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56387582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1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10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11、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译:能,行)12、师(古义:军师今义:师长)四、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4、信必以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小信未孚(信用)5、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6、以何以战(用,凭,靠)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7、之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公与之乘(他,指曹刿)小大之狱(的)公将鼓之(助词,无义)登轼而望之(齐军撤退的情况)故克之(他们,指齐师)忠之属也(这)故逐之(他们,指齐师)8、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形象分析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另外,曹刿还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2、鲁庄公形象分析《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缺点:(1)平庸无能,表现在“鄙”和无“远谋”2)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优点:(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2)善于纳谏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3)礼贤下士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4)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 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3、本文的两条线索《曹刿论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4、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论战的内容:(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三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表示用来养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独自专有,必分给手下大臣,曹刿当面否定,认为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贵族,没遍及平民百姓“民弗从也”因为当时的战争并未有专门的常备军,都是靠征召奴隶,国君施恩只给贵族,受奴役的奴隶当然不肯为国君卖命庄公又表示对神的虔诚,希图靠神灵保佑使战争取胜,也被曹刿否定,当庄公表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能情”时,曹刿认为可战矣,因为国君尽了自己的本分,关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为之死战,战则必胜2)选择恰当作战时机:敌竭我盈、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保护士气,凭士气战胜敌人3) 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已知彼,取得全胜齐强鲁弱,当齐师败绩时,曹刿不同意庄公冒然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辙乱、旗靡”才言“可”终获全胜6、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7、贯穿全文的一个词是什么?“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8、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有哪些?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七、中考例题解析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鄙”表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1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1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曹刿论战》练习题参考答案基础知识题参考答案1.ji4n;参与(2)b!;目光短浅(3)bi4n;“徧”同“遍”,遍及、普遍(4)f*;为人所信服(5)sh@;古代车子前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6)m!;倒下3.(1)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体(2)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关于战前准备、战中战机的把握及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争过程围绕中心——“论战”来详略安排材料(提示:检测文学常识,容易错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春秋”还是“战国”分不清楚。

      另外,史书的体例,初中阶段主要介绍了编年体、纪传体和国别体,《左传》是编年体史书4.5.(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敲,士气就低落户,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敌军士气低落而我军士气振奋,所以能够取胜课文语段阅读题参考答案1.A(这里“专”是独自专有”的意思2.A(参考“十一、古今异义”3.A(都是“竭尽,用完”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间”是“参与”的意思,第二个“间”是“暗中,悄悄地”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故”是“缘故”之意,第二个“故”是“所以”之意D项中第一个“属”是“类”之意,第二个“属”是通“嘱”,“嘱托”之意4.B(例句“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C、D三项“之”都是代词5.A(例句“其”是“他的”的意思B、C二项“其”是“那”之意,D项“其”是“表反问语气”6.A(B项中没有译出“以”;C项“夫”是发语词,不译;D项没有译出“玉帛”)7.C8.C9.D10.A阅读测试题(一)参考答案1.C2.他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3.B4.C5.D阅读测试题(二)参考答案1.C2.B3.D4.A5.是个倒装句,状语后置6.公将鼓之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10年中考16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及练习】《曹刿论战》练习题重点语句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9.既克,公问其故10.夫战,勇气也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2.彼竭我盈,故克之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又何间焉():.(3)小惠未徧.():(5)登轼而望():.(2)肉食者鄙(.(4)小信未孚.((6)望其旗靡(.):):):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3.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____史书 2)本文记叙的线索是__________,详写了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详略安排的依据是_________4.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