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咬文嚼字》常见100个错别字辨析.doc
7页《咬文嚼字》常见100个错别字辨析1按(安)装 [例句]县里的按装队早就到了,谁知发生了这一意外情况,只能推迟开工 [辨析] 音近义混致误.安、按二字声调有别,一为阴平,一为去声在用作动词时,宝盖头的“安”有装的意思,故“安”“装”可以联合成词;提手旁的“按”,《说文》的解释是:“下也,从手,安声"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在注释时特意强调,“下”是“以手抑之使下也”,即用手往下揿安装”必须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施工,当然不是用手揿一下便能解决问题的,因此不能写成“按装" 2. 甘败(拜)下风 [例句] 陈科长的棋艺在厂里首屈一指,但碰到这样一位高人,只能甘败下风 [辨析]误解字义致误.“下风”即风向的下方上风”和“下风”常用来比喻有利和不利,优势和劣势.“甘拜下风”即自愿迎风站在不利地位、劣势地位,向对方行礼参拜,表示心悦诚服的认输这里的“拜”是 一种礼节,通过“拜”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这一成语只用于失败者、技不如人者,在这一意义的暗示下,有人把“拜”误写成了同音的“败”了 3. 自抱(暴)自弃 〔例句]年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未来,怎么能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抱自弃呢? [辨析]音同致误。
这则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暴”即自己糟蹋自己,“自弃"即自己抛弃自己盂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若背离仁义道德标准,就无异于自甘堕落这里的暴、弃都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自暴自弃”的“暴",就是“‘暴殄天物”的“暴". 而“抱”虽然和“暴”同音,但这是一个以手相围的动作,和“暴”表达的意思不同4.针贬(砭) 〔例句]文坛浮躁成风他曾写过一篇长文,对此作了尖锐的针贬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砭,音biǎn,指古人用来治病的石针明代有个叫张萱的说过:“针本以石为之,名曰砭,后世乃易以金耳.”古籍中提及的“药石”,其中“石”就是指“砭”,而非金石之“石"针砭"可作名词,如“痛下针砭”;也可作动词,如“针砭时弊"贬,音biān,从贝,本义指减少,引申指给予低的评价,如贬低、贬抑、贬损而凡“针砭"皆有批评义,也许正是这一意义上的联系,导致砭、贬不分5、泊(舶)来品 [例句]就在离车站不远处,有一条小街,一个接一个摊子,摆出来的全是泊来品 [辨析]误解字义致误.泊、舶,读音均为bó舶"从舟,义为大船旧时从国外进口的物品,多用大船从海上运来,故称舶来品。
泊”从水,本义指浅水,因浅水易停,故“泊”有停靠义,杜甫绝句中便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名句原来仅指停船,在某些方言里也指停车,现“泊车”的说法已呈蔓延之势泊字的水旁,容易让人联想到海,联想到海上运输,于是“舶来品"误为“泊来品” 6.脉膊(搏) (例句]乐曲速度有如脉膊,忽快忽慢是不正常的,这是有病的表征 [辨析]字形类化致误脉为月(肉)字旁,“脉搏"的“搏”也成了月(肉)字旁,这是想当然类推的结果,膊、搏二字声符虽相同,其实意义却大别.“膊”是名词,指人的胳膊、肩膀,“赤膊”即赤裸上身,和“脉"没有多少直接关系膊”是动词,本义指搏斗,引伸指跳动脉搏”是一种生理现象,当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于是便称之为“脉搏”——脉的搏动.7. 松驰(弛) [例句]来人不过五十多岁,但一脸的沧桑感,连眼角也明显松驰下来.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弛、驰读音均为chí,右半部又都作“也”,一不留神便会混淆弛”左边是“弓”,其本义自和“弓"有关,《说文》的解释是;“弛,弓解也.”意思是放松弓弦.由此引申指放开、松懈、解除、延缓等义驰"左边是“马”,其本义自和 “马”有关,《说文》的解释是:“驰,大驱也。
