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觉行者.pdf
82页隆波田隆波田 寻找佛陀寻找佛陀寻找佛陀寻找佛陀 寻找阿罗汉寻找阿罗汉寻找阿罗汉寻找阿罗汉 寻找涅寻找涅寻找涅寻找涅槃槃 不要寻找虚无之物不要寻找虚无之物不要寻找虚无之物不要寻找虚无之物 到你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到你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到你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到你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 时时刻刻保持觉知时时刻刻保持觉知时时刻刻保持觉知时时刻刻保持觉知 你将会发现、看见你将会发现、看见你将会发现、看见你将会发现、看见 隆波田生平 (1911-1988) 曾用名: 潘 印特佩悟 出生日期:1911 年 9 月 5 日 出生地点:泰国洛伊省. 江翰. 阿禾. 布宏小镇 父亲:清. 印特佩悟 母亲:珊. 印特佩悟 当他年幼时他父亲早逝当时他们村子里没有学校,所以他没有上 过学他和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帮助他母亲种庄稼 当他十岁时,他在村里的寺院剃度为沙弥在那里他学习了老挝语 字母表及一些巴利文,不过这些足够应付读和写了接着他开始练习修 禅,修习许多种方法,如念“佛-陀” ,数息等一年半之后,他脱下僧 袍回家,以帮助家里谋生 二十岁那年,他依照泰国传统再度出家这给他更多时间去修习禅 定六个月之后他再度还俗二十二岁那年他结婚了,育有三个儿子。
他常是村里佛事的领导者,因此三次被选为村长不管他生意上多忙, 他都坚持禅修练习和心灵成长探索 后来他移到江翰镇的中心以便孩子们上学作为湄公河上的一名商 人,他沿河上下往来江翰、侬海、越南,有时最远到达浪诺邦这给予 他接触许多禅师的机会,鼓舞他去求法他发觉到他多年的做善事、 做 功德、多种方法禅修,他仍没有克服嗔心这促使寻找另外的方法 1957 年,45 岁那年他离开家下决心去寻找真理他来到农蓋摩尼 光寺在这里他学习一种称为“肢体运动”简单的的内观禅修方法, 但 他没有象其他人一样口念“动-停” 他只是觉知身体动作与心念两三 天之后他就灭尽了苦,没有老师没有仪式那时是 1957 年7月8日星 期一黎明 然后他回家了,他把他发现的这个方法教导他的家人和亲友,这样 做了二年零八个月 1960 年 2 月 3 日他再度出家,他认为这样更利于宏法 隆波田所教导的法广泛地在泰国和国外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练习他 的方法他把他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传法,即使他在 1982 年诊断他得癌 症后来他的健康恶化了,他仍然坚持教导佛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隆波田,在洛伊省的大明光寺禅修中心平静安祥地离开了人世,享 年 77 岁。
他献身于传法工作 31 年 初 版 序 言 本书非关言语,而须由你亲证,尝者自得其味这个方法是最直接 最容易的方法 念头升起时观察它, 当下你识破它的把戏, 当下便解脱 不是分析念头,因为分析念头是无明(也是贪嗔) 你看见它截止它的 那一刻,便是觉定慧 曾经修练过这个方法的人,包括泰国人或非泰国人,特别是新加坡 人,他们捐款为未修练过这个方法的人出版这本书本书所介绍的方法 乃是无价之宝,不可买卖,如同我人之生命无可衡量 隆波田 1984 年2月1日 第二版 前 言 隆波田(1911-1988) ,是当代亚洲的最杰出的佛法导师之一他 所教导的法直接来自于他自己的亲身体验本集是他的谈话,由泰语翻 译成英语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保持原来谈话的风格、节奏、 口吻、活力、深度以及偶尔出现的一些独特的表达 借用一些专业术语的注释, 我们尽可能地使这本英译本接近隆波田 泰语谈话风格除了泰语roop, nahm and phre之外,所有专业术语 用括号列出了巴利文的注释,每一个章节至少注释了一次(最后一章除 外) 为了便于理解,本书后附巴利文词汇注释表(注:中译本略去此 表) 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 我们特此感谢如下公司和人员为我们所提 供的帮助: 理查德 彼克思,他将本书的修订原稿输入电脑; 南希 思谛克尔,她设计了本书的封面; 奥拉 彼克,她制作了本书的插图; 美国佛教协会 康斯卡 坦黑奇 M.D. 菲拉 Sunthorn Plamintr 佛教禅修中心的董事长,他捐款助印这本书; 最后感谢曼谷COMSET有限公司的 Ed Stauffer, 他抽时间排版设 计本书。
