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药茶调理偏颇体质.pdf
16页1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药茶调理偏颇体质 1 摘要 1.1 药茶调理原则 本指南主要运用药茶对疾病前状态的偏颇体质或偏颇体质倾向进行调理 偏颇体质即气 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总的原则:调理气血、寒热、虚实,平衡阴阳 药茶具备配伍明确、配制简便、服法便捷、口感较好,安全有效的特点根据体质辨识 结果选择适宜该体质的药茶进行调理可选择中国传统茶叶、药食两用药茶、处方药茶三大 类,其原料主要由茶叶和(或)中药饮片组成,饮服方法可选择泡服,或稍加煎煮 建议将服用药茶作为调理偏颇体质的基础方法 通过服用药茶调理体质偏颇, 达到预防 疾病发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 1.2.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 推荐等级 1.2.1 偏气虚倾向或气虚质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方:人参茶 人参菊花茶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药材:人参(3 克/天) 大枣 强推荐 处方药茶可选方:绞股蓝茶 处方药茶可选药材:黄芪 党参 强推荐 1.2.2 偏阳虚倾向或阳虚质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方:甘草干姜茶 三炮台茶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药材:肉桂 干姜 生姜 龙眼肉 强推荐 处方药茶可选方:肉桂杜仲茶 处方药茶可选药材:肉苁蓉 菟丝子 锁阳 仙灵脾 巴戟天 桂枝 弱推荐 1.2.3 偏阴虚倾向或阴虚质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药材:百合 玉竹 枸杞子 桑葚子 强推荐 处方药茶可选方: 生脉茶 沙参麦冬茶 处方药茶可选药材:麦冬 石斛 西洋参 天冬 南北沙参 五味子 太子参 玄参 生地 强推荐 1.2.4 偏痰湿倾向或痰湿质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方:楂明茶 山楂茶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药材:藿香 白扁豆花 陈皮 茯苓 薏苡仁 生山楂 强推荐 处方药茶可选方:保元茶 处方药茶可选药材: 制半夏 强推荐 1.2.5 偏湿热倾向或湿热质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方: 荷叶决明茶 马齿苋茶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药材:荷叶 薏苡仁 决明子 陈皮 淡竹叶 蒲公英 芦根 生山楂 菊花 金银花 薄荷叶(仅作为调味品使用) 强推荐 处方药茶可选方: 五叶茶 处方药茶可选药材:玉米须 竹茹 土茯苓 强推荐 2 1.2.6 偏血瘀倾向或血瘀质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药材:西红花(1g/天) 当归 (3g/天)玫瑰花 生山楂 强推荐 1.2.7 偏气郁倾向或气郁质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方:玫瑰花茶 茉莉花茶 药食两用药茶可选药材:玫瑰花 佛手 强推荐 处方药茶可选方:香附芎茶 处方药茶可选药材:柴胡 佛手花 合欢花 厚朴花 白芍 弱推荐 1.2.8 特禀体质倾向或特禀质 药食两用药茶:乌梅茶 弱推荐 处方药茶可选方:玉屏风茶 处方药茶可选药材:黄芪 防风 白术 辛夷花 灵芝 强推荐 2 简介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药茶调理偏颇体质 (以下简称指南 )简介如下: 2.1指南制定的目标 根据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证据、 专家论证及一致性测试观察结果, 制定出实用性较强的 指南 。
2.2指南制定的目的 促进国内药茶调理偏颇体质方案的规范化, 为中医治未病药茶调理偏颇体质提供可靠依 据,确保调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指南的适用人群 中国传统茶与药食两用药茶可应用于一般人群, 处方药茶需在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指导 下使用 应用环境: 传统中国茶及药食两用药茶可应用于社会日常生活中 处方药茶可应用于各 级医疗保健机构 2.4指南适用范围 属治未病范围中未病先防的范围,适用于疾病前状态的偏颇体质人群处方药茶在 18 岁以下55偏颇体质人群中应谨慎使用 3 概述 3.1 定义 3.1.1 茶 茶是以山茶属茶种茶树上采摘的芽、叶、嫩茎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加工的、不含任何 添加物的、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 3.1.2 药茶 药茶是以原植物的叶、茎、花、实、根等,或以单味或小复方中药材为原料,经过适当 加工,配用或不配用茶叶,以沸水冲泡或加水稍煎后饮用的一种用以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 中药传统饮品 71-73指南中药茶分为三类,即中国传统茶叶、药食两用药茶和处方药茶 3.1.2.1 中国传统茶叶 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类 (详见规范性附录) 3 3.1.2.2 药食两用药茶 选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 (详见规范性附录)内药食两用中药饮 片配制而成的饮品。
3.1.2.3 处方药茶 由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指导下,选用传统处方或中药饮片,经冲泡或稍加煎煮而制成的 饮品 4 体质偏颇人群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 75气郁质易在 25-34 岁集中出现;女性气虚质的分布随着年龄的增 长而增加,而男性气虚质的分布出现年轻、年老两头大的现象;痰湿质峰值在 25-34 岁出现 率最高;男性湿热质峰值在 35-44 岁,女性则在 15-34 岁易出现湿热体质;女性血瘀质峰值 在 25-34 岁,而男性则更易在 55 岁之后出现血瘀质;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加,阳虚质 的分布逐渐增加, 阴虚质的分布逐渐减少, 尤其是女性, 阴虚质峰值在 45-54 岁出现率最高; 特禀体质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 5 判断标准 5.1健康和亚健康判断标准 健康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十大标准(详见资料性附录) 亚健康标准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ZYYXH/T2-2006) (详见规范性附录) 5.2体质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ZZYXH/T157-2009) (详见规范性附录) 5.2.1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 5.2.1.1平和质 5.2.1.1.1 总体特征 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5.2.1.1.2 形体特征 体形匀称健壮 5.2.1.1.3 常见表现 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 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5.2.1.1.4 心理特征 性格随和开朗 5.2.1.1.5 发病倾向 平素患病较少 5 2.1.1.