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相互作用.docx
7页第4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之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知道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弹力的探究过程.2.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1.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2.胡克定律.教学难点 1.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2.弹力的应用.3.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教具准备 各种弹簧、橡皮筋(泥)、钢尺、细钢丝、微小形变演示实物、影像及相关实验用图表.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在跳水时用的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它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推进新课(一)形变方法引导 弹力是怎样产生的?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情景:给学生提供物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损坏物体的情况下使物体发生变化.(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明确两类形变) 引导: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 (学生探究橡皮筋、橡皮泥、弹簧、钢尺等物体的形变) 情景:在桌子上放一本书,桌子会发生形变吗? (学生探究微小形变)2.教师演示微小实验 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3.引导学生归纳 (归纳形变的两种情况) 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引导: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吗?(设计意图:明确弹性限度)当弹性物体形变达到某一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值叫弹性限度.弹性限度微观解释(设计意图:教师引导提高的过程)教师精讲 铜丝在被拉伸过程中,其形变与铜原子的引力范围有关.当铜丝被拉伸时,由于铜原子的引力,铜丝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这属于弹性形变的范围;但是若继续拉铜丝,当铜原子间的距离拉得太大时,铜原子的引力不能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时铜丝就无法恢复到原长甚至会断裂. (二)弹力1.引导:金属丝对钩码有力的作用吗?如果有,利用弹簧、细绳、物体、钢尺等实验器材做实验加以佐证.(设计意图:体验弹力产生的要素的过程,使学生亲身参与并加以论证,从而明确弹力,并产生探究弹力和形变关系的愿望) 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例题]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有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2.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公切面指向被支持物.强调:像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学生探究与弹力相关的因素,设计相关实验寻找答案) 实验:探究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得出胡克定律) 实验方案:利用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力)的多组对应值,设计表格并填入. 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化的图象,从而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实验步骤:①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上,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测出其原长②依次挂上1个、2个、3个……钩码(注意弹簧的弹性限度及刻度尺的量程),测出相应的弹簧的长度,并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③在坐标纸上用描点法画出F-Δx图;④换用另一根弹簧,重复①②③步骤. 函数关系的判定: 作图时应充分应用数学知识,去掉物理实验中的“奇点”得到函数关系. (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及现象探究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的弹力和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F=kx,其中k是劲度系数,简称劲度,单位是N/m.[例题剖析] 有一根弹簧的长度是15 cm,在下面挂上0.5 kg的重物后长度变成了18 cm,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解:已知弹簧原长为l0=15 cm,弹簧的弹力为5 N,伸长量为3 cm=0.03 m,由胡克定律F=kx可知,k=F/x=166.7 N/m. 说明:不同材料的劲度是不一样的,同一种材料的形状和长度不相同时,其劲度也是不一样的.(三)弹力的应用1.情景:观察小球压迫弹簧的过程和小球撞击钢板的过程的慢动作影片.(设计意图:迁移与提高)2.观看(1)伞的释放,机械表上发条,射箭过程;(2)跳高垫子、蹦极绳子、沙发及床垫中的弹簧、自行车座的弹簧.3.引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弹力,体会弹性势能,缓冲.(因为初中已经学过功、能关系及弹性势能的概念.弹性体在储能和放能两个方面的应用)课堂小结 这节课研究了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弹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绳中的弹力是沿着绳的方向的,弹力的大小用胡克定律计算.布置作业1.实验测量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给出原始数据,总结处理数据的过程.2.调查不同弹性体的应用.3.阅读课本信息窗.七、板书设计形变与弹力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非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2.弹力(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3)弹力的大小:①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②弹力的大小可以用二力平衡来求解.(4)弹力的方向:①对含有接触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研究对象;②对于绳、弹簧类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或弹簧所在的直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