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作品“愁”的不同内涵]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内涵.docx
3页[李清照作品“愁”的不同内涵]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内涵 摘 要:对于李清照而言,靖康之难是其生活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作品内涵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在国破家亡的历史大背景下,个体生活经历受到重大影响,对故国的思念、凄苦的人生经历及个体意识的苏醒促成了李清照作品中“愁”的不同内涵 关键词:靖康之难;内涵;转变 靖康之难对于李清照而言,就人生经历和作品内涵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也形成了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愁”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 一、靖康之难前作品及其“愁”的内涵 十八岁之前,李清照的生活简单而平静,在闺阁绣楼中过着养尊处优的少女生活但悠闲的日子总会泛起些许少女愁绪的涟漪深闺独处,不免心生空虚孤寂之感寂寞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朦胧的“思春”情怀在《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中,将深闺沉闷和心灵苦闷的闺愁表达得淋漓尽致醒时空对烛花红”,一个“空”字牵出了词中人的幽怨和寂寥,散发着女主人心无所依的惆怅,以及渴望爱情的意欲 十八岁,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开始了幸福的婚姻甜蜜替代了闺愁但当夫君起至莱州,短暂的离别,又荡起少妇心中无尽的相思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人比黄花瘦”的憔悴,“新来瘦”的无奈,词中人处处向读者倾诉着一寸柔肠成千缕的愁情。
希望与丈夫永远厮守,但诸多的意外让他们不得不饱尝分离的酸苦悠悠的思情,折磨着思妇脆弱的身体和敏感的心灵但无论是闺愁,还是离愁,都显得那么的淡,那么的浅 二、靖康之难后作品及其“愁”的内涵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的生活不再幸福安定,由于主和派的卑躬屈膝,词人被迫南渡,开始了漂泊的日子南渡后不久,丈夫去世了,她开始了凄凉感伤的寡居生活国破家亡的不幸,深深地刺痛了她那颗柔弱的心灵,也唤醒了她关注大局的忧患意识但她只是封建社会一个普通的弱女子,只能借助文字,直击现实,将所有的哀愁凄苦、爱恨离愁,都渗透到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面对一场劫难,词人的情感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的点点滴滴,而是充满了暮年飘零的沦落之悲和故土沦丧的身世之感,进而升华到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命运的关注,她的灵魂开始敏锐地思考,深沉地思索,暗暗流着哀国之泪痛彻心扉的分离,凝结成永远的思乡愁,亡国恨《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词人唯有借泪来倾诉南渡的亡国辛酸,无依的孀居之痛《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道出了词人无法排遣的乡愁《永遇乐》今昔对比,热闹的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