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对比.doc
5页姓名:廖晰遥 学号:77 年级:2010级 班级:机自1004《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1、黛玉是张扬个性的真女子,而宝钗把真性情泯灭,失去了率真宝钗和黛玉无疑是大观园的美女,但她们的美有所不同黛玉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宝钗则是美丽而不可爱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因为可爱而美丽”的第一人她美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魅力,真正活出了自己首先,黛玉很有女人味传统的女性都不敢张扬自己的性别特征,不敢舒展自己的身体,更不敢舒展自己的灵魂充分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这在古代是决不被允许的其次,黛玉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活得很纯粹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功利色彩黛玉并不爱世人所爱,当世人都拼红了眼睛去抢那个叫做“功名利禄”的东西时,她却根本无动于衷,并且绝尘而去她对读书中举不屑,她对出将入相不屑,她对人情虚假也不屑就是喝茶,也是和“琴棋书画茶”,而不是“油盐酱醋茶”她更看重美,也更看重爱黛玉的生活是最纯粹的,她把人生最纯粹的东西演绎得淋漓尽致宝钗虽然美丽却不可爱黛玉是要舒展自己的性格特征,表现自己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宝钗则正好相反,她就是要把自己的性格特征都磨灭掉,她和那些美好的东西、充满活力的东西都格格不入。
相反的,她就是生怕自己可爱还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地让自己不可爱最典型的就是吃“冷香丸”,“吃”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性别魅力都消灭掉宝钗的内心还很冷,这正是她最不可爱的地方如王夫人逼死金钏后, 也掉下几滴眼泪, 想要黛玉的两套衣服为金钏装殓又不便出口这时, 宝钗相时而动, 劝王夫人说:“姨娘是慈善人, 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 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 失了脚摔下去的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 十分过不去, 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 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宝钗还是并不在意,反而提醒他们应及时酬谢家中那些贩货的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宝钗的“冷”与“无情”正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理之上2、从学识和做人来看,二人也有所不同首先,黛玉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但宝钗的学识却是黛玉所不及的薛宝钗有着不凡的学识与才华宝钗出身世家,生来美貌聪明从小受父之爱,“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在这样一个狭隘的生存环境中,宝钗凭借后天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智慧其次,薛宝钗为人处事得体宝钗注重对社会规范的服从,讲究礼节礼数,善以他人的意愿待人接物,多克己而少任性。
在家中,父亲去世后,一心为母亲分忧解劳;她的准嫂子香菱因为她而得到生命中虽短暂却难得的呵护与快乐;她的婢女莺儿说到自己的小姐是发自内心的赞美与骄傲在贾府,她对长辈极尽尊崇与孝顺,屡屡受到贾母、王夫人的赞扬,她是同辈姊妹兄弟的好友,最典型的有她为湘云出谋划策请客事宜,看望病中的黛玉,对邢岫烟的照顾她还是众多下人的拥戴者,从袭人对她的多次称赞和赵姨娘感叹她会做人等无不显出她待人接物的周全和宝钗相比,黛玉是懂世故而不屑于世故香菱住到大观园之后,宝钗教她的第一件事是“做人”,黛玉教她的第一件事是“做诗”,这就体现了二人的不同3、二人对爱情的态度不同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表现出很多差别 ,也反映了她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薛宝钗严格遵循封建社会为人处事的规范她想力争做一个封建淑女,这是她的性格,因而在感情上必然是深藏不露的黛玉对宝玉的关心,对宝玉的爱就不像宝钗那样薛宝钗的爱偏重于功利 ,而宝黛之间则心心相印,无纤无尘春尽花魂无觅处,人间再无潇湘子有道是:万般磨难皆因痴古今情场中,还不尽的风月债,都只因太过执著但普天之下,痴男怨女之中,却总有这样一群人,因执著而被流传,比如世外仙姝林黛玉她以一个少女全部的青春演绎了一段传世的绝恋。
干净、纯真、绝望,黛玉的吸引力也正在此黛玉是一个完全活在爱里的美女黛玉一直反对仕途经济的科举制度,所以一往情深地爱着宝玉,绝不是仰慕对方的财势和才貌,更丝毫没有“夫贵妻荣,博得个五品诰封” 的鄙俗观念黛玉是宝玉叛逆道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封建 ,鄙弃功名利禄思想基础之上的心灵契合纯真的爱是黛玉一生最大的追求,她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所爱的人及他们的爱情黛玉与宝玉生活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思想认识上蔑视世俗的仕途经济、功名利禄 ,因而产生了如胶似漆的爱情鲁迅先生也说:“宝玉与黛玉爱最深黛玉敢于追求纯真的爱情《红楼梦》 中最动人的篇章是对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描写对于宝玉,宝钗的感情可能更为复杂一点因为在宝钗的价值取向上, 她认同于儒家的“经世治国之道”, 她理想中的男子是应该 “读书明理” 能够 “辅国治民”的所以看见宝玉成天只想着做个“富贵闲人,她当然是有所不满的于是她屡屡规劝宝玉去关心仕途经济, 希望宝玉能够担气男人的分内之事,去做明理的读书人但是宝玉却并不同她的价值观, 这对她来讲未尝不是一种缺憾 她也喜欢宝玉,但她有她自己的道德操守, 并已将其纳入了礼法的范畴之内。
