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阅读理解专项.doc
24页专题二十三 阅读理解考点知识清单知识梳理 考点一 考点阐释 1.理解主旨要义和理解文中具体信息,可总称为对语篇的理解 (1)主旨要义,即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提取、分析主要信息,归纳概括主旨大意文章的主旨大意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也是作者自始至终要说明的问题,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 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段落的中心思想中归纳出来,而段落的中心思想则可以从主题句中得出确定主题句是获取段落主旨大意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一般说来,在有主题句的段落中,主题句位于段首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确定主题句的时候,考生应首先注意段落首句有时,主题句位于段落的中间主题句位于段末的情况也很常见,在这样的段落中,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括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收段因此,掌握文章主旨大意应该从分析篇章结构着手 (2)文章的深层理解即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但通过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的意思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纵观全文,在掌握全文提供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推断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动机、目的、性格特征,事件的前因后果,语言中的语气等。
推理判断题的答案一般在文中不可能直接找到,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意判断,必须充分利用文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 2.在做阅读理解时,考生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或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一学过的单词含有另外的意思每次遇到生词未必都要查词典,猜词是阅读理解中必备的能力 3.考生在一定时间内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同时还要学会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理解段落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还可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组织文章如:举例法、比较法、分类法等要准确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对文章结构有所了解,把握住全篇的文脉,即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题型的考查常反映在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或指代关系的题目中 考点二 高考阅读理解的特征 1.阅读篇目题材形式特征 (1)科技小品:介绍科普知识、科研动态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特点、用途等该类文章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叙述条理、层次分明特点是科技词汇较多,句子长且结构复杂难懂;同时,由于文章所介绍的知识对部分考生而言可能是完全陌生的,这就使得科普文章成为令考生比较头疼的一类题材 (2)说理小品:有理论,有事实。
作者往往根据一些很普通的事实,通过严谨的思维、缜密的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或指导性的观点该类文章逻辑性较强,命题往往从事实的有关细节以及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表达意图等方面着手,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3)新闻报道:这类文章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①主题突出 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即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以下各句(各段)才是详细介绍(节选段落除外) ②要点明显 写作要点即五个“W”(when,where,who,what,how)的表述一目了然但命题时往往不会几点俱全,而需要考生依据已提供的几个“W”,以及各“W”之间的联系去推出未知的“W”,同时也不排除对细节的理解 (4)人物传记:以叙述某个人物的生平事迹、趣闻轶事、生活背景、成长或奋斗历程等为主其特点是以时间的先后或事情的发展为主线,脉络清楚,可读性较强因此读这类文章时应该抓住时间线索来获取有关信息,即主人翁在某个时间做了什么,然后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解题 (5)短篇故事:这类文章一般描述的是一件具体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命题往往从故事的情节、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态度及意图、故事前因或结局的推测等方面着手,考查考生对细节的辨认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
(6)史地文化:涉及某个(或几个)国家、地区、河流、山脉、海洋、城镇等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自然资源、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文章还附有图表供理解或选择考生必须弄清各个地名、人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位置关系,结合所学的史地知识,选择正确答案 (7)幽默小品:这类文章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进行喜剧性描绘的特殊文体由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之考生生活经验或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往往不能品味出其幽默所在因此,解题时需要考生仔细揣摩事情发生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特别要把握文章的最后几句,分析它们与上文的对应关系,找出文章的“幽默点” (8)图形表格:无文字表述或只有少量的文字表述,要求考生依据所提供的图表进行理解或描述常见的图表有流程图、地图、演示图、直方图、平面图等阅读时必须弄清图表中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同时针对题目要求进行有目的地识读 2.阅读理解题的题型 (1)事实细节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所提供的直接信息选择正确答案,考生一般可以点接从文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此题型难度较小,属于浅层理解题。
但是做题时需要十分仔细,能迅速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并作出选择 (2)主旨大意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后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生需要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抓住文章开头的主题句或文章最后的结论,从而找出能概括义章主旨的题目和中心思想 (3)推理判断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全文所提供的事实及自己的一些常识为依据,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测,判断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动机、目的,以及性格特征、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4)猜测词义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上下文,根据已知的信息或常识来推测尚不熟悉的词或词组的语义 事实上,不少的题目往往是跨类型的,做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而已 考点三 近年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 1.高考阅读理解难度适中,加大了对深层理解的考查 阅读理解的难度适中,虽偶尔会出现难度较大的文章,但其题目相对简单但全国卷并不能代表整个高考英语的命题趋势,随着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且在这些自主命题的省份中,其阅读理解的难度略高于全国卷,主要体现在:①文章的字数有所增加;②推理判断题的数量增多;③生词有所增加;④应用性文章比重加大所以要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2.体裁多样化,内容时代化 首先,题材与体裁呈多样化,不再以记叙文为主,还涉及说明文、议论文等一些文章;其次,内容新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文章涉及最新的科学知识、哲理、新闻报道、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所选材料的语言结构较为复杂,文中长难句增加 从最近这几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来看,在阅读材料中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句型结构,主要表现在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句型的综合应用方面另外还有省略句、倒装句、插入语等,结果是“句中套句”,结构相当的复杂 4.从试题的设计来看,对表层意义理解的考查有所减少,而深层含义的试题则有所增加,重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5.在上海、浙江及湖南的高考卷中分别出现了段落配对题和阅读填空题,这是随着高考改革以来出现的新型考查形式,对考生的能力有了更高一步的要求 6.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趋向 (1)命题上,试题将会在稳中求变,篇目稳定在五篇,词量稳定在2000~2500之间,随着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加,试卷的难易程度也会适当地有所变化,但是每分钟70词左右的阅读速度是不会降低的 (2)试题的选材将会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如:现代世界经济、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在语言上更地道、更贴近真实的语言环境。
(3)阅读材料的来源以最新的杂志、网络上的文章为主特别强调实用性,如新闻报道、广告等方面的内容 (4)在试题的命题题型上会适当地增加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等深层次的理解题 考点四 高考阅读理解的考查形式 1.猜测词义类试题 英语词语的意义非常丰富,语境不同,词义也不同阅读理解题中经常设计此类题型,以考查考生对某个词或短语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1)The author uses the word“…”to mean______________. (2)The word“…”in paragraph…refers to_____________. (3)According to the passage,“…”probably means_____________. (4)The underlined word“…”means_____________. (5)The underlined phrase“…”means_____________. [例] For years we have been told that encouraging a child’s self-respect is important to his or her success in life.But child experts are now learning that too much praise can lead to the opposite effect.Praise-aholic kids who expect it at every turn may become teens who seek the same kind of approval from their friends when asked if they want to go in the backseat of the car. The implication(含义)of saying“You are the prettiest girl in class,”or talking about the goals she succeed but not her overall effort,is that you love her only when she looks the best,scores the highest,achieves the most.And this carries over to the classroom. Social psychologist Carol Dweck,PhD,tested the effects of overpraise on 400 fifth graders while she was at Columbia University.She found that kids praised for“trying hard”did better on tests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take on difficult assignments than those praised for being“smart”. “Praising attributes(品质)or abilities makes a false promise that success will come to you because you have that quality,and it devalues effort,so children are afraid to take on challenges,”says Dweck,now at Stanford University.“They figure they’d better quit while they’re ahea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