(泰国)宾夕法尼亚州 布里斯托尔 1993 年7月 第三版 前 言 阅读了泰语版的《致觉行者》后,我们深深感激隆波田所教导的法 --正念动中禅它是真实而直接的灭苦之道从本书我们可以领受正念 动中禅的“大道至简”的风格正念动中禅简单易学的,每个人都可以 亲身尝试,它能帮助我们减轻烦恼甚至灭尽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事实上,它就是佛陀为人类发现的瑰宝 因而, 我们觉得与全世界的修道的朋友们分享推广这简易的方法是 非常必要的本书最初是以英文版编辑发行的,后来译回泰文在所有 泰语版的隆波通所教导的法的书籍中,此书最为畅销重印次数最多 英文初版于 1984 年在曼谷出版发行, 第二版经修订增补于 1993 年在美国出版发行自此之后,没有再版 因而我们重印第三版所有内容和第二版一致,由本书的编辑兼翻 译 维.彼海克夫 尼若底荷 最后定稿;本书的大纲有修改 感谢隆波田基金会同意我们重印本书, 及感谢所有工作人员及捐款 助印者本次重印 3,000 本 正如隆波田所说“仅阅读本书不够的,它只是向导而已,若想真正 明了,你必须亲身实践培养你的觉性 ”我们忠诚希望你通过观察你自 己的身心找到生命真理,远离苦恼。
编者 译 者 序 言 感谢续智法师引进了隆波田尊者这本《致觉行者》 ,阅读之后觉得 有必要将这么好的法与大家分享,于是斗胆着手翻译此书译的过程中 得到法师的指导及各位师兄的指正,不胜感谢因本人才学疏浅,修行 尚远,故有出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普愿一切众生法中成长,觉性圆满 一泉 2010 年 9 月 12 日 第一章 暴雨猛敲尘封的心 暴雨猛敲尘封的心 暴雨不再敲打敞开的心 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灭苦,依佛陀的教导如何灭苦佛陀说我们每 一个都能灭尽苦因此,我根据我亲身的体验将告诉大家一个非常简单 直接的实修方法我保证这个方法能真正使你从苦中解脱 灭苦之道,所讨论的言语是一回事,而实修是另一回事这个实修 的方法是于行住坐卧一切身体的姿势中培养觉性 这个方法常常被称为 四念处(是觉知基础) 然而不管以什么样的名称称呼它,它就是觉知 你自己如果你觉知了你自己,无明就会消失通过觉知你一切的姿体 动作培养你的觉知力,比如翻掌、抬起手臂、放下手臂、往返经行、 转 动头部或点头、眨眼睛、张嘴、吸气、呼气、吞口水等等你必须觉知 所有的动作这种觉知就叫做 sati当你有觉知自己时,无明(愚痴) 就会消失 觉知身体的动作就是培养觉知。
你应该于每一个肢体动作中培养觉 知如果你能完全地觉知自己,如实知见的智慧就会生起如实看见你 自己就是看见法看见法(见道)不是看到神,看见地狱或天堂,而是 看见你自己翻掌、抬起手臂、放下手臂、往返经行、转动头部或点头、 眨眼睛、张嘴、吸气、呼气、吞口水等等这就是 roop-nahm Roop 就是身,nahm 就是心身和心是互相依存的身是色,心是 名当我们知道名色,我们就能如实知见当你用眼睛去看事物时, 你 应觉知当你用心眼看去看心念时,你也应觉知它 法就是你自己不论男人或女人,泰国人、中国人或西方人,每个 人都是法我们可以时时修练,佛陀所教导的法引导我们灭尽苦每个 个体都是法,法就是每一个个体当我们明了法时,我们就会明白一切 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所想象的一切都是假名当智慧升起来 的时候,我们就会真正认识佛陀所教导的法不管佛陀住世与否,法一 直存在着当你真正明了这点,你就超越了你的盲信一旦明了法就是 你自己,你自己就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了,而不再被其它所牵引这就 是灭苦之道的开始 接下来我们在日常生活通过觉知我们所有的动作培养我们的觉性 例如,当我们握紧拳头或打开手掌时,我们觉知它当我们觉知我们所 有动作时,无明就会自动消失。
