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生共情与攻击的关系.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818291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0.2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生共情与攻击的关系    刘君妍 杨春柳 屈泽悦 吴南〔Summary〕为研究小学生共情与攻击的关系,对326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攻击行为高于女生;在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两个维度上,男生的攻击行为更多;在言语攻击上,男女生差异不明显2)共情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共情能力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共情能力也会随之增强3)情绪共情能显著预测小学生的言语攻击,认知共情能显著预测小学生的关系攻击;对于身体攻击,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都能起到抑制作用〔Key〕攻击行为;共情能力;小学生〔〕G44 〔〕A 〔〕1671-2684(2021)10-0007-06一、问题提出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他人身体和精神造成严重伤害,并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1]攻击性行为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身体攻击,包括打、砸等直接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攻击行为;言语攻击,主要包括咒骂别人、嘲笑别人、给别人起外号等;关系攻击,主要有恶意疏远他人、散布他人坏话、群体排斥等[2]校园中的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如校园欺凌等严重的恶性事件数据显示,挪威、英国、意大利等国约25%到30%的中小学生经受了欺凌,我国也有约32.2%的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3]。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秩序更进一步研究发现,小学期间攻击行为的影响会持续至成年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在步入中年后有更大概率的抑郁、焦虑及自杀风险,到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更差[4]一项纵向研究发现,14岁时欺凌他人的学生到32岁时,仍有18%的人会欺凌他人,60%的人具有高度侵略性,20%的人会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3]因而,深入研究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迫在眉睫大量研究发现提高个体的共情能力可以显著改善校园欺凌行为共情是通过辨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依据此判断来推测他人内部情绪状态,最后产生出与他人相似的情感体验的能力[5]共情主要包含了两大成分,情绪共情以及认知共情情绪共情即对他人情绪的情绪性反应,也就是产生和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聚焦于他人时称为共情关注,聚焦于自己时则为个人忧伤认知共情是指理解他人情绪状态产生的原因由于这一过程需要辨认他人情绪并进行分析、加工,所以认知共情所必备的技能有观点采择以及想象观点采择即个体能够推断他人的观点,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动机、意图等认知技能[6]大量研究表明,共情与攻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高共情水平能够减少并防止攻击性行为[7]。

      其中较高的观点采择能力可以抑制肢体做出攻击行为[8]此外,小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可以很好地认识到自身的攻击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启动自己的共情机制,感受到他人情绪后,减少攻击性行为[9]共情对不同形式的攻击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Salmvalli 等[10]研究发现,儿童共情能力与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具有显著正相关,但和关系攻击不存在相关由于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发展并不同步,因此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对攻击的影响也有着巨大差异研究表明,情绪共情与言语攻击显著相关,认知共情与关系攻击显著相关[7]关于攻击影响因素的文献多为对初高中生以及职业学校这些高年龄段学生的研究,对于小学生群体及其共情和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小学生的共情及不同因素与攻击行为的具体关系二、研究方法(一)被试从北京的某小学选取4-6年级被试375名,被试具有基本的识读能力发放共情和攻击问卷375份,收回有效问卷326份,约占87%具体信息见表1二)工具1.攻击量表(Buss,1992)该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包括3个维度: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量表采用5点评分,被试的分数越高,其攻击性也就越强[11]。

      问卷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0.79之间,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12]本研究中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611~0.851,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262.IRI共情量表(Davis,1980)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RI)由4个分量表组成,共包含28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四个分量表分别为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和个人忧伤其中,观点采择和幻想属于共情的认知部分,共情关注和个人忧伤属于共情的情感部分其中,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77之间,重测信度为0.62~0.71在本研究中这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0~0.67之间,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三)數据处理研究中将所得的数据用Excel 和SPSS17.0 软件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以及处理工作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三、研究结果(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从攻击和共情量表中的所有题目提取13个成分,未旋转得到的13个因子特征根都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9.828%,小于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二)攻击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出,四、五、六年级在攻击各个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四年级的攻击总分M=56.91,SD=23.40,五年级的攻击总分M=58.18,SD=20.12,六年级的攻击总分M=57.38,SD=20.27。

      三)攻击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经过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攻击总分及各维度上没有交互作用及年级主效应,因此只呈现在攻击总分以及攻击各维度方面的性别主效应图1为性别主效应在攻击不同维度的差异,图2为性别主效应在攻击总分的差异由图1、图2可知:男女生在攻击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1,325)=4.03,p=0.046,2=0.012;在身体攻击上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F(1,325)=4.60,p=0.033,2=0.014;男女生在关系攻击上存在显著差异,F(1,325)=3.45,p=0.002,2=0.011;不同性别的被试在言语攻击上无显著差异,F(1,325)=0.14,p=0.712,2<0.001这表明,除言语攻击外,男生在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上得分均高于女生四)共情各维度与攻击各维度以及性别之间的相关分析对性别、攻击个维度以及共情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身体攻击和共情两维度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认知共情),0.17(情绪共情)言语攻击和情绪共情、共情总分及身体攻击存在显著相关,r=0.14(情绪共情),0.11(共情总分),0.43(身体攻击)。

