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租汽车服务管理系统]出租汽车的前世今生.docx
6页[出租汽车服务管理系统]出租汽车的前世今生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设施的建设,出租车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城市设施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出租汽车业的发展,作为城市名片之一的出租车,在拥有自身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出租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印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北京、上海、南京这三个城市的出租车发展史,在怀旧的同时,感受经济发展给人民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北京早年间为显贵服务的各色出租车1913年,法国人率先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东单开设了兼营马车和汽车出租的飞燕汽马车行,主要是为驻京外国使馆人员、官僚、洋买办服务的乘客到站点要车的运营服务方式是从马车行的服务方式延续下来的在当时,这些出租车主要来往于戏院、饭庄、赌场、烟馆、公园、车站、妓院之间,等候时间往往长于行驶时间北京最早使用的出租汽车是美国产的“福特”T型车,模样很像敞篷马车的车厢,喇叭是人力的,刹车装置使用的是“摇轮闸”到了1914年,北京的出租汽车分为用电和用煤油两种类型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出租汽车以美国车为主,除了“福特”外,还有“道济”、“雪弗兰”、“别克”、“司徒贝克”和意大利的“菲亚特”。
1918年前后,汽车行开始受到青睐经营马车行者纷纷开始兴办汽车行,兼营马车和汽车出租到1923年,有汽车行81户,这时车行的服务对象已经扩大到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名演员、名医、名教授等高收入阶层同年年底,北京市运输业、车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车业工会)成立在210户会员中,马车行只剩16户,盛行了十几年的马车行逐渐被汽车行所代替1928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北京的汽车出租行业迅速萎缩到第二年,仅有14家车行维持营业1931年,车行数量回升到59户,平均每户车行有小轿车四五辆、从业人员七八名有车的人须加入车行,才能领取车牌照行车,习惯上把这种车叫做“走牌子车”20世纪30年代,出租汽车的车型有“别克”、“道济”、“福特”、“旁太克”、“司徒贝克”、“普力茂”、“雪弗兰”等各汽车行多采用“雪弗兰”、八缸“道济”车、六缸“别克”车、流线型四缸“福特”车等新式汽车汽车出租行业中有完全的汽车行、马车行带汽车行、马车行改汽车行、在车站兜揽乘客的“野鸡车”等1930年,火车站出现一些专为车行招揽乘客、维护车辆进出站秩序的人(俗称“跑合的”)他们安排进车顺序,所有进站的营业车辆都要服从他们的指挥,租赁费由这些人与车行二八分成。
1948年以后,随着出租汽车业的萧条,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销声匿迹1937年至1945年,北京出租汽车车型变化不大214辆营业小轿车中,“福特”车占有率最高,有69辆,其次分别是“道济”车45辆、“雪弗兰”车28辆、“普力茂”车25辆,20世纪20年代后期生产的“别克”车11辆和其他十几种杂牌车部分经营者为了让汽车好看又省钱,换上时髦的车壳,安上四马力旧引擎便上路营业这种自己组装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建国之前,出租汽车的收费办法以日租和小时租来计算1914年时,按日租用的租价为每日22元,按小时租用的租价视上下午时段价格稍有差异:早上8时至中午12时的租价为12元;下午2时至6时的租价为12元,且每超过1小时加4元总体来说,出租汽车的租价是马车的4.4倍当时的北京市郊最低生活水准约为每人20元/年,这样的出租价格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负担得起的1923年,租用汽车的多了起来,价格依旧按小时计算,起价每小时3元据1923年《增订实用北京指南第六编》载:“自长期赁用外,大约第一钟洋3元第二三钟各2.5元三钟以后每钟2元全日合计24-25元其专往来某处者另议如往来农事试验场,四钟内8元,过一钟,加2元;往来颐和园五钟内10元,过一钟亦加2元。
再远至西山汤山,22元或24元汽车也可整周、整月包用,价格分别为100元、350元这一时段,北京及华北每年的最低生活费用约为人均20.4~33.6元之间相比之下,出租车的价格虽然变得比十年前低廉,但仍旧比较高昂卢沟桥事变前,汽车起价是两元一小时,事变后跌到几角钱1938年,因汽油涨价,汽车的出赁价格回升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汽油供应紧张,出租小轿车业务逐渐衰落进入寻常百姓家――黄色“面的”的14年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曾经经历过一段以进口丰田皇冠为出租车的年代,搭车者多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外企人员,出租车司机也属于高收入阶层,很有身份和脸面当然,这种出租车每公里0.8~1.2元的车费也是普通老百姓承受不起的出租车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提起“面的”,有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感觉出门招手,面的就到,街上随处可见,被市民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开启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面的”也成为北京出租汽车的代名词90年代初大规模发展出租车的原则是“让老百姓打得起,一招手就停个三五辆车”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当时大规模使用一种小型的面包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色“面的”。
曾经仅北京一地就拥有这种黄色“面的”十万辆以上从1984年9月25日下线到1998年12月23日被送进首钢的化铁炉,这种从日本大发、铃木、三菱引进技术在天津生产的微型面包车成为新北京第一代出租车,经济实用、空间大是它最大的优点10块钱可以乘坐10公里,不仅能同时挤进好几个小伙子,还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实用性很强虽然舒适性差,但在当时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满足了市场的迫切需求但事物的两面性在“小面”的身上也有体现当时很多人把这种“小面”叫做“黄虫”,就因为这些车都是黄颜色的,实在不雅观好几万辆“黄虫”穿梭在北京街头,实在是蔚为壮观的场面这就是当时中国首都的“城市名片”据一位老司机说,黄色“面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么小的车,五、六个人都挤了进去,冬天还好,大家都暖和;夏天可就难受了,车里的味儿也不好可当时大家收入还不高,都这么凑合着”此外,“面的”在给市民提供着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因品质不高给城市带来较严重的尾气污染1998年,作为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中的一项,黄色“面的”被彻底请出了市区 “祖国山河一片红”――夏利、富康、捷达登场红色是第二代出租车的“主题色”收入增加以后,大众对出租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面的彻底退出市场。
