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莱恩的客体关系理论概述课件.ppt
104页梅兰妮梅兰妮克莱恩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内容:n克莱恩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n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1.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命题 2.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主流精神分析理论分类:n经典精神分析理论n自我心理学n客体关系理论n自体心理学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n克莱恩的生平和学术历程n克莱恩学派的形成n克莱恩理论的来源 a.弗洛伊德客体观的继承 b.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启蒙 c.和安娜 弗洛伊德的分歧 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 n1882年3月30日,梅兰妮.克莱因出生于维也纳一个传统的犹太教家庭她是父母的4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父亲是一名博学多识具有叛逆精神的牙医,他在梅兰妮18岁时去世梅兰妮的另两位亲人姐姐西多妮(9岁)和哥哥伊曼纽尔(25岁)都过早的夭折,对她打击很大尤其是才华出众的伊曼纽尔,不仅与她有着相同的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而且对她的成长影响最大他指导梅兰妮的学习,并将她引入自己的学术氛围浓厚的朋友圈,梅兰妮后来的丈夫阿瑟斯蒂芬克莱恩就是她哥哥的一位朋友梅兰妮的个性中略带抑郁,与她这两位亲人的早逝尤其是伊曼纽尔的去世不无关系同时,他们也刺激了她的理智兴趣,使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寻求发展并取得成功。
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梅兰妮 19岁时定婚,因而打断了学医的计划只用了两年时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人文科学21岁结婚,育有两子一女但她对于自己的婚姻和生活并不满意1910年梅兰妮全家定居 布达佩斯,她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在那里她不仅找到了向往已久的学术友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那里她第一次读到弗洛伊德的著作 释 梦,并由此激发了她对于精神分析长达一生的兴趣和追求n她先是接受费伦奇的分析,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分析儿童1917年(或1918年)结识弗洛伊德1919年宣读了生平第一篇学术论文论儿童的发展,借此加入布达佩斯精神分析学会n1920年结识卡尔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本人则鼓励她在儿童分析方面的研究这促成了她于1921年前往柏林,担任柏林精神分析学院的儿童治疗专家在此期间,克莱恩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儿童分析技术:游戏治疗在1924年德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第一次会议上,亚伯拉罕针对克莱恩关于Erna病例的研究,做出这样的预测和评价:“精神分析的未来在于游戏分析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 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1925年克莱恩在萨尔斯堡的会议上提交了第一篇关于儿童分析技术的论文: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得到琼斯的赏识,他热情地评价说“精神分析的未来就在于儿童分析”。
这成为克莱恩移居伦敦的重要原因之一n随着个人事业的进展,克莱恩请求亚伯拉罕对她进行分析亚伯拉罕对克莱恩的分析从1924年开始,只进行了9个月,因为亚伯拉罕的突然去世而被迫中断由此,克莱恩也开始了长达一生的自我分析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1926年克莱恩定居英格兰伦敦,也是在这一年,44岁的梅兰妮.克莱恩与丈夫离婚n在伦敦,克莱恩的事业达到巅峰第一部系统论著儿童精神分析,这是克莱恩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在这本著作中,她描述了早在前生殖欲期的俄底浦斯情结的复杂性,以及超我在前生殖欲期的起源和演进;她发现了分裂、投射和内投的重要性,详细地描述了儿童内部世界逐渐建立的过程,等等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1933一1946年是克莱恩真正的思想成熟期n躁狂抑郁性状态的心理发生学的特点(1935)一文中,克莱恩提出了偏执状态和抑郁性状态的概念n标志着克莱恩关于儿童心理结构的理论初步形成,n标志着在人格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由传统的力比多驱力模式转向关系结构模式过渡性理论家)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论某些分裂机制(1946)她把分裂机制与偏执状态联系了起来,提出偏执一分裂样状态(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概念。
