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耐蚀合金化原理解读.ppt
27页耐蚀材料 第3章 金属耐蚀合金化原理 第一节 影响纯金属耐蚀性的因素(对纯金属) 第二节 合金化提高金属耐蚀性的作用机理和途径 第三节 组织结构不均匀对金属材料耐蚀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 主要合金元素对耐蚀性的影响 第五节 耐蚀金属材料的分类 耐蚀材料 3.1 影响纯金属耐蚀性的因素(对纯金属) 3.1.1影响纯金属耐蚀性的因素 : 1、金属本身的热力学稳定性 标准电极电位较正的其热力学稳定性较高,较负的则稳定性较 低 在一般的使用条件下各种纯金属的热力学稳定性可根据其标准 电极电位来估计 耐蚀材料 金属的标标准 电电位(V) 热热力学稳稳定 性 可能的腐蚀过蚀过 程金属(常见见 ) +0.815稳稳定(贵贵金 属) 在含氧的中性介质质中不腐蚀蚀,在含 氧或氧化剂剂的酸性介质质或含络络合物 的介质质中有腐蚀蚀可能 Pt、Au 注:-0.414V及+0.815V分别为中性介质中氢电极平衡电位及相应有氧电极平衡电位 耐蚀材料 但是,在硝酸及强烈通空气的溶液中,当有活性离子(F-,Cl- ,Br-)存在时和在还原性介质中大部分金属的钝化态会受到破坏, 产生局部腐蚀这主要是络合效应所致 2、金属由活化态转为钝态的能力。
(1)差不多所有的金属在适当条件下都可以转变为钝态,其中最 易钝化的金属有Ti、Zr、Ta、Nb、Cr、Al等 (2)钝化的主要条件:多数可能钝化的金属都是在氧化性介质中 易钝化 耐蚀材料 3、腐蚀产物的性质 ⑴金属表面生成难溶的和保护性良好的腐蚀产物膜可提高耐蚀性 ⑵热力学不稳定的金属中除了因转为钝态而耐蚀外,还可因在腐蚀 初期或在一定阶段生成难溶的和保护性能良好的腐蚀产物膜而提高 了耐蚀性 注:这种情况只有当金属在特定的浸蚀介质中才出现如:铝和铅 在硫酸溶液中;铁在磷酸溶液中;钼在盐酸溶液中;镁在氢氟酸和 烧碱溶液中;锌在大气中等 耐蚀材料 4、杂质的影响 ⑴去除能形成有效阳极的杂质,可提高耐蚀性 ⑵去除金属中含有的少量氢或电位较高的金属杂质,或避免正电性 金属沉积在腐蚀金属的表面上,都可显著提高金属的耐蚀性 如:高纯锌在硫酸溶液中;高纯铝在盐酸溶液中;高纯镁在氯化钠 溶液中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反之,腐蚀速度将大大增大 耐蚀材料 3.2 合金化提高金属耐蚀性的作用机理和途径 合金的耐蚀性不仅取决于腐蚀介质的种类与条件等环境因素, 而且取决于合金成分,组织等冶金因素由于合金的本质条件和应 用条件的不同,提高合金耐蚀性的途径也不同。
除在热力学方面要 设法提高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外,在动力学方面最好是根据腐蚀过 程的控制因素寻求相应的耐蚀合金化途径,可以制定提高合金耐蚀 性的措施 根据腐蚀控制因素(主要分为阴极控制、阳极控制、电阻控制 ),耐蚀合金化途径有下列四个方面: 耐蚀材料 3.2.1提高金属或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 这种方法是向本来不耐蚀的纯金属或合金中加入热力学稳定性 高的合金元素,形成固溶体,以提高合金的电极电位 1、热力学稳定性高的元素,往往是一些贵金属(见前面表中如 :Au、Ni、Pt、Cu等) 2、要显著提高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元素的加入量必须达到一定 值,最低含量一般要使合金中贵金属原子数达到合金中总原子数的 1/8、2/8、4/8……即满足“n/8定律”要求,才能明显提高合金的耐 