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docx
5页论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 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 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 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 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 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既然如此,那么客家文化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其自身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作为 客家中心区域的赣、闽、粤边界地区,它们在客家文化形成过程中又各自充当了 怎样的角色呢?1 、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 我们说它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 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 由于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 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 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生活 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 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 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 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所以,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 烟稀少的地方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 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 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 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 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组成该文 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 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 方移民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为过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 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 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 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 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 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 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 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正是由于他们 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 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 就活”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在非移民文化中是不多见的有同志以客家文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大量北方移 民渡江南下为由,把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推到赣、闽、粤以外的中原地区,认为 只有那里才是客家文化真正的源,其它都是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客 家文化说到底只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发生同样是晋、唐 时期的中原移民,他们定居到江浙地区,后来便加入到越海文化的行列;定居到 赣江中下游地区,便加入到福佬文化的行列;只有定居于赣、闽、粤三角地区的 人们,最后才创造出客家文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撇开文化的时空界 限,仅根据其中所包含的某些源流要素,就把文化的源头追得无穷的远,范围无 限制地扩大,岂不是全中国最后都只剩下了中原文化这根独根苗,哪里还会有什 么民系文化可言呢?2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性文化。
我们之所以说它是以汉 民族文化为主导,是因为组成客家文化的最核心内容是汉唐以来以中原文化为代 表的汉民族文化,所以,它与汉文化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二者有同有异有同志以客家文化事项中,无论从语言到风俗都与汉唐时期的中原文化具有 许多相类似的地方,便认为客家文化最纯正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貌,甚至把它 看作是汉唐中原文化的活化石这实际是一个误解应该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 发展史上,经过数以千百年的变迁,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民系,都不可能“纯 正”地保存本民族、本民系的文化因为民族、民系之间的隔绝是相对的,而人 员上的相互交往、文化上的相互借鉴、吸收是绝对的正因为各个民族、民系在 相互交往中,各自走过了不同的道路,有过不同的取舍,所以才使得中华民族文 化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客家文化也是这样,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它至少要受到以下三种因素 的影响:(1)前文所述,形成客家文化的赣、闽、粤三角地区,原本是百越人聚居 的地方秦汉以来,中原汉人陆续来到此地尽管他们到来的主要目的是驻守南 疆,但年深月久,相互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诚如《太平寰宇记》卷108转 引顾野王《舆地志》所载:赣县有木客,“形似人,乃鬼类也。
语亦拟人-一…能 砍杉枋,聚于高峻之上,与人交易,以木易人刀斧如果我们把这种形似人的 “鬼类”理解为当地土著,那与之交易的便是文化上比他更先进、能制造铁工具 的中原汉人他们之间的物质交换,便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带来文体上的相互交流, 并促使当地土著的逐渐汉化同时,中原汉人来到温暖潮湿、瘴疫流行、自然环 境与北方完全不同的南方地区,为了生存,他们也不可能不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 方式,吸收与借鉴土著文化中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所以,文化上的相 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唐宋两代,当大批移民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之后,这 种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情况便变得更加明显,诚如宋人刘克庄在《漳州谕畲》 中所说到的“自国家定鼎吴会,而闽号近里,漳尤闽之近里,民淳而事简,乐土 也然炎绍以来,常驻军于是,岂非以其壤接溪峒,苑苇极目,林菁深阻,省民、 山越往往错居,先朝思患豫防之意远矣-一…南畲漳、浦、清,其地西通潮、梅, 北通汀、赣, 汀、赣贼人畲者,教以短兵接战,故南畲之祸尤烈"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接触,所以当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溪峒之蛮”能与赣、 吉豪杰共同响应,并肩战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可以想象,共同的战 斗生活也必然会带来相互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其实,对于客家文化中北方文化与赣、闽、粤土著文化的相互融合,前人早 有论述,如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就曾说到:“客家初到闽、赣、 粤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要想不与他们互相混化,亦事势 所不许罗香林, 1992, 74 页)清代知名学者温仲和在评论家乡改葬及买水 习俗时也明确肯定“此而谓为蛮夷之陋俗,岂得为过”,“吾州向无僮僚,不知何 从染此,抑或草昧之初,僮人居五岭时,辗转流入耶?今不可考矣吴永章, 2000,11 页)(2)我们说客家文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自两晋以来,尤其是唐宋以来,由于 战乱等原因,使大批北方移民渡江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 民杂居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使得客家文化在这里孕育而成但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所说的北方移民只是一种泛称,它并不局限于中原地区因为无论从历史文 献还是现存的各种谱牒资料,都可以证明,这时期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 并最终成为客家一员的那些移民,来源非常复杂他们中,有的确实直接来自中 原地区,如宁都孙氏,所《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记载,始祖 , 原籍河南陈留,中和四年,因黄巢之乱,领兵游击江右闽、赣之间,以功封东平 侯,遂定居于虔化(今江西宁都);宁都邱氏,据《灵村邱氏七修族谱》记载, 始祖崇公,原居河南洛阳,袭父爵左卫将军,唐乾封二年,以事杵高宗,贬任虔 州指挥使,由洛阳迁居赣州。
然而,也有不少来自中原以外的地区,如宁都黄氏, 据《江夏璜山黄氏十二修族谱》记载,该氏世居江夏(今湖北武昌),宋时有峭 山公讳实,生二十一子,其十八子诚尊父命,由江夏徙居石城河麓历三世,日 耀由河麓分居到虔化县城;宁都罗氏,据《江西罗氏大成谱》记载,该氏世居豫 章(今江西南昌),黄巢作乱,仪贞致仕隐吉,因家吉丰唐昭宗时,长子景新 由吉丰徙居宁都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姓氏,虽然世居中原,但南迁途中曾经 过许许多多个站点,最后才进入到赣、闽、粤三角地区如宁都谢氏,据《琚溪 东山谢氏八修族谱》记载,该氏世居河南,五胡乱华时,申伯三十六世孙衡公由 河南迁居浙江会稽,后子孙散居唐贞元年间,十一居士复由江西抚州迁至虔化 县安福乡;宁都廖氏,据《宁都璜溪中坝清河廖氏十修族谱》记载,该氏世居洛 阳,西晋末年,由洛阳徙居浙江松阳唐贞元年间,崇德任为虔化县令,遂由松 阳徙居虔化正因为唐宋以后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移民来源复杂,所以, 在其到达定居地以后,便必然会把原始地域的文化或所经地域感染到的文化带到 赣、闽、粤三角地区来,从而造成客家文化的多元化倾向3)客家文化不是孤立状态下的文化,在它周围还有湘赣文化、南粤文化、 福佬文化等多个地域性文化,它们与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乃至于相互渗透。
李如龙先生在《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一文中依据 自己的调查,从客家方言中找出了与赣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相同的词汇各 25 个,从而证明“一味地强调客家方言如何纯粹、正宗地保留了中原汉语,在 周边文化中独树异帜”的提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李如龙, 2000,5 页)作为稳 定性较强的语言尚且如此,语言以外的其它文化事项更是如此生活在众多民族、 民系环境下的客家与客家文化,对于周边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其实并不 是坏事因为不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民系,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它固步自 封,一味追求纯正,而对周围文化采取排斥态度,那么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个群 体及这种文化便必定要走向衰落客家文化之所以那么绚丽多彩,那么有生命力, 原因就在于它能从各种文化中吸收到新的养份,从而不断地发展与壮大自己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因自然环境 (即人地关系)和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民系或民族的 文化,它的生成和流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客家文 化的生成和发展也是如此下面就客家文化意识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初步的概括和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