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双星7.pdf
38页1 第七章双星 1.双星及其分类; 2.双星的轨道运动; 3.万有引力定理和恒星质量的测定; 4.特色双星及其研究 2 1.双星及其分类 双星定义: 包含两颗恒星的系统,在相互引力作 用下,两颗子星绕着它们共同的引力中心 描绘出闭合的轨道 • 组成双星的两颗恒星均称为双星的子星(主星、 伴星),以椭圆轨道相互绕转; 较亮的子星—主星 较暗的子星—伴星 3 4 • 聚星: 三合星,四合星,等等 • 在银河系中,估计双星和聚星的数目不少 与单星大部分的恒星位于双星和聚星系 统中 • 光学双星:彼此之间没有物理联系; • 区别于物理双星 5 • 威廉·赫歇尔:1779年开始开创性的系统 的双星的研究工作,并编制了双星表 双星的命名: • 原先就有的星座名+字符; • 双星表简称+编号; • 食双星具有变星的编号 6 双星的研究对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 测量恒星质量 → 研究恒星结构(形状、大小、大气) → 研究恒星演化 → 寻找黑洞和验证引力辐射的最有希望的 领域 7 双星的分类 • 根据观测方法分为: (1)目视双星 (2)分光双星 (3)食双星 8 (1)目视双星 (visual binaries) • 在望远镜内能够分辨出两颗子星的双星 系统: 周期1月—几百年,常见几年; 已发现目视双星将近8万对。
9 目视双星Krueger 60 10 天体测量双星 (astrometric binaries) • 某些双星的一颗子星较 暗,很难观测到,但通 过较亮子星的自行轨迹 的变化推测其伴星的存 在 • 双星系统的质心以直线 运动,但每一颗子星的 运动轨迹是波浪形的, 如天狼星(Sirius) 11 (2)分光双星(spectroscopic binaries) • 通过子星轨道运动引起的谱线的Doppler位移确 定其双星性质 双线(双谱)、单线(单谱)分光双星 光谱双星:观测不到谱线位移(由于两子星间距 远,速度小,或双星轨道面法线与视线的交角很 小),但观测到的光谱明显地由两个光谱组成 12 • 单线(单谱)分光双星(仅可观测到主星 光谱) 13 (3)食双星(eclipsing binaries) • 两子星相互交食造成亮度变化的双星 食变星 • 按光变曲线的形状: 大陵型,渐台型和大熊W型 椭球双星(椭球变星): 不出现掩食,亮度有周期变化 食双星和椭球双星又统称为测光双星 14 15 2. 双星的轨道运动 • 两颗子星围绕它们的质心作椭圆运动,半长径分别为a1和a2. 公共质心位于椭圆的焦点上,子星在运动时与公共质心始 终位于一条直线上。
• 椭圆轨道的大小与子星的质量有关,如分别为M1和M2 , 两子星离质量中心的距离为r1和r2,则有:M1r1=M2r2, • 质量较小的伴星,其轨道较大 • 伴星对主星而言的轨道称为 相对轨道,其半长径为 a=a1+a2,其在天球切面上的 投影被称为视椭圆 16 对于三类双星,都可以由观测数据推算出 轨道要素: • 目视双星←伴星对主星的相对位置; • 分光双星←视向速度曲线; • 食双星←光变曲线 17 3.万有引力定理和恒星质量的测定 • 利用Kepler第三定律和Newton万有引力定律: 其中:a, P 为双星的轨道半长径和周期 以太阳-地球系统为参照 P:回归年 a : 天文单位 M: M⊙ 忽略地球质量 )( 4 21 22 3 MM π G P a += 3 12 2 () a MM P =+ 2 4Gπ= 18 • 求目视双星的质量: 对于目视双星,由轨道得出的半长径为a″, 双星的视差为π″,则代入上式得: 只有对于视差已知的目视双星,才能求出质 量和欲进一步分出每颗星的质量,还要设法 得到两子星的质量比 3 12 23 “ “ a MM P π =+ 19 力学视差 • 利用上式和恒星的质光关系可以求出双星的周 年视差,这样的视差称为力学视差。
• 上式改写为: 3/1 21 3/2 )( “ “ MMP a + =π 20 用迭代法求力学视差: (1)假定质量和等于太阳质量的两倍: M1+M2=2 π″的第一近似值; (2)把此近似值代入 M=m+5+5lg π″ 两子星的绝对星等; (3)质光关系质量M1和M2; (4)代入上式π″的第二近似值; 在由视星等和视差求绝对星等时,要做星际消光的改正 3/1 21 3/2 )( “ “ MMP a + =π 21 • 求分光双星的质量: 子星轨道运动引起的谱线的Doppler位移取决 于双星轨道倾角的大小: 22 • 视向速度曲线 由子星谱线的Doppler位移得到的子星的视向速 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3 • 对于分光双星,可得质量函数: 由于轨道倾角未知,由恒星的质量函数不 能确定恒星的质量,但可用于恒星质量的统计 分析 2 21 33 2 21 )( sin ),,( mm im immf + = 24 食双星 • 光变曲线 (light curve): 子星间的相互交食造成双星亮度的变化曲线 • 由光变曲线可以得到: 两颗子星的温度比、轨道倾角(→恒星质量)和恒 星的大小。
25 4.特色双星及其研究 • 密近双星; • X射线双星,等等 • 一些著名的双星: 大陵型,渐台型和大熊W型 26 密近双星的分类 1) 洛希瓣 (1) Roche势和等势面 1864年,法国数学家Roche首先提出计算密近双 星系统引力势的简化模型 方法:考虑在两个互相绕转的天体的引力势中一 个检验粒子的运动 27 (1) 每个子星的内部密度分布是球对称的 在动力学上可以认为是质点 (2) 两子星以圆轨道绕公共质心运动潮汐力 (3) 两子星的自转和公转一致潮汐力 基本假设: 28 29 洛希瓣 (Roche lobe): 临界等势面:同时包络两颗子星并且 相接于其间一点(L1)的等势面 洛希瓣:由临界等势面包围的空间 在L1(内拉格朗日)点, 两颗子星对物质产生的作 用力正好相等,Roche势 达极大值 当子星充满洛希瓣后,在 内拉格朗日附近的物质处 于不稳定状态,受到小扰 动就会流向伴星,产生物 质交流 30 2) 双星的Kopal分类 根据双星中的一颗或两颗子星是 否充满洛希瓣,可以将双星分为 不相接双星 (detached binaries):两颗子星均未充满 洛希瓣, 半相接双星 (semidetached binaries):一颗子星充满洛希 瓣,如天琴β, 相接双星 (contact binaries): 两颗子星均充满洛希瓣,如大熊 W。
31 3) 双星中的物质传输 (1) 星风传输(不相接、半相接双星) 大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通常有强烈的星风 (2) 洛希瓣渗溢 (Roche-lobe overflow) (半相接、相接双星) 形成吸积盘 (accretion disk) 32 33 Accretion Disk Simulation 34 Algol 大陵五:英仙座第二颗亮星 35 X射线双星 X射线双星 (X-ray binaries) • 由致密星(中子星或黑洞) 与正常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 • 致密星通过吸积伴星物质产 生X射线辐射 36 • 奇异天体SS433:X射线爆 37 SS 433 • 吸积产生喷流 • 轨道周期:13 days • 喷流速度:0.26 c • 喷流进动周期:164days • 致密星: 中子星?黑洞? 38 Jets from SS 433 Soft X-ray im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