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原寒区野战生存范例.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457128
  • 上传时间:2017-1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0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原寒区野战生存范例——1950 年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之生存经验关于寒区野战生存,美国陆军 2000 年版的《生存手册》中有“极地生存”的专章进行阐述;英国皇家特别空勤团(SAS)的生存教官怀斯曼著的《生存手册》一书中也有“极地地区”一节进行介绍而我国有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帕米尔,喀喇昆仑等高原寒区,平均海拔 6000m,在这里发生过巾、印,巴之间的军事冲突,被称为“世界最高的战场”曾指挥过克什米尔锡亚琴冰川争夺战的巴勒斯坦前陆军参谋长阿齐兹·风格说;“在冰川上,首先得争取活下来这时,真正的威胁不是敌人,而是极端恶劣的环境1950 年,我解放军独立骑兵师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的艰苦历程是我军高原寒区野战生存的突出范例他们翻越海拔 6420m 的昆仑山和海拔 7615m 的冈底斯山的东君拉达坂,最后到达了阿里首府噶达克在数千公里的行军途中,这支英雄的骑兵先遣连在住、行,吃、自救等诸多方面创造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寒区野战生存的成功经验本文即从这几个角度阐述说明,冀望对今天的人们有所裨益住:从帐篷到地窝子在藏北漫长的冬季中,平均气温在-35℃左右,因此“住”的困难对骑兵先遣连来讲是排在首位的。

      出发前携行的单薄帐篷早被两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中磨得千疮百孔根据连里维吾尔族战士的建议,骑兵先遣连决定挖地窝子当营房在冰天雪地的永冻层上,镐头刨在地上只是一个小白点,于是战士们就用火烤冰层烤化一层挖一层,战士们称此为“层层剥皮”镐头不够用,就用牛角代替在左齐将军的回忆录中写到:“地窝子 4 间,马棚 8 座,掩体 19 个,交通壕 249 米,碉堡2 座……”从工事数量可以看出,这些戍边官兵当时克服了多少困难!外国军队寒区生存教材中曾讲到,露营时筑“雪墙”可避风寒,这是寒区生存的又一技巧骑兵先遣连战士杨天仁在途经十里达坂时和战马一起被风卷下了山谷摔昏的杨天仁之所以没有被雪掩埋和冻死,是他那匹忠勇的“白龙马”一直站在迎风面,像雪墙一样为主人阻挡风雪杨天仁活了下来,而“白龙马”却牺牲了火与柴,也是高原寒区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在藏区,牛粪是最好的燃料然而大雪封山,在一米厚的积雪中,牛粪难以寻找骑兵先遣连官兵只能收集一种叫“扎麻”的荒漠植物来代替为此,连队指挥员李狄三还编了一首《打柴歌》:“背起那个毛绳去打柴,众位战友跟我来,心中好愉快咱们打柴比赛看谁快,不怕冷来不怕刺,打柴为战备,备战多打柴……行:克服雪盲,用冰镐、军毯开冰路读军旅作家公丕才的《天殉》一书可知,1950 年我军进军阿里时没有详细的地形图,只有一张陈毅元帅托人在香港买的 1:400 万的英文版西藏地图。

      但这幅地图只标有阿里地区首府所在地噶达克和几个湖泊的位置,对行军作战起不到作用也就是说,这是骑兵先遣连在没有任何地图导向,完全陌生条件下的一次艰苦行军  部队在行军中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雪盲在雪地行军的第一天,许多战士的眼睛就被雪光照得红肿起来宿营后许多人的眼睛仍感疼痛奇痒,泪流难止第二天,队伍里的很多战士就开始出现雪盲第三天已有半数以上的战士走出帐篷后,望一眼雪地就什么也看不清了提前派出的侦察小组以及全连战士大都只能拉着马尾巴前进因看不清道路,先遣连官兵摔伤的越来越多恰巧炊事班的几个炊事员由于在做饭中抹了一脸的锅灰,不想这对雪盲竟起了作用,慢慢地眼泪流得少了,眼睛也看得清了根据这个经验,当晚全连战士先用雪洗眼睛,第二天出发前用锅灰抹了黑眼圈后来几位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战士还用黑马尾给连里每人编了一个网状的眼罩这样全连逐渐适应了雪地行军,克服了雪盲上述经验使人联想到 2001 年美国军事专家克里斯·麦克博士在其所著的《化险为夷——野外生存急救手册》一书中提到的“在眼睛下方涂抹碳黑有助于阻抑阳光眩目”美国陆军的《生存手册》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单兵防护教令》中也都讲到:在冰雪覆盖的地区,应佩戴墨镜(最好是两副)。

