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6.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1810****630
  • 文档编号:211053253
  • 上传时间:2021-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1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6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及题解 “记念”,现在写成“纪念”称“君”,表示尊敬的意思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二、认知生字、朗读课文 洗涤(d) 不惮(dn) 攒射(cun) 尸骸(hi) 桀(ji)骜赁(ln)屋 屠戮(l)浸渍(z) 三、给各节拟标题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四、思路分析(并作如下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起 纪念死者 写作缘由 爱 恨(逻辑顺序) ②交待写作目的 唤醒庸人 ③回忆认识过程 平时 ④抒写惊愕义愤 纪念主体 事件概况 生 死(时间顺序) ⑤叙述遇难经过 遇害 遇害细节 ⑥总结经验教训 告诫请愿 教训意义 否定 肯定(逻辑顺序) ⑦热情讴歌赞颂 激励前行 文章七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2节为第一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写作缘由)3至5节为第二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纪念主体)6、7节为第三部分,探寻这次请愿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教训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 在第一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纪念死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庸人)这一部分的思路是由爱到恨,是逻辑顺序 理清了这一部分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领会的写作意图,更可以看出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个中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落笔是常见的思路,但是关于写作缘起,为什么要说那么多的话,也就是在第一部分用两节的文字围绕这一点展开呢?可以看出,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在爱国力量方面,提到了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蔑是“暴徒”的遇难者;在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的感情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第二部分由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由生到死,是时间顺序我们再进一步探究第二部分中3、4、5节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3节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态度和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诬蔑这样的人为“暴徒”,不但不值得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5节再详细叙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第三部分是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他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告诫请愿),激励人们“粉然前行”(激励前行)。

      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这是逻辑顺序文章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五、研讨 1. 文章记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1节)“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3节)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节)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3节)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2.为什么要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在第一、二节里两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在文中还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的第一段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第二段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鲁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现出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爱护 第三段以“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引子,述说反对派制造惨案流血、流言家在惨案背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在“庸人”的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因此在第二节第二段,鲁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达了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在该段结尾处又重复“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节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发出“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样的感慨,表达了的愤懑之情 紧接着在第五节的开头,写到:“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忍不住要说话,那就是对事实真相的揭露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 了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节,以“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和说不出话来之间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最终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才是真的 4.“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节)品味深层意蕴 “尤”,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的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用“浓黑”修饰“悲凉”,则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人民的苦痛,当然就是敌人的快意,成语就就有“亲者痛,仇者快”这种苦痛是由于敌人制造暴行而产生的,因此,显示哀痛的过程,就是揭露敌人暴行的过程,也是把对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深深体会告诉世人的过程菲薄的祭品”是谦虚的说法以揭露敌人、控诉黑暗社会为目的而写的纪念文章,正是奉献给死者最好的祭品奉献”,恭敬地呈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节) “直面”,直接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们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敢于直面”,“敢于正视”,就是以猛士的姿态出现的本来用“猛士”就足以表达的意思,加上“真的”修饰后,更起到了强调作用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