蚀性塔曼法则 耐蚀材料 这种方法在由阴极控制的腐蚀过程中有明显的作用这时阴极 过程的阻滞不是依赖于浓度极化,而是决定于阴极去极化剂还原过 程的动力学,具体做法主要有: 3.2.2降低合金中的阴极活性(抑制腐蚀发生的阴 极过程); 耐蚀材料 (2)采用热处理的方法使阴极夹杂物转入固溶体内如:Cu- Al合金在淬火时可使阴极夹杂的CuAl2转入固溶体内,从而大大提高 这一合金在氯化物中的耐蚀性;碳钢在淬火时,阴极性夹杂物Fe3C 转入固溶体(实化体)中,钢在非氧化性酸中的腐蚀速度就会降低 。
1、减少金属或合金的活性阴极相面积 方法有: (1)生产过程中(如冶炼时)控制和减少杂质元素含量 耐蚀材料 2、加入提高阴极过程过电位的合金元素(从另外角度讲 也是增加阴极极化,减少阴极活性) ⑴碳钢中加入少量的合金元素As或Sb(锑)(约0.1~1%)后, 则会使低碳钢在非氧化性酸中的溶解速度降低,因为As和Sb沉积 在阴极表面上,能强烈提高放氢过电位 ⑵在含有少量杂质铁的工业镁和镁合金中,加入过电位比铁高的多 的锰0.5~1.0%,就会使这些合金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速度大大地 降低 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不产生钝化的且为阴极控制的腐蚀过程(主 要是在非氧化性或氧化性不强的酸中的活性溶解过程) 耐蚀材料 原理:在能够建立钝态的情况下,向金属或合金中加入少量强阴极 性元素,由于电化学作用,使阳极电势升高,进入稳定钝化区,从 而使合金达到钝化状态,提高耐蚀性进一步解释:强阴极性元 素之所以能够提高阳极的电势,是由于在腐蚀初期,强阴极元素( 一般是电位高,化学性质稳定的元素)在合金表面富集,使表面阳 极电势升高,形成钝化效果 3.2.3降低合金中的阳极活性; 1、减少阳极相的面积; 2、加入容易钝化的合金元素; 3、加入阴极性合金元素促进阳极钝化。
耐蚀材料 3.2.4加入使合金表面形成电阻较大的腐蚀产物膜 的合金元素 电阻较大的腐蚀产物膜能有效地阻滞腐蚀反应的进行 例:含铜和P的低合金钢在海水环境中,能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 类似晶态的腐蚀产物FeOOH,使这种钢在海水中耐蚀性提高 注:这种方法需加入的合金数量很低,往往是一些常用元素,因此 很经济,是一种发展耐海水用钢的主要途径 强调: 以上介绍的几种耐蚀合金化的途径,都必须根据使用合金的腐 蚀环境(腐蚀控制因素)来选择,选择不当不仅无益仅反而有害! 耐蚀材料 3.3 组织结构不均匀对金属材料耐蚀性能的 影响 形成原因:不同金属的接触,膜的不完整性,电解液中金属离 子浓度不同,外界各种条件的宏观不均一性等宏观腐蚀电池的作 用不但与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的动力学有关,并且和电池的欧姆电 阻有关 3.3.1电化学不均一性: 1、宏观电化学不均一性:主要指结构不均一性 耐蚀材料 形成原因:组成合金的原子不同;固溶体偏析,强化相和夹杂物的 形成等 2、微观电化学不均一性:主要指合金组织的不均一性 耐蚀材料 3.3.2合金组织不均匀性对金属材料耐蚀性的影响: 这种合金组织中不均一性的存在对腐蚀速度不产生显著影响。
