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5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
18页专题5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1)从考查内容来看,总体上近五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但2017年全国卷Ⅰ加大了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考查内容的具体考点包括: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及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现象等2)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3)从考查能力来看,本考点多提供具体的生活案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或利用整体性特征分析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2019年高考复习应注意: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利用区域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联系具体的山地自然带分布,分析判断某山地自然带类型,或分析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的自然带、生物、植被、景观的分布,从特殊因素分析其成因0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第一,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气候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生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
1)“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沙漠的成因,除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受洋流的影响2)“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破坏热带雨林区的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3)“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活动→影响要素①→影响要素②→影响要素③……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角度与解题方法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地呈现因果关系(续表)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考向1▶ 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解答时首先逆向思考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其食物需求大、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动植物少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食物量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分析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考向2▶ 依托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 ℃或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应该是7月份(气温最高月)0 ℃等温面全球气候变暖,该界线下降,活动层变厚、永冻层上界下降;全球气候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活动层增厚,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答案▶ D考向3▶ 依托区域生态治理,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 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材料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了考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答案▶ C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读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1.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都江堰工程有效地处理了泥沙的原因可能是( )A.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量大,洪水易带走泥沙B.内江流速慢,含沙量小C.飞沙堰对泥沙起阻挡作用D.由于宝瓶口为收窄断面,流速快,输沙量少2.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其主要功能为( )A.旅游 B.防洪灌溉C.水产养殖 D.航运解析▶ 本题组以都江堰工程为载体,考查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及与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读图可知,都江堰工程中,处于凸岸的外江,江水自动分流,流速快,携带泥沙量大,使江水可以自动泄洪排沙,消除了水患。
第2题,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都江堰通过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表径流的部分环节,恩泽川府一带千年答案▶ 1.A 2.B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能反映的地理原理是(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地理环境的开放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2)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域B.茶树种植主要受水源影响C.地表侵蚀导致荒漠化严重D.土壤肥力主要由地形决定解析▶ 本题组以地理要素相互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图中气候、地貌、植被、水、土壤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由图中植物为茶树、土壤呈酸性及地貌以丘陵为主,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主要受土壤(性喜酸性土壤)和地形(茶树怕涝,要求排水条件好)的影响;江南丘陵地区侵蚀严重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由气候、植物、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答案▶ (1)B (2)A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第一,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第二,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第三,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pH代表溶液的酸碱度,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小于7时溶液呈酸性海水pH会受到干洁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数量受海水垂直运动的影响读1990~2010年西太平洋某海域pH变化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1990~2010年pH变化说明海水( )A.富营养化 B.盐度增加C.酸度增加 D.跳跃式变化(2)pH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海洋吸收火山灰增加B.海洋吸收沙尘增加C.海洋吸收O3过多D.海洋吸收过多CO2(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层的温度升高,上下层海水的交流减弱,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寒流消失 B.季风消失C.浮游生物减少 D.海啸增强解析▶ 第(1)题,通过纵轴和横轴的数值,分析pH的大小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10年pH下降,海水酸度增加图中显示pH变化是连续的第(2)题,pH变化不是小范围、单一事件造成的;O3主要分布在平流层,故海洋不太可能吸收过多的O3;CO2溶于水,海洋吸收过多CO2会使海水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出现海水酸化现象第(3)题,海水表层升温导致海水上下层温差加大,上下层海水交流减弱,会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