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阿q正传》探析鲁迅国民性思想(下).doc
6页从《阿Q正传》探析鲁迅国民性思想(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馆(017000)[摘要]鲁迅作为五?四运动的 先锋,他的精神被视为一种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本文 试图通过分析《阿Q正传》中以阿Q为主要人物的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特 点来探求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描写了中国人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即 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关键词]病态心理三、病态心理1、麻木冷漠的看客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说:“暴君的臣民,只 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 苦'做赏玩,做这说明暴君统治下的臣民也是残暴麻木冷漠的, 他们可以冷眼旁观别人的痛苦,只希望自己是唯一的幸免者,《阿Q正传》 中处处都是这样麻木冷漠的看客形象而阿Q便是这些看客中最典型的看 客当他肆无忌惮的向未庄人夸耀杀革命党时,说:“咳,好看杀革命 党哎,好看好看,……”说肴还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 的后颈窝直劈下去似乎对他而言,杀人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它唯 一的用处就是可以拿来像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人进行炫耀,从而建立自己的 威望,使他们都敬畏自己阿Q的麻木冷漠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但更可悲 的是他不仅仅是看客,同时也是被看的人。
在阿Q去法场的路上,全跟着 蚂蚁似的人,这其中包括雇工吴妈或许还有未庄的其他人,他们来看阿Q 是因为想听到他在临死前能唱几句戏,是为了图个热闹,他们认为枪毙并 没有杀头好看,而阿Q却没有如他们的愿唱一句戏,这又使他们对阿Q产 生了怨恨他们想:“那是一个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 戏,害他们白跟了一场我们可以想象到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这 一段情节国民的麻木冷漠竟表现的如此令人心惊,他们宁愿看血淋淋的 杀头而不愿看相对文明点的枪毙我想他对国民的这种失望及痛心可以用 他在《阿Q正传》阿Q所见恶狼时的情景表达他说,这些人的眼光比那 些恶狼更甚,恶狼的眼睛是又凶又怯的,而这些人的眼光是他从未见过的 更可怕的眼睛,乂钝乂锋利,永远不远不近的跟着他,看起来毫无生气却 又仿佛能看透他的灵魂,并且在撕咬着他的灵魂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国 人不仅是麻木冷漠的,更是愚钝不堪的《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比比 皆是,未庄的人也是一个典型,在阿Q与小D上演“龙虎斗”的时候,未 庄几乎所有的人都观看了这场“龙虎斗”但他们一律都仅仅是麻木冷漠 毫无感情的,他们静观着这场“龙虎斗”,只是偶尔发出儿声诸如“好了、 好了”或是“好、好”的声音,不知道是解劝还是颂扬,亦或是煽动。
未庄的人是麻木冷漠的,这样的麻木冷漠使他们缺乏是非观和同情 心,这样的麻木和冷漠正好卬证了中国那句“个人口扫门前雪,休管他人 瓦上霜”的古语他们看着自己的同胞在苦难中,即便快要死亡了,却也 只是痴痴的望着,脸上没有丝电的表情,似乎国人、国家与他们毫无关系 他们的整个身心都被黑暗所吞噬着他们对于同胞的苦难不仅不会给予同 情,相反,只要自己能够幸免便乐的静观同胞的苦难,当这一场苦难将近 结束时他们或许才会恋恋不舍的各自散去,唯一的评论可能就是偶尔发出 的几声叫好或是没有看好的抱怨声关于看客的描写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悲 愤情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或许是人民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深受等 级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人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因此,无论他遭受 到了多大的苦难,都是合理的也是他应得的,他们是不会觉得同情或是愤 慨的2、趋炎附势未庄的人是趋炎附势的就如同阿Q —样他羡慕赵 太爷家的权势,想要攀附赵家所以他才会在听到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 的时候说自己也姓赵,和赵太爷家是本家但是当赵太爷对阿Q又打又骂 时,未庄的人不仅不替阿Q鸣不平,反而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找打” 未庄的人也是如此起先,他们看不起阿Q,任意的欺凌侮辱他,后来, 当阿Q说自己是赵家的本家后,虽说这一说法遭到了赵太爷的否认,阿Q 也没有极力的去辩护,但未庄的人却还怕有些真,他们不敢大意,不敢再 随意的欺凌他了,他们觉得“不如尊敬一些稳当”。
而阿Q也因着别人对 他的儿分敬畏,开始肆无忌惮的高傲起来但他看到比他弱小的王胡时, 便一下厉害起来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对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和贪小便宜进行 了细致的刻画,尖锐的讽刺最鲜明的例子是,自阿Q向吴妈求婚失败后, 女人们见了他总是远远的就躲了,“个个躲进门里,甚至连五十岁的邹七 嫂也跟着别人乱窜”;可是,待到阿Q中兴以后再回到未庄,有便宜的东 西卖给她们时,不仅是浅闺,就连深闺的的女人们也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 有时阿Q已经走过了,也还要追上去叫住他就连以前殴打阿Q的赵老太 爷见了阿Q也会低声下气的叫一声“老Q”,至于未庄的诸如酒馆掌柜、酒 客、地保等更不必说了,一律对阿Q恭敬有加未庄人的趋炎附势表现在 各个方面当阿Q最后被枪毙时,未庄的人又一致认为阿Q被枪毙是因为 他的坏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蕴含在国民性中的这种趋炎附势做了深 入而细致的刻画通过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对比,活灵活现的展示了中国人 趋炎附势,贪小便宜的群体形象而这种群体形象是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 中的一种3、病态心理的成因未庄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封闭落后的小村镇中的 一个因此生活于此的人们都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在《阿Q正传》中, 阿Q的思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这使得阿Q 即便被赵太爷打,他不仅不还手还仍然以是赵家的本家而自豪而对于比 他弱小的王胡、小D和小尼姑之类,他却可以欺负他们的因为,在他看 来,赵太爷是有身份的人,因此他打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样,遵循这 样的道理,他口然也是可以打比他弱小的人的鲁迅曾这样评价这一类现 象,他说:“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 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 级的制驭看,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其次是,阿Q的思想里存在肴 浓厚的封建思想,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后,对于“男女之大防” 他也向来非常严格,他排斥小尼姑和假洋鬼子,而对于革命他更是“深恶 而痛绝”,他认为革命就是“造反”,而“造反”是满门抄斩的罪鲁迅在 《阿Q正传》中这样评价阿Q,他说:“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 道他曾蒙什么名师指授过,但他的思想样样合乎于圣经贤传/鲁迅在《阿 Q正传》中通过阿Q这一人物的塑造描集中概括描写了中国人这种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即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如果未庄就是当时 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未庄人民也是当时全体中国人民的代表。
那么,未 庄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国民性就是当时国人的普遍特性,也是鲁迅所研究的 国民性鲁迅通过阿Q这一形象的幫造,深刻分析并揭示了存在于国人思 想中的国民性,从他对阿Q及未庄人物的分析,从他在字里行间所洋溢出 来的感情可以看出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不是在丑化中国人而是满怀 愤激之情地希望我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不做一个冷漠的隔岸观火的看客, 希望能够借此来引起疗救的注意并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参考文献:[1] 《鲁迅小说集》,2004年11月第1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2] 鲍晶,《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1982年第1版,天津人民出版 社,1982年[3] 张悴,《鲁迅杂文小说集》,2001年第1版,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年[4] 郭庆杰.由阿Q人物形象分析《阿Q正传》的悲与喜[J]・安阳 工学院学报,2009, (03)[5] 许博渊.国民性是什么[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 (04)[6]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7]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8] 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茅盾•鲁迅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