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子女观念的差异与思考.docx
6页中外教育子女观念的差异与思考摘要:教育观念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前提,进行中外子女教育观念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不足,促进教育改革与科学管理,促进教育发展一、在个性化和社会化方面的差异在中国,我们更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子女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注重社会化方面,总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对子女的人生进行规划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从小到大,子女都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由父母安排,家长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在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十分有限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科书上,对学生一遍一遍的讲解,要求学生一遍一遍的练习,不厌其烦,以达到学习成绩好,上大学的人数足够的多,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内心需要二、在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方面的差异在中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家长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智育,认为不能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不惜重金让孩子从小就入读最好的托幼机构、师资优良的中小学校;课余时间还要求孩子争分夺秒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广州少年宫每年一度的暑期班,网上预报名情况异常火爆,网站超负荷的访问量,导致了该主办方服务器的瘫痪。
有调查显示,88.6%的中国家长在孩子上学前会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还有28.2%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而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则相对不太重视这就造成家长及社会的要求抹杀孩子的天性,课余时间被无情剥夺,导致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三、在师生关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差异在中国,特别讲究师生情义,老师往往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是施恩,学生给老师做事是应尽之义务在学术研究上,中国人大多具有严重的学术地位论资排辈的倾向,进行同样的学术研究,往往具有职称、年龄大、资格老的学者更有话语权,家长往往会教育子女顺从这些权威观点,可以进行补充跟进,而不能进行反驳乃至推翻其见解而西方人则更相信子女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学生提供了学术意见,老师必须在论著中注明学生的贡献,师生关系更为平等,学生与教师可以对有关学术研究问题进行平等而坦率的讨论。
四、在劳动和花钱观念方面的差异在中国,家长往往尽力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有求必应,就连经济条件较为拮据的家庭,家长也会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这就让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子女们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会计划开支,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而是置身于父母的羽翼之下,享受着父母给他们安排好的一切而西方国家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家长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教育孩子自立自强,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材中外教育子女的观念差异究其根源主要还是思想与哲学的基础不同中国教育丙辰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他的核心观念就是人生而不平等,社会秩序产生于老幼尊卑各自有序,知足常乐,各安天命而国外教育观的信仰基础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信条,因而国外学生个性张扬,自信而具有创新精神,敢做敢闯,自立能力强,更能成就个人辉煌,个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也比中国更高。
虽然,教育的观念形成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多年教育制度及思想的积淀和相互融合,而且,教育观念本身并不能判定孰对孰错,一切都要以子女健康、不断发展进步作为出发点,但我们还是应该取长补短,尽力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赋予崭新的观念,以促进我国教育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五、结语结合以上比较分析,我提出以下建议:(1)新时期的教育应更注重以人为本,以开阔的眼光对待学生,去除优生差生的说法,让孩子自主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对待他们而让他们失去本身的天性与独立自主的能力;(2)在现在教育的大形势之下,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自己找答案,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评价,要更多地强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及独立生活的能力;(3)教师要放下架子,更多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科技创新、参与社会调查,学会进行一些初步的学术调查研究;(4)采取有效措施,真正让孩子们减轻学业负担,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级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以培养动手、动脑及创新的能力,并在劳动实践中,明白创业的艰辛,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为将来孩子独立闯荡社会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