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036694
  • 上传时间:2018-08-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4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1 《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激流》对比赏析——反传统背后的传统阴影写于前 我们完全可以获知, 即使是在人类文明最黑暗最蒙昧的时期,狩猎归来的男 人或许也会偶尔捎上一两片白垩纪的贝壳或者寒武纪的兽骨去增彩为他持家育 子的女人,抑或用自己捕获的猎豹亲手为她制作一件丝毫不逊于范思哲普拉达时 装的豹纹小背心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爱情的表达与文明程度无关于是当我们 源自于人类本能的斑斓的情感诉求在上世纪60-70 年代渐渐地被样板戏、 蓝布衣 裤、口号标语漂成死白,对于生活在此间的每一个敏感的个体来说,1977 年 3 月舒婷《致橡树》的出现则无异于一道强烈的光亮,无谓普世的照耀,更是着色 于我们日益苍白干瘪的爱情 当我仔细品读这两首诗, 蓦然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的幻觉仿佛假设置二者 于人类整体的诗歌流变体系中,如果没有舒氏《致橡树》于前的布道,就决然不 会有裴氏《我愿意是急流》 于后近二百年的流香 而现实恰恰是 《我愿意是急流》 写于 1846 年,而《致橡树》却写于1978 年,其间整整相差了132年这近 1.5 个世纪的时间差倒不能解读为此间彼处的差距鸿沟,只能说我们在这 132 年的时 间里经历了若干个关于阵痛成长鼎盛分蘖衰亡的循环后又蹒跚地回到了起点。

      而 当我们今天在同一个时空中品味这两首源于同一文明母体的诗歌时,才发现,我 们原来曾经是世界的弃儿 下文为自己读诗时一点粗浅的感悟学生固知立论之不易, 前贤之难追, 但 为尊重自己内心最本初的想法, 所以才无奈棋行险招剑走偏锋 如果能知晓分数 无虞,那所谓“形为心役, 随心所欲” 的幸运与幸福, 大概也如我此时的感受吧 卑之无甚高论,或牵强或做作,还望老师不吝指正 正文 舒婷写于 1977 年 3 月的《致橡树》作为文革之后的第一首爱情诗,也作为 遭受了历史苦难的这一代年轻诗人的第一次爱情发声,不仅仅是一首爱情宣言, 同时更多的是对女性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而其中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 护,并不仅仅是女性独立的檄文,实际上更是对共性和群体的排斥与恐惧而舒 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及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的写作特点及其女性的 身份,则使其成为这种“温柔的嘹亮”最合适的发声体 诗歌中的女性自我首先假设: “我如果爱你,, ”已表明了自己非同一般的 爱情观接着表述出对理想爱情的想象: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 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中的“我”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在爱情中,不是 依附于爱人或者忘我的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坚 持自我个体的独立, 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诗人又以浪 漫的抒情形象予以未来爱人“温柔一刀”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如 “根” “叶” “风” “铜枝铁干” “花朵”等都带有象征意义 而象征型诗歌本身“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在诗歌主题的理解 上的可能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宣扬诗歌的主题时无疑会产生一种负作用由此, 《致橡树》由于周遭的寂静固然嘹亮,但却不致命,不足以震慑敌胆是为一种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2 “温柔的嘹亮” 作为传统女性世界反叛者的诗人, 以如此温柔的象征表述向传统的男权世界 宣战,也吹响了聚合与诗人有着一样爱情理想的战士的集结号而这浪漫“温柔” 的表述却又是对 “共性和群体” 的代表——男权世界的一种妥协和让步我们从 中能体会到的不单单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还有严肃主题在浪漫的象征表述方 式下意义的弱化 爱情此时仅仅作为诗人宣扬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一个载体,得 到了更多的关注 与之同时,真正需要更多关注的女性独立主题反而流失掉了视 线与焦点。

      但无疑,这已是最明智的方式 而在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中,作为一首诗人写给恋人尤丽娅的情诗, 诗歌清新自然, 一气呵成, 毫无造作斧凿之感 裴氏在摒弃了华丽的词藻修饰与 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之后, 诗歌中所蕴含的炽热而真挚的爱透过诗人朴实的语言 与一个个简单的意象表现得更加淋漓与《致橡树》中宣扬的爱情观相异,裴氏 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恋人忘我的奉献与牺牲精神,甚至近似于一种与舒氏 《致 橡树》中所反对的“男尊女卑”大相径庭的“女尊男卑”的伦理观念而这恰恰 是和诗人与恋人的社会地位是契合的这时,传统的伦理观念已无法穿越社会的 阶级地位 诗人固然作为男权世界的一份子,而在面对恋人的贵族身份时,却无 力遵循传统的 “男尊女卑” 伦理甚至于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穷困的诗人此时仅有 的只是自己的生命和诗歌 我们无法也不能揣度诗人的心理,但可以相信纯粹的 诗人此时思考的只有爱情 因为物质上的奉献无法实现, 诗人只能用仅有的生命 来做承担,用仅有的诗歌来做誓言 而之后尤丽娅与裴多菲的婚姻则成为这首生 命之歌的艺术感染力最耀眼的试金石 诗歌中诗人所采用的 “发愿体”在主观情感的推动下成为一种最直接最酣畅 的方式。

      诗人自喻的一系列意象“急流” “荒林” “废墟” “草屋” “云朵” “破旗” 等无一例外都带有一种灰暗甚至于颓废的基调而比喻恋人的意象“小鱼”“小 鸟” “常春藤”“火焰” “夕阳”等则带着一种明亮鲜艳的色彩在这种意象基调 与色彩的象征对比中更加表现出了裴氏“牺牲自己,无私奉献”区别于舒婷《致 橡树》的爱情观 接着诗人又对应地表述出自己能而且只能做出的奉献:“ (我愿 意)在崎岖的路上、崖石上经过”“ (我愿意)在河流的两岸面对阵阵的狂风勇 敢地作战” “ (我愿意)静默的毁灭”“ (我愿意)饱受风雨的打击”“ (我愿 意)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 而这一切自我毁灭式的奉献,都只是希望 我的爱人“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在我稠密的树枝间作窠、 鸣叫”“沿 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傍着我 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飞蛾扑火,只为自己燃烧时恋人面容的清晰定格 于是我们明白 《我愿意是急流》 朴实外表下的厚重, 不仅因为一个天才生命谶语 般的早夭,还因为诗人源自于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对爱情的承担与牺牲诗人 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态度应该让现世的我们感到汗颜。

      裴氏或许无 意但的确超越并担负起一切传统的偏见与禁锢,成为19 世纪中叶欧洲男权世界 里最痴情的“叛徒” 综上,舒氏与裴氏作为自己所属性别群体的反叛者,二者都表现出反传统的 特点,但在两人看似决绝的身影背后,却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传统的阴影由于 传统力量的强大,二人在进行人类本能的自由与爱情诉求时也不得不做出让步 但这并不影响两首诗歌的地位与意义, 相反, 正是因为这些或理性或无意的让步, 才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人性关怀的光芒我们拒绝神及神性的降临, 我们需要的 只是人性的先知先觉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3 参考文献: 【1】 阎月君等编《朦胧诗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5年版 【2】 裴多菲著、 兴万生译 《裴多菲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年 1 月 【3】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 【4】 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 (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 月 【5】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1 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