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强 5.2.1.2气郁质 5.2.1.2.1 总体特征 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5.2.1.2.2 形体特征 形体瘦者为多 5.2.1.2.3常见表现 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5.2.1.2.4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5.2.1.2.5发病倾向 4 易患脏燥、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 5.2.1.2.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5.2. 1.3 气虚质 5.2.1.3.1 总体特征 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5.2.1.3.2 形体特征 肌肉松软不实 5.2.1.3.3 常见表现 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5.2.1.3.4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5.2.1.3.5 发病倾向 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5.2.1.3.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2.1.4 痰湿质 5.2.1.4.1 总体特征 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5.2.1.4.2 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5.2.1.4.3 常见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5.2.1.4.4 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 多善于忍耐 5.2.1.4.5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5.2.1.4.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3.2.1.5 湿热质 5.2.1.5.1 总体特征 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5.2.1.5.2 形体特征 形体中等或偏瘦 5.2.1.5.3 常见表现 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 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5.2.1.5.4 心理特征 容易心烦气躁。
5.2.1.5.5 发病倾向 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5.2.1.6 血瘀质 5.2.1.6.1 总体特征 5 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5.2.1.6.2 形体特征 胖瘦均见 5.2.1.6.3 常见表现 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 涩 5.2.1.6.4 心理特征 易烦,健忘 5.2.1.6.5 发病倾向 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5.2.1.6.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寒邪 5.2.1.7 阳虚质 5.2.1.7.1 总体特征 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5.2.1.7.2 形体特征 肌肉松软不实 5.2.1.7.3 常见表现 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5.2.1.7.4 心理特征 性格多沉静、内向 5.2.1.7.5 发病倾向 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5.2.1.7.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5.2.1.8 阴虚质 5.2.1.8.1 总体特征 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5.2.1.8.2 形体特征 体形偏瘦 5.2.1.8.3 常见表现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5.2.1.8.4 心理特征 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5.2.1.8.5 发病倾向 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5.2.1.8.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5.2.1.9 特禀质 5.2.1.9.1 总体特征 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5.2.1.9.2 形体特征 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5.2.1.9.3 常见表现 6 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 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 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5.2.1.9.4 心理特征 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5.2.1.9.5 发病倾向 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 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 、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 肉软、口软) 、解颅、胎惊、胎痫等 5.2.1.9.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5.3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5.3.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 5 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 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ZZYXH/T157-2009) 5.3.2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 8 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体质类型 条件 判定结果 平和质 转化分60 分 是 其他 8 种体质转化分均30 分 转化分60 分 基本是 其他 8 种体质转化分均40 分 不满足上述条件者 否 偏颇体质 转化分40 分 是 转化分 3039 分 倾向是 转化分30 分 否 6 药茶调理偏颇体质概况 药茶调理偏颇体质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古代书籍文献和现代书刊文献中鲜有明确记载 和报道 6.1古代文献 古代书籍中记载茶叶的性味和主治功用的有神农食经性味苦、 甘、微寒、无毒主 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 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全露卷一百二 十八卒头痛如破,非冷非风,是胸隔有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