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设计的总体课程.doc
5页杜威设计的总体课程杜威设计的总体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杜威认为,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以下是杜威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作的分析,以及他根据儿童的这些发展心理所设计的课程 就年幼的儿童来说: 一方面,儿童生活在个人接触显得十分狭隘的世界里,除非这种生活密切地和明显地涉及到他自己或者他的家庭和朋友的幸福,其他各种事物很难进入到他的经验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事物不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形象、生动、具体、个别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中《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116 页) 因此,一开始就用定义、规则、普遍的原则、分类以及类似的东西,这是最常见的错误从逻辑上讲,这种方法的错误是由于在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思考时,没有首先让学生熟知定义和概括所需要的种种个别事实《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 155 页) [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亦有同样的观点: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有条件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又适合学习者已有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才能被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所同化,从而具有心理意义。
否则,有意义学习便不可能成功《教育心理学》,第 65-66、279-283 页)] 另一方面,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他敏捷地和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正如他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一样,但是他不意识到转变和中断,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更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物;在儿童的经验里,事物并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感情上的生动的联系和活动的连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一句话,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117 页) 另外,对儿童来说,他们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泉源儿童的生长依靠运用这些泉源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47-50、83、199-210 页;《杜威学校》,第 31-32 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 215 页) 如果学校的课程照搬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一上来就用一大堆远离儿童生活经验和本能需要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堵塞在儿童前进的道路上,那么,“儿童接近书本时就没有理智上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必定是枯燥空洞的机械训练和形式分析,成为一件压抑而不是利用儿童本能兴趣的苦役,而它本来是可以利用这些本能兴趣的。
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如果不适合学生自身经验中已经激发起来的兴趣,或者不能引出具有某种意义的问题,则在理智的发展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种教材无法深入思维的过程,因而是无用的;这种教材像大量的废料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中,一旦出现问题,它就成了妨害有效思维的障碍物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迁就学生的兴趣,“如果你放任这种兴趣,让儿童漫无目的地去做,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不是出于偶然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83-84 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 215 页) 但是,如果学校的课程能够利用这些本能的兴趣,“让儿童先表现他的冲动,然后通过批评、提问和建议引导他认识他已经做了的事,他需要做什么,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地完成他所感兴趣的事,解决他自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工具、方法和知识是必要的,从而将其一步一步逐渐引导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来,那么,学生将会深切地认识到所学东西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将会是自然的、有动力的、牢固的和有效的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47-50 页) 因此,课程的组织就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这些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课程的组织。
根据这一原则,杜威分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各个阶段课程组织的不同方式: 第一阶段(4-8 岁),通过活动或作业(occupations)组织课程,儿童通过活动或作业学习,即“做中学”在这个时期,学校生活和家庭邻闾的生活的联系特别密切儿童主要从事直接的、社会的、外向的活动,忙于做事和说话,所学的是怎样做,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因此,相对地很少进行理智的阐述,有意识的思考或掌握专门的方法但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儿童能够担负的责任不断增加,各种明显的问题逐渐出现,使掌握特殊的方法成为必要于是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8、9-11、12 岁),重点放在获得读、写、操作、算等等的能力上,这是获得有关规律的知识和工作技术的特殊时期,可以学习间接知识但儿童获得这些能力不是为了这些能力本身而去获得它们的,而是作为更为直接的经验形式的必要的帮助和附属品;儿童学习间接知识,也是应生活之需,为生活所用并来自生活的,间接知识是融合在直接知识中来加以学习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具体运算阶段即 7-11、12 岁儿童的学习特点的论述支持了这一观点)在各种形式的手工劳动和科学方面,也更多地有意识地注意做事的正当方式、达成结果的方法,而不同于第一阶段只注意简单的做事本身。