意思是拼命赶马由此引申指车马疾跑、快速传播等义认清形符是辨别弛、驰的一条捷径8.一愁(筹)莫展 [例句]眼看大雁南飞,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寒夜还是没有影儿,团部几位领导急得一愁莫展.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一筹莫展”确实令人犯愁,但“筹”没有“愁”的意思筹,南朝梁时的字典《玉篇》解释说:“算也其义为筹码通常以竹片或木片制成,故其字从竹筹”的功用主要是计数,由此可引申为名同计策、智谋,又可引申为动词筹划、筹措所谓“一筹莫展”,其中的“筹”便是计策,即一条计策也想不出来.“一筹莫展”自会让人愁肠百结,但此“愁”是结果,彼“筹”才是原因,不能筹、愁不分9. 穿(川)流不息 [例句]随着警报响起,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卫兵穿流不息地在院子里进进出出.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成语“川流不息”,从《论语·子罕》演化而来.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即河流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如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以“川流不息"感叹时光的飞速流逝,后多用来比喻连续不断然而,无论是古义还是今义,都以“川”为喻体.把“川”误解为穿来穿去的“穿",整个词义便失去了依托,变得含糊不清。
10. 精萃(粹) [例句]售书亭琳琅满目,一本本刊物争奇斗艳,其中有一本集中报道“都市精萃”,尤为夺人眼球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萃、粹读音均为cuì萃"为草头,《说文》的解释是;“萃,草貌清代训站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更明确地指出:“草聚貌故“萃'常用来表示聚集义,如“荟萃”集萃”粹”以“米"为形符,本义指纯净的没有杂质的大米,由此引申指精华,如“精粹”“国粹”,也可指高纯度,如“粹白”“纯粹”草头“萃”有动词义,米旁“粹”只能作名词或形容词,两者语法功能不同 重迭(叠)[例句]机构重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已是普遍现象你说不改革行吗?[辨析)简化不当致误.“迭”原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明确“叠"字恢复使用迭、叠的分工是:“迭"为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如前后交替为“更迭",前后相连为“迭起”;‘叠”为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如上下相加为“重叠”,上下折连为“折叠”重叠"写作“重迭”是违背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 渡(度)假村[例句]一走进渡假村的大门只见两排挺拔的白杨迎风站立,仿佛在夹道欢迎来宾似的.[辨析]音同义混致误度”的本义是计量,古人曾以手作为丈量器具,“度"下部的“又"便是手的象形.计量通常是由此点到彼点,故度又有由此达彼的“过”的意思。
渡”是由“度”派生出来的,本专指渡过水面;在现代汉语中词义有所扩大度、渡两字的基本区别是:‘度"的对象为时间,如度日、度假、虚度年华、欢度春节;“渡”的对象为空间,如横渡长江、共渡难关.“度假”显然和时间有关,不应写成“渡" 防(妨)碍[例句]造这堵围墙,是考虑小区的安全,谁知事与愿违,却防碍了救护车的通行[辨析]形似义混致误妨"为女旁,本义是伤害、损害,形符表示男女之私不加节制容易伤身后引申有阻义、即影响事情的顺利讲行碍"就是“妨",两者为同义语素防”为阜旁,《说文》的解释是:“防,堤也本义指堤坝,后由堤坝的挡水功能.引申出防备、戒备义妨、防作为动词,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妨”阻碍他人,“防”提防他人,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14. 幅(辐)射 [例句]立足城市,兼顾农村,辐射沿海,走向世界——这是会议定下的基本方针 [辨析] 音同形似致误.两字形符不同:“幅”从巾,本义和布帛有关,指布帛此端到彼端的宽度;“辐”从车,本义和车辆有关,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直条状物.车毂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分.所谓“辐射”,即像车辐一样,由中心沿着直线向四周伸展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想象一下车轮的结构特点,也许便不会误“辐射"为“辐射”。