她也深知宝玉心中只有一个林妹妹, 并不爱自己, 这个自尊的贵族小姐,却愿意李代桃僵,恪守礼教, 奉母命嫁给了宝玉虽然尴尬的婚姻并没有带来幸福,她还是自觉地依“理”而行,竭力去维系她的不幸的婚姻宝钗的一生都在极其自觉的道德自修中规范着自己, 维护着外在的和谐最终赢了婚姻,输了爱情和幸福4、从二人的象征意义来看,也有很多不同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象征了具有道家思想的士子形象;宝钗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象征了具有儒家思想的士子形象薛宝钗是一个由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完美世俗形象,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格端方,稳重和平她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都涉猎广泛同时孝顺,由责任心她放弃对“书字”的爱好,承担起家族的“家计”责任, 具有儒家“克己复礼”的品格 薛宝钗对人性看得很透彻,她是冷静理智的而且她对自己也有比较深刻的体察,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儒家的信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是并举的薛宝钗既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又有圆通的理家才能,成了具有儒家内外兼修品格的士子形象,象征了具有强烈进取心和治国才能的士人 但由于儒家价值论、等级观念本身有所欠缺,“礼”脱离了内在的精神,“德”就沦为虚伪薛宝钗表面上安分平和,清心寡欲,骨子里却时刻追求着显身扬名,青云直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她的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宝玉的态度上她对整天无所事事的宝玉不怎么看得上眼,称宝玉为“无事忙”,很有点不屑但对有一个皇妃姐姐的宝玉提供的宝二奶奶的位置是暗中窥视的薛宝钗为了家族的利益名声,调适了个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她对黛玉也存在两面性,在人前对黛玉的性格很是宽容,但背后就不知怎样了同时她身上也存在令人心寒的冷酷无情她根本就不重视一个生命,更不去想她的尊严因此,宝钗象征的是封建社会士子的理性精神,是政治的,社会的,物质的,群体的林黛玉在精神境界上与庄子一脉相承,她的性格精神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神实质,在险恶的生存环境里,彻底否定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将人的生存境界诗意化,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精神的永恒他们都热爱生命,情趣高远,将人生的痛苦转化为对大自然的诗意融入,对现实既茫然又清醒林黛玉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人,她有丰富的精神境界,率真坦诚,折射了一个没有强大家族势力做后盾的清贫世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映射出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变的世人面对难以把握现实的痛楚林黛玉虽然“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却非常谨慎,从她进贾府起,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步路”此后她在贾府小心翼翼的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养护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她非常清楚自己在贾府的依附地位林黛玉的身世之感也非常强烈,这既是一种永恒的宇宙和短暂的个体生命的迷惑,也是一种文化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冲突而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好使小性,正是激愤与焦虑情绪的外在表现体现出她对生命的期望,即使受到外在的挤压,仍然希望保持生命的本来状态作者通过林黛玉形象的塑造,抒发了世子共有的对个体生命生命价值的追问,从而获得普遍永恒的感发力量林黛玉是几千年来清贫的才子士人在政权的夹缝生存的尴尬艰难形象,既希望能在统治者面前“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希望能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但往往事与愿违,更的时候是“未得展其抱负”林黛玉是一个性灵已通的博学之士,她是一个饱读诗书之人,她的闺房就像一间上等的书房她在贾府的人际遭遇就是文人在朝廷政治生活的缩影她面对高层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但由于性格坦诚,终不能深藏而谨慎言语,落得杜鹃啼血,泪尽而逝林黛玉虽注重精神生活,但也关注现实人生,并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人她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不逃避现实总之,林黛玉象征的是士子的情感世界,她是天性的,自然的,个体的,精神的结语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钗黛形象。
以上所述只是我的一些见解,参考了一些大家的思想和观点《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书,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来黛玉是性灵女子,宝钗是世俗生活中高超的艺术家对此王昆仑先生曾有一段精彩评论:宝钗在解决婚姻 ,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 ,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 ,黛玉任性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 ,黛玉代表当时闺阁知识分子的思想如果说林黛玉让我们感到那一时代的压抑,那么薛宝钗让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虚伪的本来面目林黛玉在精神境界上与庄子一脉相承,她的性格精神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神总之,黛玉是个性解放、反封建的卫道士,而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卫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