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讲义.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02124795
  • 上传时间:2023-07-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绪 论第一节 关于规划的概念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规划:规划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选择、制定最好行动方针的自觉过程从技术层面上解释水土保持规划,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而应用各学科的有关理论、技术,将人们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目标和意向自觉的、科学的分配到特定范围内的空间和实践的过程生态规划: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议对策,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第二节 水土保持规划的方针和原则方针:贯彻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原则:除上面的“24字方针”中大部分可以作为规划原则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三节 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期和任务规划期:省级以上为10—30年,最长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规划编制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任务: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的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第四节 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与方法类型 :总体规划;实施规划;常规规划;优化规划方法:常规方法也称综合平衡法;优化规划方法 第五节 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的编制程序规划工作进行的程序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基本情况的调查;内业整理和土地资源评价;制定规划的目标与总体布局;水土保持分区;预防监督规划;治理措施规划;投资估算;经济评价;进度安排与组织管理;图纸整理及报告书的正式编写第二讲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与方法自然条件调查:着重调查地貌,土地与地面组成物质、植被覆盖度、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学等与水土保持有关的项目和内容。

      地貌调查:调查的目的:对现有资料进行验证和补充,分宏观调查和微观调查一般在微观调查中主要作用:1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沟道情况调查:干沟长度,主要支沟长度,全流域平均沟壑密度 D=I/f,坡面情况调查 着重调查坡面长度,和地面坡度组成坡面长度→量水平长度 坡度〉25度 〉35度作为规划的依据土壤(地面组成物质)以下同样都分为宏观调查和微观调查 :大面积调查是划分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标明具体的边界 ;小面积(微观)调查就是土壤学实习所要求的内容具体调查坡、沟不同位置的土地和地质情况作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一般调查的内容: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氮,磷,钾,有机质含量,作为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 3. 植被调查微观调查包括林草植被的分布,面积,种类,群落生态情况和历史演变等,林地的郁闭度,草地的盖度和C=f / F 其中 C——林(或草)植被覆盖度(%)F——类型区总面积 f——林地(或草地)4. 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的调查降雨 :(1).年降雨量(2).年降雨量的季节分布 (3).暴雨出现季节、频次、雨量、强度(最大、一 般)占年降雨量比值温度: 年均温度,季节分布,最高、最低气温,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无霜期,早霜、晚霜期蒸发 :1.了解水面与陆面年蒸发量;2.调查干燥度(d)d值大于2.0的为干旱地区,小于1.5的为湿润地区,在1.5—2.0之间的为半干旱地区,灾害性天气 重点调查霜冻,冰雹,干热风,风暴,风沙等分布的地区,范围与面积,出现的季节与规律,灾害程度等具体情况 注意:引用有关气象站、水文站或水保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时,该站与规划小流域必须属于同一类型区,并且观测站位置与规划小流域之间没有高山阻隔等二、自然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等。

      土地类型调查 一般按土地所在位置及其地貌特征分类宏观调查中,一般分山地,坡地,沟地,平地等几大类微观调查中又分山顶地,山腰地,山脚地,在坡地中又分缓坡(小于5度),中坡(5—15度)陡坡(15—25度)急陡坡〉25度在沟地中又分沟坡地,沟台地,沟底地等 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调查范围内各类土地的地貌与地面完整程度,土层厚度,土壤侵蚀,土壤质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石砾含量,盐碱化程度,以及有无灌溉条件等指标将各类土地分为六个等级,评价其对农,林,牧各业的适应性,再次为牧草地和水土保持林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结合土地资源评价,提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和低产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方法收集土地管理部门和农,林,牧等部门的普查和已有成果,按上述三方面作基本了解,结合局部现场调查,并在不同类型区内选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具体调查,加以验证在小面积规划中,与当地农民,和乡、村干部结合, 用土地详查的方法,对上述三方面的内容,一坡一地进行调查,着重了解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为题,为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打好基础水资源调查以调查地面水为主,同时调查地下水。

      干旱地区,水患较多的地区需要把它作为重点调查常水流量 用活动三角堰量水槽或水量很小时,用水桶,量杯,秒表进行量算调查洪水流量 选有代表性的断面,请了解历史情况的的人指出洪水痕迹进行量算等对于不同频率的暴雨洪水,结合暴雨调查,查阅当地的水文手册,弄清各次洪水的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也可作为工程设计的洪水资料生物资源调查 植物 动物发热资源调查 走访气象站,水文站年均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年均日照实数 n年均辐射总量矿藏资源调查三、社会经济调查1. 人口劳力调查 内容 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中从事农业(大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劳力,一个劳力一年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天),可能用于水土保持的时间(天),各类劳力的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变化调查方法 主要从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和计划部门收集相关资料,在小面积规划时,主要从乡、村行政部门收集有关资料2. 农村各业生产调查内容:农村产业结构 了解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土地利用面积,使用劳力数量(工日)和年均产值(元)和年均收入(元)等各占农村总生产的比重农业生产情况 调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各占农田面积,种植种类,耕作水平,不同年景(丰年,平年,欠年)的单产和总产;耕地中基本农田所占比重,一般单产,修建进度,主要经验,林业生产情况 各种林占林地面积,主要树种,生态情况,成活率与保存率,经济收入情况,主要经验等。