      关系攻击和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认知共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身体攻击),0.55(言语攻击),-0.19(认知共情);攻击总分和攻击三维度及情绪共情显著相关,r=0.87(身体攻击),0.74(言语攻击),0.79(关系攻击),0.12(情绪共情)五)共情与攻击的回归分析将身体攻击作为因变量,第一层将性别作为自变量,第二层再加入认知共情、情绪共情两个自变量由表4可知:第一层放入性别时,回归方程显著,R2=0.032,adjusted R2=0.029,F=10.87,p<0.01表5以言语攻击为因变量,第一层将性别作为自变量,第二层再加入情绪自变量结果显示:第一层放入性别时,回归方程显著,R2=0.001,adjusted R2=-0.002,F=2.63,p=0.609性别对言语攻击的预测不显著,β=-0.028,t=-0.513,p=0.609第二层再放入情绪共情后,回归方程显著,R2=0.020,adjusted R2=0.014,F=3.312,p=0.038,说明情绪共情对言语攻击预测显著将关系攻击作为因变量,第一层放入性别,第二层加入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结果显示(见表6):第一层放入性别时,回归方程显著,R2=0.028,adjusted R2=0.025,F=9.360,p=0.002。

      性别对关系攻击的预测显著,β=0.028,t=-0.059,p=0.002第二层再放入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后,回归方程仍然显著,R2=0.039,adjusted R2=0.030,F=1.829,p=0.002具体而言,认知共情对关系攻击的预测显著,β=-0.152,t=-3.059,p(六)共情上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以性别(男、女)为自变量,共情总分以及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分别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如图3所示以性别为自变量,共情总分及共情两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共情总分上,男生(M=92.96,SD=1.06)女生(M=97.01,SD=1.10)存在显著差异,F(1,324)=7.12,p=0.008在认知共情上,男生(M=48.4,SD=0.68)女生(M=50.71,SD=0.70)存在显著差异,F(1,324)=7.54,p=0.006在情绪共情上,男生(M=44.91,SD=0.58)女生(M=46.29,SD=0.60)不存在显著差异,F(1,324)=2.78,p=0.096进一步以四、五、六三个年级为自变量,共情两维度(认知共情、情绪共情)分别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以四、五、六三个年级为自变量,共情两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情绪共情维度,五年级和四年级存在显著差异,F(2,323)=4.742,p=0.009;五年的情绪共情(M=47.3,SD=0.78)显著高于四年级(M=44.5,SD=1.02)认知共情维度三个年级差异不显著(ps>0.05)四、 讨论(一)小学生共情和攻击的关系研究发现,共情各成分与攻击各个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負相关除个人忧伤与攻击各维度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共情的其他维度都与攻击存在着较高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共情能力越高,其攻击性越低,反之亦然首先,观点采择与身体攻击、关系攻击以及攻击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Vaish一项对2岁左右儿童的研究表明,通过观点采择,儿童产生的情感共情可以抑制攻击行为的出现[13]Rose等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认知共情能力的提高,同伴之间的受欢迎性及同伴接纳也会发生变化,当同伴接纳程度越低,小学生越会通过关系攻击的方式提高在群体中的显要地位[14],因此认知共情能显著预测关系攻击结合本研究,被试为4到6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人已经具有观点采择的能力,当他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则会减少攻击行为。

      其次,个人忧伤与攻击的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个人忧伤程度越高,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越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15]再次,共情关注这一维度与身体攻击及攻击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对他人有较高悲伤反应的人不太可能有攻击性行为[12]共情关注能力高的人能够主动对他人情绪进行关注,能够感知他人情绪的变化,所以共情关注对攻击行为有抑制作用共情和攻击之间的相关也会受到性别的调节国外研究发现,男孩更容易进行身体上的攻击,女孩则会选用关系攻击,而言语攻击上没有性别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男生的攻击性大于女生的攻击性,而女生的共情能力要强于男生的共情能力在相关的研究中,考察性别这一变量时,前人的结果均为男性的攻击行为多于女生究其原因,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共情能力,所以在攻击行为将产生时更多地被抑制住了,而男生相对共情能力弱,所以在将产生攻击行为时没有抑制因子,从而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因此,可以看出在加入性别这一变量后,凸显出了共情能力对攻击具有抑制的作用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攻击总分方面,男生的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性别能显著预测关系攻击和身体攻击,对言语攻击的预测不明显。

      首先,男女生在身体攻击上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男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