      如果没有墨镜,可以在一小块硬纸板、木片、皮革或布条上挖两条狭长的细缝,罩在眼上——这种临时制作的眼罩在暴风雪中甚至比墨镜还管用这些方法与骑兵先遣连战士的做法如此相似当年的骑兵先遣连战士自然是没有从著书中获得大量经验,但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战士的智慧帮他们克服了困难!在雪地中行走,有一件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冰镐冰镐又称“冰斧”,通常为登山运动员所专用当为了执行特殊的军事任务,必须攀越雪山、冰坡时,冰镐便成为军人在冰雪中前进的“第三条腿”克列缅切夫在《山地部队的战斗行动》一书中多处指出:“山地部队应装备有冰镐”,“纵队在山坡或陡峭的冰坡和覆冰的雪坡运动时,所有的红军战士都应利用冰镐克列缅切夫所说的苏军山地部队装备的冰镐长约 100~120cm,镐刃由硬钢制成,镐头比普通冰镐重,且坚固耐用而时下登山用冰镐通常长度在 78cm 以下1950 年,我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攀登海拔 6715m 的冈仁波齐主峰东君拉达坂时,达坂全长 70km,冰道占四分之三,攀登任务十分艰难全国特级战斗英雄、骑兵先遣连副连长彭清云命令 5 名战士用十字镐在冰面挖台阶开路,但由于刨冰行进速度太慢,战士们就用军毯铺在地上,40 条毯子一下就铺出去几十米,这样便加快了前进速度。

      吃:靠兽肉、野菜度艰难我骑兵先遣连在大雪封山、给养中断半年有余的艰苦条件下,主要靠猎取野羊、野牛等来补给粮食的不足起初,战士们一天三顿都吃没有盐的肉干,几天后闻到肉干就想吐但只有补充体力才能继续战斗,于是连里定了一条纪律:干部党员带头吃这种无盐肉,吃得多还可以立功!后来,连队终于在藏北马蹄措海子找到了盐,兽肉才不再难吃当年先遣连的战士一条野羊腿,不烤、不煮、不炖、不烧,充饥解渴全靠它三、五天不进一粒粮食,枪一响战士们照样投入战斗高原寒区野生植物稀少,可食的植物更少骑兵先遣连战士阿廷芳看到温泉边上有野菜芽子,想拔些回来给患病的战友吃,又怕野菜有毒,他就写了一张纸条用石头压在那片野菜上:“同志,如果我死了,这草就有毒,不能吃他拔了几棵自己先吃了,过了好久见没有什么反应,才把野菜带回连队笔者曾翻阅西藏军区后勤部 1960 年编写的《西藏地区野菜图谱》一书,此书记载了西藏 79 种可食的野菜,主要产于拉萨、林芝、亚东等地,而海拔4000~5000m 以上的真正的高原寒区的可食植物在这部书中却是空白,应该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吧骑兵先遣连的事例说明了在此书出版的十年前,即已有过在“生命禁区”的高原寒区采食植物的范例!此外,据笔者所知,阿里地区可食植物还有白花蒲公英,产于崆喀山口(海拔 3718m)、班公湖(3442m)、狮泉河(3758m)。

      还有刺儿菜和富含维生素的野果沙棘,产于札达县的托林(3811m)、普兰县的玛法湖(4212m)、改则县的东措(4359m)等地除了食物匮乏,被装也很缺稀他们用野牦牛毛捻出毛线,用牛羊角制作骨针,用装粮食的麻袋补好一件件军装麻袋用完了,就剥兽皮,毛朝里用毛绳穿起来做成防风御寒的衣服官兵们还曾用整块的鲜皮子毛朝里、皮朝外包在脚上代替棉鞋这种生皮做的“皮鞋”,干了就没法脱,只有磨烂了,再包上一张作替换即使藏北解放后,因供应困难,进藏部队在一段时期冬季穿鞋还都采用这一方法连队指挥员李狄三创作的《顽强歌》印证了当时的状况:“鞋袜烂了兽皮扎,衣服破得开了花,用条麻袋补住它”自救:摸索土法克服高山病海拔 4000m 以上便是“生命禁区”骑兵先遣连刚出发时可日行百里,然而,一周后部队到达阿塔木帕夏附近后,每天都在海拔 5000m 以上的地区行军,冰雹、风雪、严寒、缺氧连番折磨,全连人马全部出现严重的高山反应人人头昏眼花,大咳不止,反应迟缓,行动困难,进食剧减,呕吐不止连续几天,人均进食不足 4 两,马匹也大批倒毙,日行军只有十几公里尤其是当连队到达阿里时,肺水肿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连队副连长彭清云除加强部队使命和乐观主义教育外,还摸索着用土方,如把盐和干牛粪拌在一起炒热,再用面袋子装上,捆在战士身上治疗高原病;另外用盐水洗伤口也使许多人的病有了好转。

      结语近 50 年前,我军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的生存经历说明,生存知识技能是重要的,而生存心理和活下去战斗的信念更为重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摸索和创造出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克服一切的困难!作者:沈克尼编辑:郑双雁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