第三阶段(12 岁以后)是各方面的工作、历史和科学彼此出现明显分化的时期,在儿童掌握每门学科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的范围内,他能一门一门地进行学习课程以分科形式展开学生从此开始掌握合于理性的或合于逻辑的有组织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事物规律或理论,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民主主义与教育》,“序言”第 31 页,正文第 196 页;《杜威学校》,第 42-44 页;《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79-85 页) 从杜威所设计的总体课程组织来看,基本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综合到分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杜威指出,“如果我们采用与儿童获得最初经验尽可能相类似的方法来扩大儿童的经验,很显然,我们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儿童没有进学校以前所学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与他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260 页)因此,在第一阶段,目的不是要学生系统地掌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远离的学科知识,从而使学校成为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隔离的场所;与此相反,第一阶段的目的是在“在学校重演他的校外经验的典型方面,使它扩大、丰富并逐渐系统化”(《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80 页),从而使学校与儿童所熟悉的家庭和社区(邻里)能够逐渐地、连续地联系起来。
它不过是将大多数家庭中有各种理由能够做到而只是偶然做了又做得很少的事情系统地、大量地、明智地、适当地去做”,“以继续家庭里开始的自然进程”但又不同于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区:儿童在这里与更多的成人和儿童接触,因而才能有最自由最丰富的生活;此外,家庭中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不是为儿童的生长而经过专门选择的……,儿童从中能获得的东西是偶然的因此才需要学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44、232 页) 课程也不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展开的;与此相反,是通过活动或作业来组织课程的,课程所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系列的活动或作业这些活动或作业是从儿童自己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出来的,如园艺种植、小动物饲养、编织、烹饪、商店作业、微型工艺、模型制作、戏剧表演、交谈、讨论、讲故事、富于想象力的图画等《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79、270 页) 在开始的时候,课程所提供的活动或作业应是与儿童最切近,与他的家庭生活和邻里的环境最切近的然后,课程所提供的活动或作业就可以进行稍远一些的事情,如社会上的职业,特别是与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互相依赖有关的事情最后,课程所提供的活动或作业就进一步扩展到典型职业和与它们有关的社会方式的历史演变。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79 页) 总之,在这里,活动或作业是学校课程的中心儿童的生活成了压倒一切的目标……肯定要学习,但生活是首要的,学习是通过这种生活并与之联系起来进行的当我们这样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并组织儿童的生活时,我们就看到他首先不是一个静听着的人,而是完全相反《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45 页) 课程所提供的这些得到指导或控制的活动或作业,“能抓住学生强烈的自发兴趣和注意力”,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系统的直接经验但这些活动或作业并不是仅仅迁就或放任学生的兴趣,毫无组织地让儿童漫无目的地杂乱无章地去做,那就没有生长,没有训练和知识的因素,从而也就没有教育性了例如:在烹饪时,如果一个孩子只是想煮一个鸡蛋,因而把它放在水里煮三分钟,叫他取出时他就取出,这是没有教育性的但是,如果他首先用不同温度的水作实验,看它何时达到烫手的程度,何时达到即将沸腾的程度,何时沸腾,并弄清各种不同的温度对蛋白的影响如果他们研究食物的价值、菜单、食物价格、食物的化学成分及烹饪等等问题那么,那个厨房就变成了一个研究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的实验室做完这些事以后,他们不仅学会了煮鸡蛋,而且懂得了其中的原理,认识了事实、材料和所包含的条件,从而实现了他自己的需要或兴趣,然后按照那种认识去调整他的行动。
这样,活动就有了教育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仅仅引起或满足一种兴趣,迁就或放任这种兴趣,与通过对兴趣的指导而实现这种兴趣,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第一阶段课程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活动或作业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继续不断地发展儿童直接的粗糙的经验中固有的种种可能性”《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31、46-47、382 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 217 页)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学生直接地满足于仅仅是游戏性质的活动,他们的兴趣较为肤浅,不够持久和稳定他们有天生的探究或发现的兴趣,但还没有对他们感兴趣的“为什么”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的兴趣就又转到其他方面去了;他们本能地具有交流、建造和艺术表现的兴趣,但如果一项包括交流、建造或艺术表现的活动或作业较为复杂,完成它首先要暂停下来学习恰当的工具并以恰当的方法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就没有耐心了,其实这是因为尚没有达到目的,目的就几乎已立刻被忘记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204-205 页) 因此,第一阶段是以直接的社会兴趣和个人兴趣与行动之间(即动机与行动之间)的直接的即时的关系为特征,以印象、观念和行动之间(即知与行之间)直接的即时的关系为特征的。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79 页) 但到了第二阶段,他的注意力、需要或兴趣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必然强烈地感到要完成某种事情达到一个明确的、持久的结果对活动或作业的兴趣已发展到如此强烈的地步,以致于可以把完成活动或作业作为一个在时间上较为远期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远期目标去赋出努力首先进行必要的基本方法(如读写算等)和间接知识的学习 因此,第二阶段课程所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些较为复杂活动或作业,从这些活动或作业中提供问题、动机和兴趣,而为了它们的解决、满足和探求,就必须求助于书本,使儿童感到需要求助于传统的社交工具、驾驭传统的社交工具,感到必须获得对实现结果的工作方法和探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理智的控制《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80-84 页) 但是,学生从致力于一个有近期目的的活动到致力于一个目的更远的活动的变化不是一下了突然发生的,怎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发生上述变化?提供怎样的活动或作业并使之由于引进困难而逐渐复杂化,而这些困难又具有激励的性质?课程编制者要以最大限度的判断力、机智和理智的同情心根据不同的学科具体地回答这些问题《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 205-206、195 页) 由上述可知,在第二阶段,已可以进行必要的基本方法和间接知识的学习。
但这仍是为了应用它们解决问题以实现目的而学习它们,并不。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