      牧业生产情况 着重调查各类牲畜数量,品种,饲料(饲草)来源,天然牧场与人工草地情况,载蓄量情况(是否超载),经营管理情况,存栏率与出栏率,经济收入情况,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副业生产情况: 如种植,养殖,编织,加工,运输,建筑,采伐,第三产业占用劳力数量和时间,经营方式和水平,经济收入,主要经验等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经济信息等情况和问题调查方法大面积规划 从农,林,畜,水利,水产,综合经营,土地管理等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局部现场调查加以验证小面积规划在收集并重阅有关资料基础上,还要深入该小流域的上,中,下游,进行典型调查农村群众生活调查重点调查人均粮食和现金收入,同时了解“三料”人畜饮水供需情况,要选“好、中、差”三种不同经济情况的典型农户进行重点调查,实施规划后,还应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变化情况四、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调查五、水土保持现状调查1. 水土保持发展现状调查 着重调查规划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的时间(年),其中经历的只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工作的主要特点2. 水土保持成绩和经验调查成绩调查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的数量,质量各项治理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经验调查水土保持措施经验 着重了解水保各项治理措施如何结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致富的具体做法,其中包括各项治理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经营等配套的技术经验水土保持领导经验 了解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如何动员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参加水土保持,如何用政策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的具体经验存在问题的调查了解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包括治理方面,治理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客观上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经营困难,物资缺乏,人员不足,坎库淤满需要加高,改建等问题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的意见,根据规划区的客观条件,针对水土保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水保的原则意见,供规划工作中参考六、 调查成果要求七、 1. 调查报告 要求全面系统的反映上述调查成果,文字简明概要2. 调查附表 调查中主要数据, 需要纳入水保综合治理规划,作为规划中各项内容的现状,样表见附表中的现状表3. 调查附图 大面积规划调查需要提出土壤侵蚀分区图(或水保工作分区图)重点治理小流域分布图 根据不同面积确定其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0小面积规划调查应提出土壤侵蚀分布图(包括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水保措施现状图结合,包括治理骨干工程分布图)比例尺1:5000—1:10000。

      第三讲 基本情况及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一、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 说明项目区的地质,地貌,降水,土壤(地表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因素以及风,霜,气温等其他农业气象 2.自然资源 说明项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的存量,开发利用及前景等3.社会经济 说明项目区的人口,劳力,土地利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粮食与经济收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4.水土流失情况 着重说明各类水土流失形态的分布与数量,程度,危害,成因5.水土保持现状 着重说明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配置,实施数量与分布,质量及效果,发展水保的主要过程,水保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取得的主要经验与教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6.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应从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两方面全面阐述预防监督发展情况,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二、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1.规划的依据和原则:说明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说明编制本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如: 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全面规划,注重效益,综合防治 另外,可以根据规划区的特殊背景提出相应遵循的原则。

      2.规划时期 说明总规划期及近期,远期水平年3.规划目标 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控制量,林草覆盖率,经济增长幅度(人均收入,总产值)等量化指标 4.总体布局 提出不同类型区及不同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方案第四讲 水土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分层作业汇编(含两套作业).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同步练习(第2课时).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 节《气候》每课时同步练习汇编(含三套题).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素养分层评价(含两套题).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doc Unit 3 Lesson 5 (同步练习) 2025-2026学年英语冀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and Reflection 同步分层精练.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人与自然(话题阅读精练).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同步练习(第1课时).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专项素养提升卷(一)——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影响.docx Unit 3 Better you better me(单元诊断)2025-2026学年英语冀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Developing ideas(Listening and speaking)基础卷.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This is me 单词短语句型语法(教材考点精练).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This is me 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docx Unit 3 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和比较级(重点语法提升练)-2025-2026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册.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同步练习(第3课时).docx 苏科版2024新教材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重难点训练:专项03 比热容和热值的相关计算(含答案).docx 苏科版2024新教材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重难点训练:四、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含答案).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每课时素养分层评价汇编(含两套题).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分层作业:第3节 电阻(含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