型和情感型,乡土观念、家族观念浓厚,容易安于现状。
二、农村社区的类型,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征与分类,(一)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1,、农业社区,(,1,)农村,以从事耕作业为主业的居民点,此外也兼营动物饲养、果树栽培和其它家庭副业;,大多数分布在平原和河谷地带;,规模和形态都相差极大2,)牧村,在广大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包括流动的、半固定的和固定的居民点;,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收入一般低于耕作业;,牧村都较小而分散,间距大3,)渔村,捕捞业:它们的生产地是海洋,在优良的渔港内可以形成规模很大的社区;浙、闽、粤等省的渔业村落人口长达数千人至上万人养殖业:在江河下游的平原低洼地区,有专以养鱼为生的渔村4,)林果业村落,以经营林业、果业为主业的居民点二、农村社区的类型,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征与分类,(一)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2,、非农业社区,这类社区位于农村,但不以经营农业生产为生,介于农村和小城镇之间的类型严格来说,非农业社区不能划入农村社区,因为它缺少农村社区的基本经济特征,农业;但在我们的分类体系中(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城市社区),这些社区无法归入任何类型,所以作为农村社区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种类有:,(,1,)集镇社区,有较多的人口;一般是乡政府或者村居委会驻地;有一段街道,两旁有若干商店,与村落的布局格式不同,往往位于社区的中心位置;大都有一个集市,(,2,)工业村和矿业村,由于开发某些特有的自然资源,使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农产品加工厂、小矿山、水电站和林木加工厂等。
3,)旅游社区和宗教社区,因名胜古迹和宗教庙宇而建立,并从而出现膳宿、生活用品供应而形成的社区,二、农村社区的类型,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征与分类,(二)按社区的形态及规模分类,1,、按社区的规模分类,规模,特点,分布地区,大村,1000,人以上,服务设施较多、功能较齐全,有一定数量的供销商店和文化教育生活服务单位,耕地密集、地少人多的平原地区(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的河口冲积平原),中等村落,200-1000,人,一般由几个村落组成一个大村、其中较大的一村常成为中心村落、服务设施有代销店、理发店、小学等,广泛的分布在全国各地,小村,200,人以下,数量众多、每个村人口少;没有接到、商店和学校,住宅布局散漫,聚落占地面积较大,山区、丘陵地区;与作物种类、地形和历史习惯有关,上述大、中、小三类村庄在各地区都同时存在,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征与分类,(二)按社区的形态及规模分类,2,、按社区的聚落形态分类,(,1,)团聚状,呈圆形或近于不规则的多边形,其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或大致呈长方形;,一般位于更作曲的中心或近于中心;,位于平原和盆地2,)条带状,位于平原的村落,因靠近水源而沿河道或避免洪水禁言而燕山地呈条带状延展的;,在山谷沿河谷阶地伸展,或若干村落首尾相连而成串珠状;,在公路交通线上,沿着公路两旁作长条式发展的村落。
3,)环状,山区的环山村落;河、湖、荡、塘畔的环水村落;,也可以同属于串珠状和条带状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征与分类,(三)按社区的发展水平分类,概念定义,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社区规模,社会结构,初级社区,指那些社会分化不明显,主要从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农村,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生活相对封闭,自然资源比较贫乏、深层开发力度有限,社区服务设施相应较少,功能综合,家庭是社区生活的中心,一般不大,与家庭结构基本吻合,次级社区,一般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农业仍是社区的经济基础,但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初步从家庭工业中分离出来,接近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易受城市文化影响,社区生活呈开放型,有较好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土地承载容量大,有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基本生活设施,家庭是社区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有一些地域联合体和产业联合体;社区组织有一定的规模,社区的人口规模和聚落规模一般较大,日趋复杂,一、自然环境,第三节 农村社区的环境与人口,1,、气候与地形,气候是由降雨量、温度和风向决定的,其中降雨量是重要因素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的地区,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可以承受较多的人口,社区规模较大;便于发展交通及传播业,使外界文化容易渗入;,山区地势陡峭,难以发展农业,社区之间相互隔离,信息难达,自成一个孤立区。
2,、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社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社区的社会生活3,、地理位置,与经济中心的距离也是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靠近城市地区的农村易受到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使农村社区的生产结构、技术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社区同自然段关系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农村社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育和成长,自然赋予了社区独特的乡土特色;社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改变着自然的面貌所以,在改造农村面貌的同时,需要注意社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地域性的共同体,农村社区受环境的影响比城市社区更为显著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的再生产,生产的自然节奏决定这农民的生活节奏二、人口,第三节 农村社区的环境与人口,(一)农村人口的数量,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人口,不管他们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如何,农业人口:凡是以经营农业(大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劳动者及其赡养(或抚养)的人口,无论其居住在农村或是城镇,均属于农业人口1,、中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是城镇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农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农村人口比重过大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第三节 农村社区的环境与人口,(一)农村人口的数量,1,、我国人口比重大,一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二是因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采取有计划地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政策,避免“城市病”2,、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基数大的状况给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3,、农村人口密度是反应农村人口数量的另一个概念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来看,相对的平均密度表示农村人口平均拥有资源的程度,它影响着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总的来说,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特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这一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而且东多西少分布格局更加显著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过多,分布不均,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第三节 农村社区的环境与人口,(二)农村社区的人口构成,1,、自然构成,(,1,)年龄构成,人口年龄构成的区域差异明显,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对农村社区的年龄结构的影响很小2,)性别构成,是反映性别构成最重要的指标2,、社会经济构成,(,1,)教育构成,人口的教育反映人口质量的重要标准。
与城市的距离远近对社区的教育构成没有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近郊农村社区与远郊农村社区的教育构成基本相似,而且区域差异也不显著2,)职业构成,根据产业分类,以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率来考察近郊和远郊社区农业人口的职业差异1,、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对农村社区的职业构成产生显著影响,即与城市距离越近,非农化和工业化程度越高,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越多2,、整体区域因素和社区区位因素对人口的职业构成同时产生影响第三节 农村社区的环境与人口,(三)农村人口流动,1980,年以后中国东部沿海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对劳工的需求大大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被称为“农民工”1,、含义,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在阶层上,从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向比其高的职业收入阶层流动2,、人口流动模式及变化,我国现行的城市户籍政策是农村人口到城市定居受到限制,因而出现了农村人口短期流向城市,而后又反悔农村的这一特殊的农村人口流动模式变化:,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因失去年龄优势,文化程度低,找工作困难而回乡;,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发生了大跨度的转变,返回家乡创业。
在于城乡多层次的接触中,有了更高的生活目标,填补当地经济开发所短缺的人力资本3,、农民工返乡的重要意义,农民工的素质得到提高,转而回乡创业,成为当地乡村各业生产和小城镇发展的推动力量,对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一、家庭,第四节 农村社区的家庭与邻里,1,、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农村社会的细胞农村社区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市家庭之间的交往2,、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