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应对措施.doc
6页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山东26440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对措施方法 对2年里住 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定, 对伴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了针对不同阶段心理反应的 应对、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行为改变、药物治疗、社会支持等措施 结果 干预4周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均明显改善,P <0.05,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提 高患者的牛活质量关键词:2型糖尿病;抑郁症;焦虑症;原因;应对措施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2型 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1.482亿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1] o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综合性的,与生活方式、行为及 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由于需要长期控制饮食、按计划锻炼、定期监测血糖,有的 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因糖尿病导致的各种牛活不便,并发症的困扰,经济负担 的加重,疾病木身的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使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患 者常感到失望、无依无靠、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 心,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长期用药 等问题更易产牛焦虑抑郁[2]国内有报道,糖尿病患者中30%〜40%会并发抑 郁症综合医院缺乏对伴有患者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干预措施,为减轻或消除2 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状态,我们对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症、焦虑症 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取得良好的饿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们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们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 患者1240例采用了 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和SAS (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的430例,约占35%,其中男性185例, 约占43.1%,年龄在35-72岁之间,女性245例,约占56.9%,年龄在32・76岁 之间,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兴趣减退或丧失,伴有唾眠障碍(失 眠、早醒),自我评价下降;伴有焦虑的310例,约占25%,其中男性142例, 约占45.8%,年龄在30・74岁之间,女性168例,约占54.2%,年龄在36-73岁 之间,患者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易惊、心神不宁、胸闷、头晕、出汗、头痛、 颤抖、入睡困难等1.2•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1.2.1内因心理因素、自信、自尊、感情、精神刺激、抑郁症、认知功 能受限、进食障碍。
1.2.2外因环境因索、治疗环境、家庭/社会、与医护的关系、糖尿病 教育、合并症/并发症、病态1.2.3自我管理能力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坚持服药、胰岛素治疗、血 糖监测、足护理、门诊复查1.2.4强化因素 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尿蛋白、血压、心 电图、酮体、身体感觉、并发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1.3观察项目干预4周后观察抑郁患者自身对比HAMD评分改变情况, 焦虑患者自身对比SAS评分改变情况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方法 我们针对患者所处的不同时期采取从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 方法进行综合治疗2.1非药物治疗2.1.1针对不同阶段心理反应的应对2.1.1.1气愤阶段允许病人发泄,待病人进入角色后再制定治疗和护理 计划2.1.1.2否认阶段 评估病人否认是完全性,还是处于自我矛盾之中2.1.1.3恐惧阶段心理支持与安慰,帮助病人尽快接受现实,树立自尊 和自信心2.1.1.4抑郁阶段 理解病人所经历的复杂心理冲突,转移病人的消极情 绪,及时发现和肯定病人取得的成绩2.1.1.5接受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讣病人及家属参与制定控 制目标,制定适合病人个体、可操作性的治疗护理计划。
2.1.2支持性心理治疗[3]给予患者解释、指导、鼓励、安慰、保证、支 持、教育、疏导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评估抑郁、焦虑的程度及问题 来源,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造轻松病房环境对患者的个别情况,进行一对 一的心理干预治疗多讲解一些治疗效果好,病人配合好的事例将糖尿病的基 本知识和预后告诉患者,使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身治疗及适 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只要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就能延 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2.1.3认知行为疗法2.1.3.1建立正确的治疗性联盟⑶ 要热情、全神贯注、关心、尊重, 准确地概括患者的想法和感受采取积极尊重、设身处地地理解和真诚帮助的态 度,倾听和鼓励患者倾诉焦虑的原因对积极因素加以肯定和强化,增强患者的 希望,消除其消极观念表明医护人员真诚地愿意帮助他,使患者体会到被人理 解、尊重,对治疗持积极态度2.1.3.2认知治疗的分期治疗经过可分为三期:初期对患者问题有全面 的了解,包括关键是什么?问题如何发生发展、问题的来龙去脉、生活环境、教 育背景、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和有关的负性自动想法中期主要是引出自 动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检验、修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后期进一步挖掘产 生自动思维的认知方式,替换能适应现实环境的认知方式,并加以强化、实践, 防止再发2.1.3.3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首先鼓励患者成为积极的 参与者,共同决定治疗的吋间,治疗的内容,让患者决定要谈哪个话题,识别其 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做出作业安排表其次确定问题,关注目标,在医 护人员的指导下,用行为术语阐述目标:如“正确遵医服药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 惯”帮助他找出焦虑的根因,纠正错误认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从解决问 题中获益2丄4行为改变2.1.4.1针对“我没有想过改变”的患者 首先尊重患者,与患者交流、 引导,教授知识,分享经验,提供信息,期望不要太多太快2.1.4.2针对“我正在打算,但我依然不确定”的患者倾听患者的诉说, 进行评价,分享讨论,给予设想、支持,不应试图强行要求2.1.4.3针对“我正准备开始改变”的患者给予支持,协助制定目标、 计划,给予评价,目标不能偏移2.144针对“我正在改变”的患者 给予鼓励,协助制定方案,目标设 定不能太多2.1.4.5针对“我已经改变了一段吋间了”的患者给予肯定,评论,讨 论,随访,不应放弃目标3.1.4.6针对“我不必刻意想起它,我这样做已经很自然了”的患者 给 予支持,认可,奖赏,不应迷失目标。
2.2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适当抗抑郁或焦虑的药物治疗2.3社会支持作为糖尿病教育者,要同吋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教育,帮助 患者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与理解、经济上的帮助,社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认 可3 •结果4 .讨论糖尿病是一个危险因素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程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 极易伴发心理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口月 14日定为“国际糖尿病日”,呼吁全世界人们共同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糖尿病可 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可影响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尽管糖尿病患者心理 障碍的发病率很高,但至今尚没有学者将“心理问题”作为-•种并发症提出并予 以重视研究表明[4],糖尿病患者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23%,糖尿病病史, 糖尿病并发症,子女陪伴是糖尿病患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老龄化的过程, 机体器官的衰竭,体内激素的改变也容易导致情绪的改变人量研究表明情绪活 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处于焦虑吋,胰岛素分泌减少,孤独、抑郁吋, 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有研究表明抑郁可使空腹血糖中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升 高⑸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 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6]。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有责任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 树立信心与勇气,与糖尿病作斗争,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 质量2年来我们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认知行为疗法对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或 焦虑的患者进行干预,患者的抑郁或焦虑症状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马爱霞,卞丽香,等.糖尿病专业分册[M].山东:山东省护理学会,2012:1⑵ 李 霞,解杰梅,张会君•意念导引法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 心理及血糖 控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4(33): 1647.[3] 马玉凤,杨国辉,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的影响[J].国 际护理学杂志,2012,31 (12) :2350[4] 唐伟,蔡娅,黄晓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调查卩]・中 国临床医师杂志,2010, 4(9): 1487.[5] [11]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173 〜174.⑹[12]孙立忠,靳桂丽,等.精神病学分册•汇雅数字图书文献,2010: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