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为政举措.doc
5页赵匡胤的为政举措宋初,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家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 、 “削弱相权” 、 “罢黜支郡” 、 “强干弱支” 、 “内外相维” 、 “三年一易” 、 “设置通判” 、 “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20] 政治中央集权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另设御史台等机构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供定薪之用,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虚衔,如学士、待制等,不是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
宰相: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政事堂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有二人即分日掌印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公元 964 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作宰相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作副相,称参知政事,此后成为定制枢密使: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唐末,枢密使专权,造成祸乱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 (政府、枢府) 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三司使: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 三司使统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任甚重刑部:宋太祖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学士院:学士院设翰林学士若干人,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包括宰相的任命、对外的国书等翰林学士还侍从皇帝“备顾问” ,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对国事的建策。
御史台:宋沿唐制,朝廷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初无专官,由其他官员兼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20] 科举改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 (主考官) 、 “权知贡举” (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螺旋管价格 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别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经济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 赵匡胤在公元 962 年,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21]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太祖在位的 17 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除了黄河之外,宋太祖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 公元 964 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20] 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尽快医治了 200 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军事军制改军权的集中: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宋初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从各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首先是选练禁军选全国精壮充任,赵匡胤最初捡选强壮士兵作为兵样,遣至全国各地,令地方照样召募,后来改为木梃,并规定尺寸,由地方官依样挑选送往京师当时禁军的标准是琵琶腿,即大腿粗壮者,车轴身,即肩宽腰细者,身高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亲自教阅,加强训练,并给以优于外州的俸禄其次是建置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最后是军权聚集在京师的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统辖,称为三衙三衙只在平时负责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遣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这样,禁军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
统一天下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在北宋北面,有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还建立着一些小的割据政权赵匡胤根据当时的形势,鉴于南方是经济重心,各国力量较弱,而北方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实力又比较强大的现实,在征询了张永德、赵普等大臣的意见之后,确定了与后周世宗基本一致的“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公元 963 年,宋太祖派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出兵两湖,灭掉荆南(即南平)和湖南(原来的楚) 从此,宋军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可直取南汉,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公元 964 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刘光义、曹彬分兵两路向四川进攻,第二年年初灭后蜀公元 970 年,宋太祖派潘美率军进攻南汉,第二年灭南汉至此,南唐已陷入宋军包围之中南唐主李煜大为恐惧,向宋朝上表,自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公元 974 年,曹彬、潘美率十万宋军,战船千艘,自荆南顺流而下,向南唐发动进攻公元 975 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公元 976 年初,金陵城破南唐覆灭后,公元 978 年宋太宗又用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的钱和漳、泉的陈洪进相继纳土归附。
至此, “先南后北”方略的“方管网 先南”部分完成了,剩下来的就是北方了公元 968 年和公元 969 年,宋太祖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公元 976 年,宋太祖第三次进攻北汉两个月后,宋太祖突然死去,辽又出兵支援北汉,新登基的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兵公元 979 年,宋太宗亲自统兵进攻北汉,包围了太原城北宋军队在石岭关附近击溃辽派来支援北汉的军队,迫使北汉投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20] 文化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 ,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同时,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建国初,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仅有书 12000 余卷乾德元年(963 年)平荆南收高氏图书,以充实三馆乾德三年(965 年)平定蜀国,右拾遗孙逢吉赴成都收图书 13000卷开宝九年(976 年) ,平南唐,令太子洗马吕龟祥到金陵,收图书 2 万余卷,又收吴越图籍万卷。
广泛征集民间藏书,规定凡有献书者,视其书籍价值,如馆阁所无,则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官职俱委以官职,如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三人献书 1200 余卷,并赐科名通过征集和献书,于开宝中,官府藏书增至 8 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23] 3 人物评价总评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 200 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历代评价《宋史》:“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王、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赵匡胤题跋像赵匡胤题跋像[24]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
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奔驰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25] 张洎:“陛下生而知之,国主学而知之虽学知与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 ”[26] 赵光义:“先帝以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 ”[27] 范仲淹:“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28] 富弼:“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又于樽酒之间,酬对之际,折其气,伏其心,罢节旌,授环卫,謦欬之易。
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后周世宗号为英武之君,而藩臣来朝喜见于色推此,则知五代纲纪之不立也太祖、太宗圣圣相承,修明宪度,肃清寰宇 ”[27] 田况:“太祖少在兵戎间,累着战功,以至得天下然以兴隆学校为心,京师建国子监,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识者知太平之有渐矣 ”[26] 刘安世:“太祖用心,尧舜之心也 ”[2。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