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3篇).doc
17页《报任安书》教案(通用3篇) 《报任安书》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__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 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
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 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八、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报任安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__的抒情基调,进入__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四、布置作业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说《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⑤研习第6段:书信的结尾,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体会性阅读 1、体会__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对待羞辱和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自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