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吉安市碧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8页江西省吉安市碧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洛美协定》加强了欧共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发展,其中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等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而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A项错误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材料欧共体不符,C项错误二战后初期,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使国际贸易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项错误2.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
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矛盾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参考答案:A3.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表现为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用“天理”来阐释儒家思想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参考答案:B理学的“反动”是与汉唐儒学比较而言的汉代董仲舒就已经强调用“三纲五常”来教化众人,所以排除A选项天理”是宋代理学区别于汉唐儒学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也是强化封建神学思想的体现;D选项不是理学的主要特点,也不是区别于汉唐儒学的主要内容,故排除4.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封面题字为“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辛亥革命爆发 B.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C.国民党围剿苏区红军 D.解放战争爆发参考答案:B5. “这一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这一科学革命A.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B.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C.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D.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参考答案: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D项正确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与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作用不符,排除A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与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作用不符,排除B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与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作用不符,排除C6. 读下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秦朝疆域图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参考答案:D7.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D.“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参考答案:D由题干“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知,经历了分裂的混乱后,人民内心深处渴望统一安定隋唐中央集权制没有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唐末即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A项错误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未涉及,故B项错误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独揽大权,但这不意味着它能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巨大的作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等信息人民内心追求统一,渴望安定,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故D项正确8.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
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国内市场相对狭小B.外来商品倾销冲击C.官僚资本剥削压迫D.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参考答案:B根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削减进口,扩大出口,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造成中国商品市场严重缩小,国内企业面临不同的困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官僚资本力量不够强大,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结合民族工业在一战后发展的状况即可得出答案9.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B.持久抗战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C.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理论的研究D.中共率先提出持久抗战的战略参考答案:B图片内容分别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和周恩来等人著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这反映出国共高层人士的抗战主张,这些抗战书籍公开出版发行,某种程度上说明持久抗战方针得到国共双方高层的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共高层对抗战方针的认识,“共同制定”一说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C没有反映出材料的全部信息,排除;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率先提出”,故D项排除。
10. 康德曾预言道: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具有普遍立法的公民社会”,各国人民结成“国际联盟”,在那个理想的社会中,人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内部有“完美的民法”,外部遵循“普遍的国际公约”,人类获得“道德的改善”这表明A.理想主义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遗产B.人类未来必将充分实行以法治国C.启蒙思想家对现实社会的普遍失望D.启蒙运动对未来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参考答案:A【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康德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一种理想追求,说明理想主义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遗产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康德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康德对现实社会的看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启蒙思想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排除D项11.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参考答案:B【详解】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影响英商贸易,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要求明文确定税例,故选B。
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鸦片战争后,英国控制了中国海关,两国的贸易不是正常的贸易关系,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的看法,排除D12.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参考答案:F1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结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该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后来国际社会上处理过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13.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参考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故意捣乱,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符合“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的内容;邓小平在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时,提出了“一国两制”,成功的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促进了祖国的统一,符合“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的内容,所以答案选B。
14. 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A.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C.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 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参考答案:A15.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参考答案:C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6. 1946年2月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