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学发展简史.docx
12页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 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 年至今)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 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 说法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16 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 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 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 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二)人痘苗接种 1.人痘苗接种实践: 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Zinsser微生物 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明庆隆年间( 1 567 〜 1 5 72 ); 1 6 〜 1 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 在全国普遍展开清康熙 27 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 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 北非及北美各国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 了重要的作用1721〜1722 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 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 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 年给英国威尔士 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 9 岁,一个 11 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 都获得成功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 ①能有效预防天花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 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 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并指出这些 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对痘苗保存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秽则气不 清,藏不洁则气不正,此蓄苗之法 “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之,置之洁净之所,清凉之处痘苗有“时苗”和“熟苗”之分,开始采用的痘痂叫时苗,经人 体接种传代后制备的叫熟苗清代朱奕梁编著的《种痘心法》中写道: “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
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 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 则为‘熟苗',不可不知③ “以毒攻毒”的思想对防治疾病意义深远首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贝林(Emil von Behring)深受“以毒 攻毒”这种观念的影响,开创了抗毒素免疫治疗的方法他说:“中 国人远在两千年前即知‘以毒攻毒'的医理,这是合乎现代科学的一 句古训!”(三)牛痘苗接种 英国乡村医生琴纳( Edward J e nn e r ) 1798发明牛痘苗接种,1804 年传入中国牛痘接种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他于1796年9月17日给一个8岁男孩的右臂划痕接种了牛痘, 两天后男孩感到有些不适,可是很快就好了6周后再接种天花患者 的痘浆,未发生天花以后又继续试验,证实了牛痘苗接种预防天花 的作用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研究论文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牛痘接种预防天花起到了关键作用二、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这个时期免疫学的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开展的,是免疫学 系统形成,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阶段这个时期主要研究工作和 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传染免疫的研究1.病原菌的发现德国细菌学家郭霍(Robert Koch)于1881年发明了琼脂固体培养基,彻底解决了分离培养纯菌种的这一重大技术问题,使得19世纪 末20世纪初成为细菌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对人致病的绝大多数细菌 被发现,为抗传染免疫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减毒疫苗的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应用不同的方法制成了多 种减毒活疫苗,用于动物和人传染病的预防,为疫苗的发展起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应用陈旧培养物制成了鸡霍乱减毒活疫苗(1880); 通过高温(41°C〜43°C )培养制备出了炭疽减毒活疫苗1881); 经兔脑内连续传代制成了狂犬病减毒活疫苗(1884) 3.抗毒素的发现和应用德国学者贝林(Emil van 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Shibasaburo Kitasato)于1890年发现了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动物实验中发现 转输抗毒素血清能保护其它动物免除相应毒素的致病作用1891 年贝林在德国柏林医院用白喉抗毒素成功的治愈了一名患 白喉的小女孩,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4.血清学的建立1896年奥地利学者格鲁伯 (Max Gruber)和英国学者道汉姆 (Herbert Edward Durham)建立了凝集反应;1897年奥地利学者克罗斯(Rudolf Kraus)建立了沉淀反应;1898年比利时学者博德特(Jules Bordet)建立了补体结合试 验;这些试验随之在临床传染病诊断及检验中得到应用。
