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万斯同先生墓.doc
6页拜谒万斯同先生墓拜谒万斯同先生墓 九月的一天,来到了慕名已久的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清代史学大家万斯同先生的墓园墓园坐落在湖岙鸦冠山的半山腰上抬头望去,盛开的桂花满山遍地,虽不是春天的景象,却也是郁郁葱葱,清香四溢也因现在不是祭扫坟墓的日子,偌大的墓园显得格外寂静 穿过墓坊,沿着新修的长长墓道拾级而上,墓道两边画廊有介绍万斯同先生生平事迹及墓园几度废兴的原委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鄞州人,为万泰第八子先祖万斌跟随朱元璋起兵,因功授武略将军世袭封爵,代有功勋季野先生孩童时代正逢明、清易代之变,这对明朝开国以来十余代世袭官宦的甬上万氏家族来说,无疑是“天崩地圻”一般的遭遇万泰时任南明鲁王政权户部主事,为了抗击清军事宜,只身一人奔走于宁、绍之间由于战乱,季野先生的母亲和祖母都病死在逃难途中国破家亡、流离颠沛、亲人接连痛失,种种变故在幼小的季野先生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 季野先生天资聪颖,记性极强,读书过目不忘,与他的七位兄长均受业于其父好友黄宗羲成年之后,从专注诗词、古文转向经世实学会稽私塾授课期间,又遍览明朝各种邸报、野史、家乘,洞悉“两汉以来数千年制度沿革及人物出处”,尤其“于有明十五朝之实录,几能成诵”。
于此以后,季野先生决意放弃功名追求,愿以“布衣穷老”,抱着“救民之患”的崇高理想,立志以史学为己任 季野先生的墓朝南坐北,明堂前“全国重点文保石碑”赫然醒目坟墓上摆放的一簇簇花束和花圈,业经风雨侵蚀供案、石凳上面也飘满了落叶墓碣是清大学士王顼龄所题:“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字迹古朴、苍劲墓联是翰林裘琏所题:“班马三掾笔,乾坤一布衣” 茫茫乾坤,舍我其谁!是的,季野先生始终以一介布衣身份参与清廷预修《明史》,这是何等的执著,又是何等的自信! 那是满清入关以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皇朝对汉人采取怀柔政策,开博学鸿儒特科,网罗人才浙江地方官推荐季野先生应试,作为明代遗民为表气节,坚辞不就之后,朝廷又重开明史局修编《明史》,俸以七品官秩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时任史馆总裁,他深知季野学问渊博,又精于史学,以朋友身份多次邀请季野北上由此,季野先生面临两重抉择:如果接受清廷邀请,出仕史局,就会违背自己初衷,也愧对先朝百年恩遇及万氏家族列祖列宗;若谢绝邀请,就会失去参与官修《明史》的机会,又恐他们修史敷衍了事,“好恶因心,而毁誉随之”,“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季野先生最终仍以修纂《明史》、非仕清廷,“国可灭,史不可灭”,“但愿纂成一代之史,可藉手以报先朝”的心态,受邀北上。
临别之际,黄门弟子鄞江岸边置酒送行,依依不舍恩师黄宗羲也把自己所藏的有关明史文献送与季野,以助修史,之后又作诗多首相赠,其中一联所道:“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更充满了对弟子谆谆告诫、鼓励、赞誉 到京以后,季野先生不居官职,不入史局,不受俸禄,居住史馆总裁私邸,以“布衣万斯同”自称于是“建纲领,制条例,斟酌去取,讥正得失”,对各纂修官报送的史稿进行审核、补充,实际上是“隐操总裁之柄”;修史余暇,又开坛讲学,辨析历代制度、讲解礼乐、典章等等,一时学人、士子争相从问季野先生以其渊博的经、史之学功底,赢得了朝廷里有德识、威望之人对他敬重,一些王公贵族也愿意与他结识,从而使浙东史学黄门一派在京师名声大振 与季野先生北上受邀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万言北上之际,季野先生与妻子傅氏所生的儿子世标出生不久,傅氏只得携儿回奉化湖岙娘家居住在京廿余年,季野先生只返回过故乡三次,其间史馆总裁也换了几届万言性格刚直,因修史见识不合,得罪史馆监修,被迫离开史局季野先生在修纂《明史》过程中,“隐忍史局”,竭尽心力,并与在京友人谈起:修史之难,“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 季野先生以明朝浙东世家弟子入京修史,原本打算秉笔直书,编纂一代信史。
但是,由于各自的立场、目的不同,尤其在重大史事裁决上,如“南明四朝归属”等,清廷不可能允许按照他的历史观来编纂,更是从编修王鸿绪主事史馆之后,两人产生了根本分歧为此,季野先生内心处于两难境地之中:一方面不愿意向清廷妥协、也曾抗争,对他们的做法深为不满,想离开史馆,另起私修一部明史,但又不愿意放弃他在此沤心沥血付出半生心血的《明史稿》修纂;另一方面,若按清廷的意图违心编纂,又深感无颜面对“有明一代”的既成史实与背离史家的基本道义和良心这种种不满、不安、无助的情绪在心灵中痛苦交织,以及廿余年间抛妻别子,背井离乡的生活现状等等原因,再是双目失明之后,使他晚年在京期间心情极为不愉快然而,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仍得继续前行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初八,就所纂的《明史稿》460卷初稿已近杀青之时,季野先生因“劳心过甚、精神耗竭”,客死在史馆总裁王鸿绪京都的邸所是时,竟无一亲人在侧! 儿子世标闻知噩耗,千里奔丧可是,还未等到他们到达京城,王鸿绪已派人把季野先生的灵柩运回了宁波故里,后来再择地安葬在湖岙几百年来,墓葬经岁月湮没废圮以及人为的破坏,也命途多舛所幸的是,流散二个多世纪、又屡遭盗名的季野先生《明史稿》其中12册底本,民国时期意外惊现,后归甬上天一阁收藏。
季野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所涉及范围也很广,尤其是《明史》修纂一事,名垂后世诚如一代大家梁启超所说:“清代史学极盛于浙,鄞县万斯同最称首出……其以独力成《明史稿》,论者谓迁(司马迁)、固(班固)之后一人而已” 三百余年来,星转斗移,江山易代,满清也早已退位;然青山依旧,忠骨犹存,《史稿》名归,季野先生精神不死!骤然,山风四起,一阵阵似咽似呜,心底里默默地燃起一炷心香,以祭季野先生在天之灵! 2020年5月《明史》修纂最大的功臣,首推万斯同,尽管他受到强大的政治干扰,但仍为我们保留许多真实的明代史料是的,明代一些皇帝在明史里一无是处,由清朝皇帝自为真命天子,非改朝换代不可大有关系万斯同只能在他的能力范围修纂,做到这一步已经尽力了明朝灭不足惜,是的!朝代更迭最悲催的是平民百姓,何况满清入关,奉行铁蹄政策万斯同作为明朝故家子,眼见自己历祖历宗忠于朝代倾倒,更是悲痛伤心,欲哭无泪明朝灭不足惜,是的!朝代更迭最悲催的是平民百姓,何况满清入关,奉行铁蹄政策万斯同作为明朝故家子,眼见自己历祖历宗忠于朝代倾倒,更是悲痛伤心,欲哭无泪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