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建筑学院士.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294570045
  • 上传时间:2022-05-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3.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两 院 建 筑 学 院 士 名 单中国科学院(彭一刚、齐康、吴硕贤、郑时龄)彭一刚建筑专家 安徽合肥人 195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天津大学教授、 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 在建筑美学方面, 从古典建筑构图到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至当代西方建 筑审美变异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特别是古代造园艺术及民居、 聚落等的形态、 景观, 运用当代空间理论及艺术心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这些研究既渗透 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有《建筑空间组合论》等书,曾获过梁思成建筑奖,参与设计威海甲午海战关馆1932 年 9 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5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并留校任教至今。

      1983 年晋升为教授, 1985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 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常委主要的学术成就:彭教授设计的主要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王学 仲艺术研究所、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 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山东省威海市 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伦敦中国城等等山东甲午海战馆个性鲜明,并富 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建筑界的赞誉彭教授 致力于中外建筑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建筑学科的前沿课题他发表了《适合 我国南方地区的小面积住宅方案探讨》 、 《螺旋发展和风格渐近》 、 《空间、谢谢观赏体形和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等学术论文 40 余篇,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彭教授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 6 部专著,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 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

      刘公岛 甲午海战纪念馆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二等奖,全国 优秀建筑铜奖齐康建筑学家、 建筑教育家, 浙江省杭州市人 1931年 10 月 28 日出生, 1949年 7 月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 1952 年原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原南京大学 1952 年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 1988 年更名为东南大学)毕业 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为东南大学建筑 研究所所长、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名誉系 主任,先后受聘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无锡轻工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 学、云南理工大学等大学名誉教授,受聘兼任浙江大学建筑系、西南交通大 学、青岛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工作最早参与 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的研究及相关的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研究 二十年来长 期从事现代的建筑创作的研究及相关的建筑形态研究, 主张进行地区性城市 设计和建筑设计, 首先在我国提出城市形态的研究及其相关的城市形态与城 市设计。

      从五十年代起由他设计(参与和主持)的建筑工程设计及规划设计谢谢观赏谢谢观赏大小近百处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 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 建武夷山庄;黄山国际大酒店;郑州河南博物院;福建历史博物馆;黄山国 际大酒店;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沈阳“九一八” 纪念馆扩建工程等等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建筑理念 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多年来他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有约二十项, 发表了一系列对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向探索的理论文章, 对我国地区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其中“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小城镇技 术经济政策”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乡镇综合规划设计方法”、“城 镇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镇环境设计”“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及其方法”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武夷山庄”、 “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和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碑等建 筑设计项目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二项、银质奖一项、铜质奖二项。

      八十年代全国十大优秀建筑艺术作品中就有两件出自齐康教授之手, 并分获第2、 3 名,曾到法、日、瑞士、加拿大等国展览 2003年“现代城市设计理谢谢观赏论及其方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建筑意识观”、 “城市的文化特色”、市建筑》等专著近 20 本著有论文“建筑创作的社会构成”、 “城市的形态”等近百篇, 发表《城1999 年被评为国家勘探设计大师(建筑), 2000 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名列榜首 2004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举行的首届建筑教育谢谢观赏奖 近年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建设新南京功臣”、“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江苏省先进学科带头人”等多种荣誉称号吴硕贤建筑技术科学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1947 年 5 月生于福建泉州 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81 年、 1984 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 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 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 20 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 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 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承担 55 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郑时龄建筑学专家 1941 年 11 月 12 日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 1993 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 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事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 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

      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积极 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 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车沿线方案等中国工程院(程泰宁、戴复东、傅熹年、关肇邺、何镜堂、江 亿、李道增、马国馨、王瑞珠、王小东、魏敦山、张锦秋、钟训正、邹德慈)程泰宁谢谢观赏谢谢观赏建筑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6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联·程泰宁 建筑设计研究所主持人;同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等社会兼职参加过北京人大会堂、 南京长江大桥头建筑等重大工程的方案设计, 主持了杭州铁路新客站、加纳国家剧院、马里会议大厦等国内外重要工程四 十余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坚持不懈的致力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道路的探 索,在设计中努力把现代建筑理念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批有特 色的建筑作品其中三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多次获省、部级特、一、二等奖, 第廿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建筑艺术展”选出我国 50 年来 54 项作品展出, 他一人有三项作品入选。

      有关评论认为, 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典 型代表”之一,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实践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 国际建协主编的“ 20 世纪世界建筑作品集”挑选全球 100 年中的 1000 件作品,程在国外的两项作品经国外建筑师推荐入选,南斯拉夫、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书刊、展览,都专栏介绍了他的作品1990 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0 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2002 年获梁思成建筑提名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现代建筑跻入世界之林,也是他的主要追 求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谢谢观赏谢谢观赏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安徽省无为县人) 1952 年 7 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 现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 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 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 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

      他提出: “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 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 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 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 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 4 项;设计工程 70 余项获省部级奖 2 项撰写专著 7 部,论文 107 篇,译书 1 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1984 年他在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 获得贝聿铭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一届奖金,用这笔奖金,他单身乘公共汽车遍访美国 32城市,对其城市、乡村,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 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1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