15 一幅(副)对联 [例句]远远望去,门上贴着一幅对联,喜气洋洋那上面写的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幅、副皆可用作量词,但适用对象不同幅,音fú,《说文》:“布帛广也本义指纺织品的宽度,用作量词时,计量物必须具有平面的、有一定幅度的特点,如一幅图画、一幅窗帘副,音fù,《说文》:“判也义为破开、裂开一物破开成二物,故量词“副’适用的对象通常是成对的或成组的,如一’副对联、一副象棋;也可用于指面相、表情等陪含多种因素的对象,如一副冷面孔、一副学生腔 天翻地复(覆)[例句]迎面是一座花园,花园后高楼耸立,不时轻轨穿梭而过.真是天翻地复的变化啊![辨析]简化不当致误.“复”原是“覆、複、復”的简化字,1986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作了调整,明确“覆”字恢复使用复、覆的分工是:“复”作为“復"的 简化字,意思是来回往复,如去而复返;作为“複"的简化字,意思是重复、繁复而“覆”字的意思是上下颠倒,如“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天翻地覆”写作“天翻地复",是不符合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 言简意骇(赅)[例句]全文一气呵成,言简意骇,虽不足五百字,却堪称小品中的上佳之作. [辨析]误读误解致误。
赅,音gā1,有人误读成hài(骇),又将“骇人听闻”的“骇"理解成引人注目,非同凡响.于是,“言简意赅”成了“言简意骇”其实,简和“赅’是相对的所谓“言简意赅',即言语简洁而意思赅括、详备赅为形声字,“贝”为形符,取贝类常将整个身体藏在贝壳之中来表示完整义;“亥”为声符,兼有表义作用,“亥”为十二地支之末,地支至“亥”可谓无一遗漏故“赅”有全义18. 气慨(概) [例句]他身上有股“老牛撞南墙,到死不回头”的气慨,一点不为眼前利益所动 [形似致误]概,音gài,本义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用的刮板,故以“木"为形符,“一概”即一律,其义便由此而来;“气概”的“概”为借用,表示一种豪迈的气度、神情,常用词有节概等慨,音kài,《说文》的解释是:“忼慨,壮士不得志也"忼慨即慷慨,“慨”指激昂、愤慨的样子,是一种精神状态,故以“心”为形符概、慨字形相似,但读音不同,词义有别 一股(鼓)作气 [例句]原定五年完成临摹任务,但自经历这场变故,他已失去了一股作气的心劲 〔辨析)同音致误一鼓作气”是个常用典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判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善于掌握士气和选择时机,在敌方“三鼓”后才“一鼓”发动进攻,从而把战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后多用“一鼓作气”表示保持高昂士气,乘势出击,一举成事.“一鼓”误作“一股”,和鼓、股读音相同,而使用者又忽略了词语的典故意义有关 悬梁刺骨(股)(例句]没有笨鸟先飞的自觉,没有悬梁刺骨的决心,还谈什么攀登科学的险峰? (辨析)同音致误.“悬梁”和“刺股’,说的是两个刻苦读书的故事一个见于《汉书》,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一个见于《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苦读股,大腿,从胯至膝盖部分.“悬梁刺股"有两个常见错误,一是把股误解为臀部,二是把“股”误写为“骨”后一个错误显然和读音有关. 21. 粗旷(犷) [例句]自小生长在山区,黝黑的脸庞,宽阔的肩背,透露出内心的粗旷 (辨析)误读致误犷,音guǎng,不读kuàng(旷)犷从犬,本指兽类的凶猛不驯《说文》的解释是:“犷,犬犷犷不可附也犷犷”就是凶狠、狰狞的样子粗犷"’,义为粗野而蛮横,原是一个贬义词,后逐渐演变为褒义词.形容一种狂放不羁的个性.旷从“日”,本义指光明、开阔,如“空旷”“开旷",也可用于精神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