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4篇).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工****全
  • 文档编号:594044586
  • 上传时间:2024-10-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97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4篇)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精选4篇)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1   一、总则  (一)目的  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  1、按照“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及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共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或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全院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数据的备份及资料的`存档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7、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8、检验科、放射科应根据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9、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10、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11、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12、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工作  13、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或每周一次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册、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收集并存档。

      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保存三年  14、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2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涉及学校师生身心健康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三、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发现疫情,必须在2小时内报案先报告乡卫生防疫站,同时报告教育局  四、学校指定专人作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  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六、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督促检查  七、加强自我检查,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措施  八、重视当地卫生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改进学校卫生工作,消除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各种隐患。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3   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  (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种)、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的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  1.报告时限的计算: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  2.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炭疽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群聚性的传染病患者应立即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立即向主管处室领导和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在各级会诊后属报告范围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于诊断当时通过医院内网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经核对无误后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三)报告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应分型报告  (四)专病报告  1.肺结核病报告  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根据《传染病患者救治及转诊制度》进行上报和联系转院,转院前完善相关病历资料,填写《结核病患者转诊单》,一联交传染病患者,另两联随《传染病报告卡》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  2.艾滋病报告  HIV初筛试验阳性者报告为“疑似病例”,初筛后确认阳性者报告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3.肝炎报告  乙肝、丙肝分急、慢性诊断,首次接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复诊患者不再进行报告  4.性病报告  发现初次确诊的性病患者,首诊医生要按时限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传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只报告初发病例  (五)节假日等非正常工作时间疫情报告  夜间和非工作时间发现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首诊医生要立即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立即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及区疾病控制中心,同时临床首诊医生要立即采取就地隔离措施,防治传染病扩散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应于发现当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传  (六)疫苗相关法定传染病的报告与监测首诊医生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麻疹、乙脑等病例时,应立即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预防接种门诊(2351),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前往流调。

      AFP监测内容:  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  (七)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1.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填写,“_”号必填注意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内容符合逻辑,报告及时准确,不得有漏项、缺项  2.报告卡中的“发病日期”是指本次传染病症状开始出现的日期或初检日期,不明确时填写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应为本次诊断传染病日期  3.卡片上没有列入的诊断名称,填写在“其他”一栏 4.14岁及以下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联系,并详细填写现住址、所在学校或幼托机构的名称及班级城市准确到门牌号,农村准确到乡、村、组  5.对报告患者诊断变更、患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三、传染病信息管理  1.任何人发现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首诊医务人员对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2.疾病预防控制科通过内网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并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及诊断时间等逐一进行审核,确保上报信息准确无误;发现问题卡片时应及时与患者首诊医师联系,核对患者门诊或住院病历及其他相关登记信息后完善报告卡内容,同时应进行报告卡查重并剔除重卡,最终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3.医护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医务人员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4.责任疫情报告人迟报、漏报、疾病预防控制科应督导相关人员在规定时限内进行补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