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复习资料.docx
18页《戏曲》复习资料 上篇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萌芽、形成与元杂剧的繁荣 1、 戏剧:戏剧是将曲词、说唱、舞蹈、音乐、表演、甚至杂技、武术、美 术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具有高度综合性艺术特征的一种文体 2、戏曲分为萌芽、滋长、发展 、成熟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3、关于戏曲的起源,学术界有巫优说、原始歌舞说、傀儡说及外来说等 4 、作为古代戏剧诸要素之一的歌舞,兴盛于原始社会 5、《踏摇娘》是带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 6、以科白滑稽为主的参军戏源于后汉 7、宋代戏曲的典型范式是宋杂剧,包括宋杂剧、南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 8、宋金杂剧包含歌舞戏、滑稽戏、说唱、杂艺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艺术样式 9、宋金杂剧的形制特征:表演故事有的是有头有尾的故事,有的是故事的片段;、滑稽调笑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有杂剧演出便有科诨;、歌唱、说白、舞蹈、武技等多种表演方式都得到应用;、音乐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多与百戏同时演出 10、正杂剧呈现的表演特点:用北曲演出,但套曲使用多寡尚无定制,演员分工更细、形成以人物类型划分的脚色;故事性明显增强,注重化装和人物造型,加入乐器伴奏,有了专供演出的戏台 11、宋金杂剧是元杂剧的早期形态。
12、诸宫调流行于北宋中期,首创为孔三传,诸宫调作为叙事体的通俗讲唱文学 13、诸宫调与北杂剧的不同:诸宫调用第三人称,而北杂剧用第一人称,以便抒发戏剧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1 14、诸宫调不仅广罗各种传统音乐的曲调,也把传统音乐中原有的各种曲牌联套的形式加以发扬广大,使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种既有曲调变化,又有宫调变化的联套体制 15、元杂剧兴盛的标志:、作家队伍的壮大和优秀杂剧作品的陆续上演,也是元杂剧繁荣的显著标志和重要实际的体现 、专业性剧团与职业性演员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 16、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高度的商业化,成为元杂剧繁盛的物质文化土壤剧作家队伍的形成及杂剧创作活动的高度自觉,是元杂剧迅速进入繁盛阶段的根本保证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的联合,是繁盛的重要条件 17、元杂剧的体制特征:剧本结构、音乐体式、角色与演出体制 18、剧本结构: 元杂剧包括唱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其中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和主干 剧本的基本组织行使可以概括为四折一楔子一本四折是指一个剧本可以采用不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期间的科白,构成戏剧故事发展中首尾相连的四个环节。
元杂剧剧本的文学要素,主要体现在唱词和宾白两方面除唱词和宾白之外,元杂剧又有科或科范 19、音乐体式:主要是指元杂剧的宫调及运用问题元杂剧采用的宫调只有9个:仙宫调、中吕宫、男吕宫、黄中宫、正宫、双调、越调、大石调,统称:“北九宫” 2 20、脚色与演出体制:旦、末、净、杂 第二章 元杂剧的分期与发展 1、杂剧的派别:本色派、文采派 2、本色派:曲词朴素、多用口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豪放激越派:关汉卿、高文秀、纪君祥等 敦朴派:郑廷玉、武汉臣、秦剪夫等 温润明丽派:杨显之、尚仲贤等 3、文采派:曲词藻丽且多用雅言,可以分为两种 绮丽纤侬派: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 、清奇清俊派:马致远、李寿卿、宫天挺等 4、元杂剧兴盛时期的创作 忧患与怀旧心态:元代前期的历史剧 “四大历史剧”《单刀会》、《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 元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历史兴亡的伤悼与反思,对民族正气与英雄主义的礼赞与呼唤,对强权肆虐 、愤世之情与救世之念:元代前期的社会剧 《窦娥冤》是元代前期社会悲剧的光辉代表作,王国维说它是“即列之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潇湘夜雨》是杨显之的著名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秋胡戏妻》是石君宝的杂剧代表作,是社会道德剧的代表作 、怫郁、冀盼心态的滋长:元前期的公安剧和绿林剧 元代前期著名的公安戏有《鲁斋郎》、《陈州粜米》、《蝴蝶梦》、《后庭花》、《灰阑记》、《磨合罗》、《生金阁》、《救孝子》等 3 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现存包公戏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水浒双壁”是指《李逵负荆》、《双献头》 、在生存困境总的躁动自恋心态:元代前期的婚恋杂剧 元代初期婚恋杂剧的题材类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士妓之恋,才子佳人之恋,人神之恋 关汉卿的《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是元代士妓之恋杂剧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此外,石君宝的《曲江池》、《紫云亭》,张寿卿的《红梨花》,戴善夫的《风光好》,马致远的《青衫泪》等都是元代前期士妓之恋杂剧中的优秀之作 才子佳人之恋戏剧代表作:关汉卿的《拜月亭》、《望江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石子章的《竹坞听琴》等等 人神之恋戏剧代表作: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两部作品被称为“神话双壁” 5、元杂剧过渡时期的创作 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题材方面,呈现出文人剧、爱情戏、神仙道化戏并峙,艺术风格方面,文采派占有重要位置。