同时在认同、投射和内投等观点的基础上,克莱恩形成了“投射性认同”概念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从1947一1960年这13年的时间,是克莱恩对其理论的思考、深化和整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克莱恩试图从心理玄学的高度来阐明挫折和满足的内部决定论,这些观点集中在嫉妒与感恩一书中(1957)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在1934年之前,她研究的重点是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同时根据力比多阶段和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理论来描述她的临床发现n从1934年开始,她首次根据自己的结构性概念“状态”来解释她的发现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n当1946年她提出偏执一分裂样状态概念后,她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完全成熟,她开始用偏执一分裂样状态和抑郁性状态的观点来界定自我和超我的关系n最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她的兴趣由对这些机制的描述转向用弗洛伊德的双本能理论阐明它们的本能性决定论克莱恩学派的形成n1926一1938年,克莱恩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地位日益巩固这一时期,她的游戏技术日趋成熟,她在儿童分析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己被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大多数成员接受n在 1935-36年英国和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交流演讲中,主要的论题都是围绕克莱恩的观点展开的。
如利韦尔的幼小婴儿心理冲突的发生一文是在克莱恩的贡献一文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对于抑郁性状态的生动描述克莱恩学派的形成n在这一时期,英国精神分析学中的老会员如琼斯、格洛弗(后来成为克莱恩的对立派)、斯特拉奇夫妇等人是克莱因的支持者,而瑞韦尔、伊萨卡,和后来的海曼等人则是克莱恩的追随者和学习者,就在二战之前,医生出身的斯科特、鲍尔比和温尼克特等人也来跟随克莱恩学习克莱恩学派的形成n1942年克莱恩返回伦敦,此时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业己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却愈演愈烈在此种情况下,作为英国学会主席的琼斯决定针对对立的问题举行一系列科学讨论来维护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统一nA组(以克莱恩团体的成员为主)nB组(以安娜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克莱恩学派的形成n此后,在A组的基础上又分裂出中间小组(又称独立分析者小组),这一组的代表人物是温尼克特和利蒙坦尼(Adam Limentani)他们最初都受到克菜因的影响,部分地支持克莱恩的观点独立小组的宗旨是批判性地评价上述两个阵营的观点,选择最正确的观点从而丰富精神分析克莱恩学派的形成n独立小组分裂出去之后,克莱恩学派反而更加彰显出来,作为一个学派,其宗旨和观点也更具一致性。
而且,随着对于克莱恩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分析者转向克莱恩,请她作训练分析者和督导师,在她的周围聚集了一群分析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精神病学的医生开始寻求克莱恩的指导,这些医生即克莱恩学派的新成员或第二代成员:西格尔、罗森费尔德、比昂和迈策尔(Donald Meltzer)等人克莱恩理论的来源对弗洛伊德的客体观的继承n弗洛伊德最初观察客体关系是从本能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人或事方面为出发点内驱力紧张状态客体释放、消失满足内驱力的事件或条件对弗洛伊德的客体观的继承n投注(cathexis)n客体投注的方式在心理发展中逐渐的被认同方式取代,残留的客体投注在治疗中以移情的方式出现主体将利比多或心理能量投向客体选择指向的客体,这个过程被称为投注这一投注,形成了客体的心理表现,而不是现实的外部客体对弗洛伊德的客体观的继承n认同 概括的讲,认同就意味着变得像某个人,或具有某人的 特征n弗洛伊德使用认同这个术语主要集中在超我的形成、俄底浦斯期和哀伤与丧失几个方面n原始的认同方式:口唇并入(oral incorporation)n儿童通过认同同性的父母一方,并对内化的父母权威的吸收,在自身的内部建立权威,形成超我,解决了俄底浦斯冲突。