这是因为少量孤立的阳极相将首先被溶解掉,使合金表层获得 单相组织 1、在阴极相中出现个别阳极性夹杂物 耐蚀材料 2、在合金的阳极相中出现阴极性夹杂物 合金中阴极性夹杂物的存在,并不永远不变得导致腐蚀过程的 加速,对合金耐蚀性的影响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4)在形成或增加阴极性夹杂物的情况下腐蚀速度反而减小 (1)合金中微阴极面积或其效率的增加导致腐蚀速度的增加; (2)由于阴极性夹杂物的影响,破坏了原有的钝态,使腐蚀速度 增加; (3)阴极性夹杂物对腐蚀过程的影响不大; 耐蚀材料 3.4 主要合金元素对耐蚀性的影响 3、特点:随着含 Cr量的提高,合金越易钝化,越耐腐蚀但在合 金不能实现钝化或钝态破坏的条件下(如腐蚀电位处在活化区或过 钝化区),随着合金中Cr含量的增高,腐蚀速度会增大 3.4.1铬: 1、对组织的影响:铬属于缩小奥氏体区,稳定铁素体的元素 2、对腐蚀性的影响:钝化能力强,形成固溶体后可提高基体的电 极电位 耐蚀材料 3、特点: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扩大奥氏体区,增加溶碳, 改善力学性能等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冷变形能力、可焊性和低温 韧性 3.4.2镍: 1、对组织的影响:扩大和稳定奥氏体区。
2、对腐蚀性的影响:提高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从而提高耐蚀性 耐蚀材料 3、特点:是不锈钢,耐蚀合金,耐热合金中的重要元素在钼不 锈钢的钝化膜中的铬比不含钼的更为富集 3.4.3钼 1、对组织的影响:缩小奥氏体区,稳定铁素体 2、对腐蚀性的影响:促使合金钝化,在还原性介质中耐蚀性好, 耐点蚀性好 耐蚀材料 3、特点:价格低,应用广 3.4.4硅: 1、对组织的影响:缩小奥氏体区,稳定铁素体 2、对腐蚀性的影响:具有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断裂、耐点蚀、耐热 浓硝酸、抗氧化和耐海水腐蚀等作用高Si的Cr-Ni不锈钢的耐热浓 硝酸腐蚀是由于 钢表面形成Cr、Si富集的氧化膜而实现的还能提 高钢的抗氧化性及钢水的流动性 耐蚀材料 ⑶铜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不锈钢在海水中的缝隙腐蚀加铜后钢的 阳极过程明显受到阻抑 3.4.5铜: 1、对组织的影响:稳定奥氏体 2、对腐蚀性的影响: ⑴在低合金钢中添加少量Cu,可以提高耐大气腐蚀和海水腐蚀的 性能; ⑵不锈钢中加入Cu能提高钢对硫酸的耐蚀性; 耐蚀材料 3、特点:代替Ni改善组织(提高淬透性等) 3.4.6锰: 1、对组织的影响:扩大奥氏体,稳定奥氏体 2、对腐蚀性的影响:作用不大。
耐蚀材料 易形成钝态;与碳结合减少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钛的钝化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仅在含氧的溶液中而且在含 有任何浓度氯离子的溶液中都能保持稳定 3.4.7钛和铌: 1、对组织的影响:形成稳定化合物(如碳化物) 2、对腐蚀性的影响: 3、特点: 热力学活泼在常温具有高度的耐蚀性,在高温下活泼并猛烈 地和氧、硫、碳甚至氮化合,因此易形成稳定的碳化物,能降低晶 间腐蚀倾向 耐蚀材料 3.5 耐蚀金属材料的分类 3.5.1按耐蚀合金的成份分类 1、铁基合金 2、镍基合金 3、铜基合金 4、铝合金 耐蚀材料 5、镁合金 6、其它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7、稀有金属及其合金 8、贵金属及其合金 耐蚀材料 3.5.2按耐蚀合金的组织分: 1、固溶体合金 2、具有阳极基的二元合金,如镁-铝合金 3、具有阴极基的二元合金,如铜-锌合金 4、比较复杂的复相合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