、士精神的高扬:元中期的文人剧 堪称文人剧名作的有《荐福碑》、《王粲登楼》、《范张鸡黍》、《扬州梦》、《金钱记》、《渔樵记》、《冻苏秦》、《贬夜郎》、《贬黄州》等近10种 主题的升华和变换:元代中期的爱情剧 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倩女离魂》、《拜月亭》、《墙头马上》 仕进理想幻灭的困扰:元代中期的道化隐逸剧 代表作:《岳阳楼》、《黄粱梦》、《铁李拐》 神仙道化剧是因儒业废弃而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失意文人用宗教神秘主义的 4 世界观观察社会、反思历史与现实,谋求摆脱人生困境,寻找价值实现的替代方式的精神产物 6、元杂剧的摔蜕时期的创作 伦理文化体系的重构:元代后期的家庭道德剧 最具代表性的有秦剪夫的《东堂老》、《剪发待宾》、《赵李让肥》,萧得祥的《杀狗劝夫》《赵李让肥》是《剪发待宾》姊妹篇,主旨是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理想的人格范型,试图以此感悟世人 、天命观对自主个性的销蚀:元代后期历史剧 元代后期朱凯等人对编撰以济世劝俗为旨归的历史剧有独钟,陆续推出了《孟良盗骨》、《醉走黄鹤楼》,《风云会》等系列历史剧 传世者有《博望烧屯》、《千里独行》、《马岭道》、《连环计》、《飞刀对箭》、《小尉迟》、《隔江智斗》、《报妆盒》、《谢金吾》、《衣袄车》等十余种。
罗贯中也是杂剧高手,他编撰杂剧3种,今存《赵太祖虎风风云会》简称《风云会》一种 、宗教观念的变异:元代后期的神仙道化剧 元代后期的神仙道化剧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一对现实矛盾和政治弊端,多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甚至消极避世,超然物外其二,在佛祖和真人临凡度人的过程中,机械的神道说教和使用神秘法术的机会明显增加其三,剧作对佛道观念的表达更为集中和明确 元代后期神仙道化剧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竹叶舟》、《玩江亭》、《桃花女》、《猿听经》等10余种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倾向大致可以归纳喂三个方面:追求功名利禄与得道成仙的两难去就,佛道法力与宿命轮回的玄虚扭结,仙道、鬼魂、梦幻的交错杂糅 5 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南戏题目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包括开场和正戏两部分题目是戏文前面用韵文写成,用以介绍剧情的四句诗正戏是演员正式进入角色开始的 曲调格律: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常念表演:各个角色都可以演唱,还可以伴唱、合唱 南戏的“念白”包括散白和韵白两种散白是指人物的对话或者独白,韵白包括上、下场和副末开场的诗、词等 南戏的表演动作提示称介,就剧本动作而言,介分特指和隐含两种。
特指介”是指作者在剧本中对演员表演动作的特别明确的提示隐含介”是指演员的表演动作渗透在念唱和行动之中,剧本没有名曲的提示 脚色称谓:生、旦、净、杂、丑、末、贴 伴奏乐器:以鼓、笛、拍板为主,北剧一弦索为主 4、南戏作品概述:现存剧本15种,戏曲919种,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 现知最早著录南戏剧目的是《永乐大典目录》,最早研究南戏的著作是生活在明正德至万历年间徐渭的《南词叙录》 《张协状元》是现存唯一的宋代南戏剧本 5、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A、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B、反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抗议书:《宦们子弟错立身》 C、尚未成熟的公安戏:《小孙屠》 5、元末“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 11 亭记》、《杀狗记》 A“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爱情颂歌:《荆钗记》 《荆钗记》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置爱情主人公于命运变化的十字路口进行刻画 B、塑造坚贞顽强的劳动妇女典型:《白兔记》 C、乱世佳人的悲欢离合:《拜月亭记》 四、聪明贤惠之妻的形象展示:《杀狗记》 第二章 高明与《琵琶记》 1、高明的生平及创作: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人称永嘉先生。
他的诗文有《柔克斋集》,他的卓越成就在于创作了《琵琶记》此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琵琶记》分析 主题思想:取材于宋代南戏《赵员女蔡二郎》,但从主题到人物都有重大的改造,将蔡伯喈抛弃妇女的负心故事,改变为蔡伯喈全忠全孝、大团圆结构的故事,宣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存在一定的茅盾,蔡伯喈饿死父母,停妻再取,身在宫廷,心在江湖,非忠非孝此剧客观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迫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人物扮演:生:蔡伯喈 旦:赵五娘 剧情梗概:此剧共42出,写陈留人蔡伯喈与赵五娘婚后不久离家赴试高中状元,迫于皇命做了牛丞相女婿 人物形象分析: 赵五娘:孝顺、忠贞、善良、坚忍,在艰苦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古代劳动妇女具有人格光辉的典型形象 12 蔡伯喈:又忠又孝的形象却突出软弱、动摇的性格三辞、三从是元朝受压迫、软弱知识分子的典型 艺术特色: A、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艰难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如第二十出“五娘吃糠”,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等。
B、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一是蔡伯喈求取功名,享尽荣华富贵的经历,另一条是赵五娘历尽磨难的痛苦遭遇,一贵一贱,一乐一苦,表现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巨大差异 C.语言: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如赵五娘的曲词多为质朴自然,蔡伯喈的曲词多文雅绮丽,名曲为第二十五出【孝顺歌】三支曲 第三章 明代传奇剧 1、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后人借用它作戏曲的名称,它是在宋代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 2、明代传奇剧的主要特点:A、作者多为伶工布衣B、不断总结探索规范化的剧本体制C、部分文人作品封建教诲色彩明显D、四大声腔广为流传 3、明代传奇剧成熟的标志:A大批文人涉足文坛;B、剧学体制基本定型;C、音乐体制规范化;D文辞典雅绮丽;E明中期三大传奇问世 4、明代传奇剧繁荣的标志: A、大家辈出,名作如林; B、不同戏曲流派的形成和自争论,这主要是指以沈璟为代表的“吴”和 13 一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以及他们在戏曲创作理论方面的论争 C、曲论著作蔚然可观这期间著名的曲论著作有徐渭的《南词叙录》、王世贞的《曲藻》、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沈从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