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如人-人如产品.docx
9页产品如人,人如产品最近在听梁宁的产品课程,受益良多,很多之前就知道的一些东西被 引发了新的思考,或者和其他知识点关联起来了,产生了一些新的想 法后面会断断续续的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在产品课程里面有一个关于人的五层次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和产品中 的用户体验五要素理论非常类似,可以对比着来看下,有助于加深认 知,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产品和人,产品部分会简单的讲述下 用户体验要素的五个层级,关于人的部分会展开讲述人的五层次理论 下面这张图是我绘制的图片,左侧是大名鼎鼎的用户体验要素(素材 来源于互联网),右侧就是人的五个层级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正文部分吧,先是产品部分用户体验五要素这个理论框架可谓是经久不衰,当初我入行的时候也会拿着这个框架 作为模版来嵌套着做一些产品分析、竞品分析现在慢慢的发觉自己 不会做产品、竞品分析,或者说不敢再做这些分析了因为慢慢的明白,我们不是产品的目标用户,也不清楚这个功能上线 时的内外部环境到底是什么,比如究竟是为了解决什么场景下的什么 问题,又或者说内部当时面临着什么样的资源、时间限制等… 我们只能尽可能尝试着去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去发掘这背后的原因 和目的,然后由目的再来反推需求,进而看是否有更优的解决方案。
不管怎么说,用户体验五要素还是非常好的理论框架,但我们也需要 知道它是有适用边界的五层级理论从表及里分别是表现层一框架层一结构层一范围层一战 略层,不同的层级对应的决策颗粒度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 的看下各层级表现层表现层就是我们感知可见的部分,比如触觉、听觉、UI的颜色、样 式、文案等,这部分东西本身也很重要,但是相对而言的话,这些其 实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框架层框架层通常包含三部分,分别是界面设计、信息设计和导航设计前 两者主要指当前页面的设计,后者主要指的是页面与页面之间的跳转 关系框架层的核心其实在于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能够 快速找到自己想找的信息和行动指示,同时还有一些我们希望用户能 够看到的信息结构层结构层通常包含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这两部分,其中交互设计就是我 们通常能够看到的显性方式,比如动效、隐喻等…信息架构处理的则 是隐性的逻辑,比如整体的结构是怎样的,信息的层级是怎样的等 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架构处理的是隐性的逻辑,交互处理的是显性的逻 辑比如商场里面的结构设计、楼层分布这些都可以归为信息架构,导航 设计、位置引导这些可以归为交互设计,引导顾客找到自己需要去的 位置。
顺便补一句,互联网产品里面其实还应该包含技术架构,技术选型还 是很重要的,虽然大多数非技术出身的产品可能都不太了解技术(比 如我…)O范围层范围层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功能型和内容型的两部分,现在我比较倾 向于从时间的维度来进行划分一类是省时间的产品,一类是杀时间 的产品前者比如工具型、社交型产品等,后者比如视频、音乐类产 当然这个分类也不一定严密,因为有些产品可能会同时具备这两者的 特性,比如资讯类产品,某些可能是消费性质的产品,某些可能又是 帮助你进行信息过滤,帮你提高效率的战略层通常情况下,战略层包含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这两部分即我们想要 解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以及我们希望通过解决这个 问题获取到什么价值产品通常只是一种手段,是用来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创造对己方有利 的新价值格局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创造一个新产品还是改进旧有 的产品,主要看的是价值…小结用户体验五要素简单的分析完了,通常情况下,我们分析别人的产品 和自己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可能反过来的,比如:用户、场景和需求是什么;产品定位是什么、目前产品处于什么阶段;主要功能和特色功能是什么;任务流程、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是怎样的;页面流程、界面设计、视觉设计是怎样的;此外可能还会有市场、行业、竞品、用户反馈等等…切记做大而全的分析,要结合目的来反推需要做什么分析,需要产出 什么结论。
判断结论是否有效的标准就看能否指导后续的行动… 人的五个层级下面再来看一下人的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由外到内,分别是感知层 一角色层一资源层一能力圈一存在感,和产品的五个层次是非常相似 的个人觉得这个理论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两点,一点是用于更深入的了 解自己,一点在于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人是 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下面我们就由表及里的来看一下我们每个人的五层级感知层和用户体验要素里面的视觉层类似,感知层就是我们能主观感知到的 一些东西,诸如外貌、言行举止等…这些东西又分为两方面,一部分是天生的产物,比如颜值、肤色等, 一部分是后天的产物,诸如言行举止、角色化等,还有一部分可能是 先天+后天综合因素塑造成的,比如性格、身材等角色层角色层是基于我们社会角色的感知,比如公司职位中的产品、运营、 测试、开发等,社会关系中的XX科长、XX局长等那么去掉这个角色化的标签,我们又真的认识那个Ta么,未必见得 吧…角色层面的东西反过来会影响到我们的感知层,比如你和年龄相仿的 两个人在聊天,一个是公司内的小A, 一个是在某社交软件上认识的 小B,你们交谈的感觉、话题会相同么?前者很有可能我们只是在顶着一个公司角色的标签在和对方聊天,后 者可能才是更真实的自我。