1998年,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采取激烈的“砸”面的方式所有收回的面的全部报废,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全面更新,出租车价格也统一成夏利每公里1.2元,富康、捷达每公里1.6元代替小面的新车型,因以红色为主,从而形成“祖国江山一片红”之势其中,夏利在“面的”时代就已经上岗,与“面的”相比还属于“高级车”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运营时间的延长,外观上的红火已经不能掩饰它内在的缺陷一是当时不少夏利出租车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坐出租就像进了“烤箱”二是因为出租车使用频率高,时间长了毛病越来越多,故障率增加,舒适性也降低了于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夏利在短暂的辉煌之后,风头渐渐被富康和捷达抢走从1998年到2006年,富康和捷达因为其结实耐用占据了北京出租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且由于口碑好,直到今天,捷达仍是京城出租车市场的一员大将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步伐的加快,加之不少出租车进入更新期,北京的出租车又迎来新一轮的换代让北京“现代”起来――“花色车”上路进入2004年,北京出租车的全面升级换代又被提上日程一方面是车型的升级,一方面是价格的上涨当然,作为城市名片,出租车的外形和性能都是必不可少的衡量指标。
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凭着时尚的外形、良好的动力性、宽敞的空间和卓越的性价比,北京现代索纳塔在这次更新中脱颖而出,成为更新份额最大的车型2005年,凭着更低廉的承包费用,北京现代伊兰特成为这个城市出租车的新主角这种下为尊黄、上为深蓝颜色的伊兰特轿车,是继索纳塔出租车后加入京城出租车行列的第二款北京产轿车此时,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7653元,比十年前增长了66.8%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打车费也在这一年宣布进入2元/公里时代如今,伊兰特已经成为北京出租车的主力车型据统计,目前各汽车企业在北京出租车市场的份额大致为北京现代占40%,捷达占20%~30%,爱丽舍及桑塔纳占20%左右,其他品牌或高端车型占据剩余份额上海从多家车行到一家公司――旧上海的出租车业与北京不同,上海的出租车行业是以车行的发展为线索的无论在旧社会还是在新中国,上海的出租车公司在一百多年的岁月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1901年,上海引进了第一辆汽车至1908年9月,地处公共租界四川路97号的美商环球供应公司百货商场开设汽车出租部,为购买商品的顾客提供出租汽车服务,由此成为经营汽车出租业务的开拓者1911年8月,工部局批准美商平治门洋行和美汽车公司经营出租汽车,同年获准开业的还有亨茂洋行、中央汽车行等。
从此以后,出租汽车开始逐步风行上海至1928年成立上海汽车出租同业联合会时,参加联合会的车行已达到46家,拥有出租汽车500余辆与洋人办的车行相比,华商车行一开始显得微不足道随着近代上海工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多,汽车代步在上海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出租汽车业因此时来运转,华商兴办出租汽车遂应时而起其中最出名的是祥生公司祥生公司老板周祥生早年在一外国人开的饭店做事,常常代客雇车,后来就干脆自己经营出租车行因经营有方,1932年元旦,“祥生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当时,上海人民抵制外货运动正掀起新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祥生公司更以“中国人坐中国车”为号召,全市人民坐出租弃洋就华,蔚然成风祥生公司独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利,加上刻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使企业有了飞速发展至1937年,股金已达50万元,拥有汽车230辆,分行22处,职工800多人解放初期,上海尚有出租汽车行29家、营业汽车370辆,但出租汽车营业清淡1951年9月,在政府扶持下,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车公司――祥生汽车公司被批准公私合营1956年出租汽车全行业合营,实现全市出租汽车统一经营,共有出租汽车185辆自此,上海的出租汽车统一由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经营。
文革”中,出租汽车未能发展,上世纪70年代初甚至连出租汽车公司都行将被撤销1972年后,中国在联大恢复合法席位,上海各类外事活动增多,才使出租汽车业出现转机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发展,上海出租汽车需求量日益增长,出现了兴办出租汽车热从1996年开始,上海出租汽车实行总量控制,根据需求稳定发展早期的混乱和如今的辉煌――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名片”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出租车行业由于普遍存在“乱收费、服务差、要车难”问题,在公众中的形象并不好当时,有不少外商、侨胞和市民投书市政府,强烈呼吁制止出租车乱收费现象最离谱的是,一位外籍人士打车10公里,竟然花了100美元这件事引发了一场行业整顿1988年8月,市政府开始大力整顿出租汽车市场,其中推出的一项措施便是规定必须使用合格的计价器至这年年底,情况大有好转1988年12月,大众出租汽车公司应运而生,第一批200辆营运车辆全部是红色桑塔纳,一时在上海城市道路上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其32个字服务标准――“扬手即停,上车问路,电脑计费,合理公道,预约,约时不误,车辆整洁,礼貌待客”,在行业内广泛传诵,为同行树立了榜样1985年以后,上海出租开始大发展,街上打车的人也多了。
这一时期上海针对出租车行业制定的多项规定为上海出租汽车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对各个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取得了很好效果,为以后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上海一直以来并没有统一出租车的车型在这一时期,上海出租车的主力车型是桑塔纳和夏利和北京定价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