二) 抗原、抗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1.抗原、抗体的发现19世纪80年代发现许多细菌及蛋白质注射动物后,在动物的血 清和体液中出现有针对这些物质的反应物,从而将这些反应物称为 “抗体”,将注射物称为“抗原”,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反应具有特异 性2.抗原结构及其特异性的研究奥地利科学家兰兹泰纳(Karl Landsteiner)从1914年开始用 半抗原(芳香族有机分子)-载体研究了抗原的特异性他于1900年发现了人类ABO血型3.抗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 从1907年之后,许多研究人员已开始发现抗体的活性与血清球 蛋白有关1939年Tiselius和Kabat将经抗原沉淀去除抗体前后的动物免 疫血清,及沉淀分离出来的抗体经电泳鉴定,确定抗体属于Y-球蛋 白此后,有人进一步证明抗体主要存在于Y-球蛋白1959年英国的Porter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法获得了具有抗体活性 的片段和可结晶的片段;1961年美国的Edelman用化学还原法证明抗体是由四条肽链经 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其中两条链长两条链短1962年Porter提出了抗体分子(IgG)结构模式图1964年WT0专门委员会将抗体命名为Ig(immunoglobulin)。
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对Ig分子进行了氨基 酸序列分析,揭示出Ig分子肽链存在有可变区、超变区和稳定区, 提出了同源功能区的概念这些研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抗体的结构与 功能之间的关系此外,Marrack (1934, 1938)在假设抗原是多价和抗体至少两 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格子”(lattice)学说,合理地解释了体外 抗原抗体反应作用机制及反应现象三) 对免疫应答复杂性的认识1.超敏反应Jenner(1798)发现第二次接种牛痘苗的人,在接种的皮肤部位 可出现超敏反应现象1890年Koch在结核杆菌感染的豚鼠的研究中发现了迟发型超敏 反应现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Koch现象1902年由Richet和Portier用海葵浸液给狗静脉注射,对速发 型超敏反应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当相隔数周第二次注射相同剂量的 海葵浸液后,狗出现了急性休克死亡现象,称之为无保护作用 (anaphylaxis)Ott0(1907)证实将速发型超敏反应动物的血清给正常动物注射, 能转移超敏反应性1921年Prausnitz和Kustner将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体称 为反应素(reagin)。
Zinsser(1925)首先提出了速发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两型概 念Chase和Landsteiner (1942)对Koch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用 致敏豚鼠血清给正常动物注射之后做结核菌素试验,没有出现反应, 当转输淋巴细胞后,结核菌素反应出现阳性由此证实了两型的区别, 逐步形成了现代细胞免疫的概念1958 年 Medawar 证实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类 似1963 年 Gell 和 Coombs 根据反应机制及临床表现提出了超敏反 应的四型分型方法1966年石板(Ishizaka)首先从豚草超敏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了 IgE,从而揭示了反应素的本质2.自身免疫病Dona th和Lands teiner (1904)首先从阵发性寒冷血红蛋白尿患 者中发现了抗自身红细胞抗体Domeshek (1938)再次发现自身溶血性贫血时提出自身免疫现象 可能极为普遍自Coons (1942 )建立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后,自身抗体可引起人 类疾病被逐渐认识3.免疫耐受1945年Owen发现天然免疫耐受现象: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的体内 存在有两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互不排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 向人们提出了在胚胎期接受异体抗原为什么不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 免疫耐受这样一个在免疫学上十分重大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澳大利亚学者Burnet和Finner( 1949 )从生物 学角度推测,自身识别并不是遗传决定的,而是在动物体胚胎阶段由 免疫系统学会的在免疫系统成熟之前接受外来抗原刺激将会导致成 年机体出现免疫耐受根据这一假说,英国学者Medawar及其同事(1953)将同种异型 脾细胞注入小鼠胚胎,待其出生长大之后接受供体品系小鼠的移植皮 肤,不发生排斥,从而证实了的Burnet推测自此,免疫学的研究方向开始发生根本转变,人们开始注意研究 免疫生物学问题了,标志着免疫学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阶段四)免疫学理论的成熟1.体液和细胞免疫学派的统一俄国的动物学家Metchnikoff( 1884)在发现和研究白细胞吞噬 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吞噬细胞为中心的细胞免疫学说19世纪80年代抗体、补体和抗毒素的发现,以德国学者Ehrlich 为代表提出了体液免疫学说1903年Wright和Douglas发现补体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Neufeld和Rimpau(1904,1905)证明抗体也能增强白细胞的吞 噬作用Lurie(1942)证明来自免疫动物的巨噬细胞,在无抗体存在的 情况下,吞噬和杀灭结核杆菌的能力高于正常巨噬细胞。
2.抗体产生理论的成熟Ehrlich首先(1898, 1900)提出了抗体产生的侧链(side-chain) 学说他也是受体学说的首创者1930年生物化学家Haurowitz等提出了模板学说或指令学说, 认为细胞以抗原为模板产生相应抗体1955年丹麦科学家Jerne提出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sction) 学说认为动物体有预先存在着少量具有各种特异性的抗体,抗原进 入机体选择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再转移到抗体形成细胞上 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Burnet于1957年系统提出了克隆选择(clonal selection)学 说其主要要点是:① 体内存在有识别各种抗原的小淋巴细胞,每个细胞表面的抗原 受体只具单一特异性抗原受体(抗体)的多样性由某些随机遗传过 程产生的② 抗原进入机体选择结合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使之活化、克隆 扩增和分化或成熟,产生抗体③ 应答期间发生抗体基因体突变,高亲和力体突变细胞经抗原选 择使抗体亲合力逐渐成熟④ 抗体形成的记忆应答是由于再次进入机体的相同抗原,与更多 数量带有相应抗原受体的细胞相互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