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高中数学衔接基础知识点专题.doc
12页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专题临洮二中数学组 董学峰* 专题一 数与式的运算【要点回忆】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即.[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表示的距离.[4]两个绝对值不等式:;.2.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以下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和公式:;[3]完全平方差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以下一些乘法公式:[公式1][公式2](立方和公式)[公式3] (立方差公式)说明:上述公式均称为"乘法公式〞.3.根式[1]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1) ;(2) ;(3) ; (4) .[2]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叫做的平方根,记作,其中叫做的算术平方根.[3]立方根的概念:叫做的立方根,记为4.分式[1]分式的意义 形如的式子,假设B中含有字母,且,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具有以下性质: 〔1〕; 〔2〕.[2]繁分式 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就叫做繁分式,如,说明: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 利用除法法则;(2) 利用分式的根本性质.[3]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例题选讲】例1 解以下不等式:〔1〕 〔2〕>4.例2 计算: 〔1〕 〔2〕〔3〕 〔4〕例3 ,求的值.例4 ,求的值.例5 计算(没有特殊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1〕 〔2〕 〔3〕 〔4〕 例6 设,求的值.例7 化简:〔1〕 〔2〕〔1〕解法一:原式= 解法二:原式=〔2〕解:原式=说明:(1) 分式的乘除运算一般化为乘法进展,当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进展约分化简;(2) 分式的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式或整式.【稳固练习】1. 解不等式 2. 设,求代数式的值.3. 当,求的值.4. 设,求的值.5. 计算6.化简或计算: (1) (2) (3) (4) * 专题二 因式分解【要点回忆】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根本技能.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等.1.公式法常用的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和公式:;[3]完全平方差公式:.[4][5](立方和公式)[6] (立方差公式)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运用上述公式可以进展因式分解.2.分组分解法 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常见题型:〔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3.十字相乘法〔1〕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①二次项系数是1;②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③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2〕一般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由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分解成,常数项分解成,把写成,这里按斜线穿插相乘,再相加,就得到,如果它正好等于的一次项系数,则就可以分解成,其中位于上一行,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穿插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屡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4.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其他常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 〔2〕拆、添项法【例题选讲】例1 〔公式法〕分解因式:(1) ;(2) 例2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1〕 〔2〕例3 〔十字相乘法〕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 (3) (4) 解:〔1〕〔2〕 〔3〕分析:把看成的二次三项式,这时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是,把分解成与的积,而,正好是一次项系数.解:(4) 由换元思想,只要把整体看作一个字母,可不必写出,只当作分解二次三项式.解:例4 〔十字相乘法〕把以下各式因式分解:(1) ;(2) 解:(1) (2) 说明: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很重要.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较困难,具体分解时,为提高速度,可先对有关常数分解,穿插相乘后,假设原常数为负数,用减法〞凑〞,看是否符合一次项系数,否则用加法〞凑〞,先〞凑〞绝对值,然后调整,添加正、负号.例5 〔拆项法〕分解因式【稳固练习】1.把以下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 (5) 2.,求代数式的值.3.现给出三个多项式,,,,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进展加法运算,并把结果因式分解.4.,求证:.* 专题三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要点回忆】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由于可以用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2+b*+c=0〔a≠0〕,有[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则: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上述定理成立的前提是.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2+p*+q=0,假设*1,*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1+*2=-p,*1·*2=q,即 p=-(*1+*2),q=*1·*2,所以,方程*2+p*+q=0可化为 *2-(*1+*2)*+*1·*2=0,由于*1,*2是一元二次方程*2+p*+q=0的两根,所以,*1,*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2-(*1+*2)*+*1·*2=0.因此有以两个数*1,*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2-(*1+*2)*+*1·*2=0.【例题选讲】例1 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的范围: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有实数根; 〔4〕方程无实数根.例2 实数、满足,试求、的值.例3 假设是方程的两个根,试求以下各式的值: (1) ; (2) ; (3) ; (4) .例4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1) 是否存在实数,使成立?假设存在,求出的值;假设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求使的值为整数的实数的整数值.解:(1) 假设存在实数,使成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 ,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 ∴ ,但.∴不存在实数,使成立.(2) ∵ ∴ 要使其值是整数,只需能被4整除,故,注意到,要使的值为整数的实数的整数值为.【稳固练习】1.假设是方程的两个根,则的值为( ) A. B. C. D.2.假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则判别式和完全平方式的关系是( ) A. B. C. D.大小关系不能确定3.设是方程的两实根,是关于的方程的两实根,则= ___ __ ,= _ ____ .4.实数满足,则= ___ __ ,= _____ ,= _____ .5.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11,求证:关于的方程有实数根.6.假设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都大于1. (1)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 假设,求的值.*专题四 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要点回忆】1.平面直角坐标系[1]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叫做轴或横轴,叫做轴或纵轴,轴与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2]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对称点:对称点或对称直线方程对称点的坐标轴轴原点点直线直线直线直线2.函数图象 [1]一次函数:称是的一次函数,记为:(k、b是常数,k≠0)特别的,当=0时,称是的正比例函数[2]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y=k*(k是常数,k≠0)的图象是的一条直线,当时,图象过原点及第一、第三象限,y随*的增大而;当时,图象过原点及第二、第四象限,y随*的增大而.[3]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k、b是常数,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直线y=k*平行的一条直线.设(k≠0),则当时,y随*的增大而;当时,y随*的增大而.[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k≠0)是双曲线,当时,图象在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中,y随*的增大而;当时,图象在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中,y随*的增大而.双曲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线与;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原点.【例题选讲】例1、,根据以下条件,求出、点坐标.(1) 、关于*轴对称;(2) 、关于y轴对称;(3) 、关于原点对称.例2一次函数y=k*+2的图象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y轴分别交于、两点,O为原点,假设ΔAOB的面积为2,求此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例3如图,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答复:当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解:〔1〕在的图象上,, 又在的图象上,,即 ,解得:,,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2〕从图象上可知,当或时,反比例函数图象在一次函数图象的上方,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稳固练习】1.函数与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以是〔 〕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在坐标原点,D在第一象限角平分线上,又知,,求点的坐标. 3.如图,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且点的横坐标为.〔1〕求的值;〔2〕过原点的另一条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点在第一象限〕,假设由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求点的坐标.*专题五 二次函数【要点回忆】1. 二次函数y=a*2+b*+c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a*2与y=*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问题[2] 函数y=a(*+h)2+k与y=a*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a*2+b*+c(a≠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a*2+b*+c=a(*2+)+c=a(*2++)+c-, 所以,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