这也是很多公司同事之间关系相对较浅的 原因,因为根本没有深入交流过…我们大多数人对人的判断也就仅仅到此为止了,大都是基于感知层和 角色层来对一个人进行判断的,这种判断不一定准确,甚至可能会产 生较大的偏差因为,人是环境的反应器,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不同角色下的我们 会做出的行为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是很难去预测,想更准确的判断 一个人,必须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方,看到那些隐性的东西 资源层感知层和角色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资源层就是属于隐性的东西 了比如同为XX小职员,小A是XX市本地居民,家中有几套房产,小B 是XX市新进的流动人口就资源层面而言,小A和小B拥有的资源 相同嘛…资源层不单单指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脉、财富、资源等资源,还 包含着一个人的精神资源前者主要指的是外部的一些资源,后者则 是一个人内心的精神结构和动力,对于个人而言,这也是非常宝贵的 资源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要和一个人建立较深的关系,就需要在角色 层之内更深入的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精神动力等要非常深入的了 解一个人的话,则需要了解到这个人的内核,也就是能力圈和存在感 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且互相影响,所以就一起来谈了。
能力圈和存在感如果把一个人的能力边界看作一个圆的话,那这个圆的面积范围可以 看作Ta的能力圈大小随着能力圈的变大,资源层面接触到的东西 也会逐渐变大…生存是生物的本能,在生存的本能之上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诸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超越自我等…而人的本性其实是害怕变化,对不确定的东西是有着本能的恐惧,会 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的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驱使着我们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呢,是存在感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会很轻松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要努力?因为欲求不满,因为存在感还没有得到 满足正是因为没得到满足,才会去想办法来满足,正是这种动力驱使着我 们战胜恐惧,让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的去扩大自己能力圈的 范围,进而对资源层、角色层甚至感知层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旦存在感得到满足之后,能力圈的扩大就会停止,为什么?因为强 化能力圈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如果有的选择,狮子会冒着生命 危险去狩猎么?小结以上就是人的五个层次,首先是个人的内在核心,即自己对存在感的 定义,其次是能力圈,然后是资源层,最后才是角色层和感知层如果仅仅是要建立浅层的关系,那基于角色层和感知层就能够得出来 结论,如果是想建立长期关系,则需要关注深层次的资源层,如果要 建立深度关系,则需要看到一个人更深层次的内核,因为正是这部分 东西塑造了这个人。
最后产品和人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产品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产品的目标人 群和产品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基于战略定位,再来进行合理的功能、 内容的版本规划,然后是产品的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最后是页面跳 转、信息展现和界面设计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首先起于内心深处的动力源,你对存在感的定义 决定了你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然后是与之匹配的能力圈、资源层, 最后是角色层和感知层正是存在感的不满足,才促使着人不断的扩大能力圈,进行能力的迭 代,进而改变资源层,最终再反作用于角色层和感知层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款产品呢?我们在整合自己现有的资源,向世界提供我们的价值,换取世界给我 们的价值,同时不断的迭代自我,优化和完善自我做产品不也是这 个样子么…关于产品的定位,有的人的定位是找个好人嫁了吧,有的人的定位是 有房有车,有的人的定位是改变世界…无所谓好与不好,是自己想要的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