哪里有觉知,哪里就没有无明这象将 水倒进玻璃瓶一样:当我们开始往玻璃瓶中倒一些水时,部分空气的位 置被水替代了;当我们将瓶中倒满水,所有的空气都没有了;当我们再 把水从瓶中倒出来时,空气立即又填满了整个瓶子同理,当有无明在 时,觉性和智慧就不能进入,但当我们通过修练真正觉知我们自己时, 觉性就代替了无明,哪里有觉性,哪里就没有了无明事实上没有贪嗔 痴,为什么?当你们静心听我讲话的当下,你的心如何?你的听觉是自 然的,没有贪嗔痴 现在我们渐渐明了什么是宗教、佛教、恶与善恶是愚痴,善是聪 明和智慧当你明了时,你就能放下宗教就是个体生命本身的佛教 就是培养去看念头的觉察力 “佛”是指知道自己的人通过觉知所有 的动作培养觉性,从而我们能发展出觉知我们整个身体的觉察力当念 头升起时,我们看见它,知道它,理解它对一般人来说,他们和他们 的念头粘在一块,他们不能看念头假设我们走进一个房间,不小心撞 进了一个大的蜘蛛网里面若想看清这个蜘蛛网的全貌,我们必须先从 蜘蛛网中退出来同样地,如果我们想看清楚一幢房屋,我们必须先从 这幢房屋的某个房间里退出来念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和念头粘在一 块成为念头的一部分,我们就不能看念头。
我们必须从念头中跳出来以 便看清念头当我们去看念头时,它就停止了 当我们房间有老鼠骚扰我们时,我们养一只猫来捉老鼠猫和老鼠 是天敌刚开始时猫非常弱小,而老鼠则很强大看见了老鼠,猫儿喵 喵地叫了几声,老鼠窜逃,猫跟在后面追,追了一会儿,猫没有力气了, 它只能眼睁睁地让老鼠跑掉了此时我们不能怪这只猫不行,我们必须 先喂养大这只猫我们经常喂猫,不久猫就精力充沛了,强壮了这样, 老鼠来了,它就能捉住老鼠猫很强壮,还没有开始吃老鼠,老鼠就立 刻吓得晕死过去了念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断培养发展觉性,当念 头刚开始升起的刹那,我们就觉知到了它,它就停止了念头之所以不 再继续演变,是因为我们觉知了它,我们有觉性它就会消失,定和慧在 那一刻同时也升起了觉性如猫,它非常警觉地注视着老鼠(念头) 当念头升起时,我们不要和念头粘在一块念头它自动升起也将自动消 失哪里有觉性,哪里就没有无明;哪里没有无明,哪里就没有贪嗔痴 这就是名和色;念头在演变时,我们要看清它的诡计,立即知道,就立 即获得保护这就是灭苦之良药:觉性 戒就是平常心它是平常心的结果觉定慧也是如此培养出圆满 的觉性就可以灭尽苦我是如此理解佛陀所教导的法的。
这个方法可以 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不必闭起眼睛盘腿静坐不动 如 果我们静坐不动,我们不能工作如果有小偷来了,他会很容易偷走我 们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睁开眼睛,做任何工作,任何时间我们都可以 培养觉性不管我们是学生,还是政府管员,我们都可以一边履行我们 的工作职责一边培养觉性 每个人都能够一边履行他的责任一边培养觉 性怎样培养?睁开我们的眼睛,继续我们的工作,与此同时,观察我 们的念头 培养出圆满的觉性,培养出圆满的觉性,培养出圆满的觉性,培养出圆满的觉性, 它可以灭尽苦它可以灭尽苦它可以灭尽苦它可以灭尽苦 我是如此理解我是如此理解我是如此理解我是如此理解 佛陀所教导的法的佛陀所教导的法的佛陀所教导的法的佛陀所教导的法的 这个方法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可以运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念头是没有根基的只要它一出现,我们就要看见它,了解它培 养发展觉性就是动摇一个人的认知要素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内在的认 知系统,如果我们看不见它不理解它,它就会一直在那儿现在如果我 们去看它,它就开始动摇了当我们如此去看时,就是看见法。
看见法 就是去除贪嗔痴 圣谛是导向苦灭尽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觉知念头我们的身体尽 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