n弗洛伊德强调在认同过程中期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因素,叫做客体的丧失它可以指客体实际的死亡;客体已死亡的幻想;与客体长时间的或永久的分离n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存在着与丧失的客体认同地倾向对弗洛伊德的客体观的继承克莱恩理论的来源费伦奇对克莱恩的影响n费伦奇是精神分析的改革派,他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技术创新对今天的精神分析影响巨大n他的分析技术从主动技术发展到放松技术,最后又进入到相互分析技术n他提出精神分析的第二原则,他是克莱恩的第一个分析师 巴林特、玛勒、亚历山大等都是其学生费伦奇对克莱恩的影响费伦奇对克莱恩的影响n费伦奇大力支持在医学训练之外的“外行人分析”n发现了克莱恩在儿童分析上的才能,指导她进行儿童精神分析的研究n早在1909年提出的关于儿童内投能力的观点,对于克莱恩日后大量用内投、投射等观点来解释儿童的幻想应该是不无联系 克莱恩理论的来源亚伯拉罕对克莱恩的影响n亚伯拉罕对于精神分析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贡献是对前生殖欲期(pre-genitalstage)的研究n第一口欲期是吮吸阶段,它是前矛盾性的:婴儿的目标是吮吸,既没有爱也没有恨n第二口欲期,儿童与乳房的关系处于一种矛盾的方式,儿童希望咬住它并吞没它 亚伯拉罕对克莱恩的影响n第一肛欲期是逐出性的和施虐欲的:第二口欲期的施虐欲紧随其后,而被吞没的客体变成粪便被排出。
n第二肛欲期是保持性和控制性的在这一阶段开始关注客体的出现,尽管客体大便仍被施虐性地控制着,但还有保存它的愿望亚伯拉罕对克莱恩的影响n亚伯拉罕详细研究了与部分客体的口欲和肛欲形式的关系,诸如与“部分客体”乳房及其转化形式“部分客体”大便的关系亚伯拉罕还第一个描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客体的丧失,排便即被体验为失去一个内部客体此外,他对于口欲发展阶段的关注还使他比弗洛伊德更加重视婴儿与母亲的矛盾关系与安娜弗洛伊德的分歧n第一,能否与儿童建立分析性情境克莱恩认为儿童能够对分析者产生移情,所以类似于成人的分析情境是能够建立的安娜则持否定态度n第二,对儿童分析准备阶段的看法各异安娜认为对儿童施行精神分析,需要有一段漫长的准备阶段目的是为了训练儿童成为可以进行精神分析的客体克莱恩对安娜这种为获得儿童的信任而采取的“精心而困难的方法”持否定态度温尼克特赞同克莱恩的观点,认为“关于准备阶段的思想属于个案的种类,而不属于儿童分析的一系列技巧与安娜弗洛伊德的分歧n第三、分析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对安娜来说,儿童精神分析者更多地是一个成年人的模范,而不是儿童的潜意识冲突的解释者,分析者兼顾教育者的角色n克莱恩对此大加批评,她认为,教育和保证可由分析情境本身提供,而无须分析者的口头承诺。
而且,如果精神分析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竞争的客体,那么儿童就不会向分析者自由地袒露他的所感所想与安娜弗洛伊德的分歧n第四,对儿童精神分析目的的理解不同安娜认为应强化“超我”,教育儿童 忍受挫折;n克莱恩则认为应减弱超我的压抑,使儿童能够承受压力分析的目的是让儿童重获好的客体关系,摆脱恐惧和焦虑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命题n基本命题:人类自诞生起就存在一个虚弱的和未整合的自我,客体关系亦从出生时即存在婴儿与最初的客体一一母亲乳房的关系是一切客体关系的开端,并决定着自我与超我的发展,影响着婴儿爱与恨的情感和不同焦虑及防御形式的出现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n客体(object)与内部客体(inner object)克莱因所谓的内部客体比客体的内部心理表征更加具体,相对于外部客体(真实的外在客体)而言,内部客体是潜意识幻想的产物,是相对于婴儿自身的客体,它不仅是本能能量所指向的客体,而且是婴儿的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内部客体的这种性质是由婴儿投射给客体的冲动和婴儿对于外部客体母亲的人格的知觉共同决定的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n克莱因还区分了“好客体”(god object)与“坏客体”(bad object),部分客体(part object)和整体客体(whole object)。
n以部分客体“母亲的乳房”为例,如果它能满足婴儿的需要,自我投射给它的是力比多冲动,它就是好客体,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自我向它投射破坏性冲动,它就是坏客体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n部分客体和整体客体 内部客体既可能是好客体或坏客体,也可能是部分客体或整体客体在克莱恩的用法中,部分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