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S-EEPO有效教育中要素组合方式的认识.doc
6页对要素组合方式的认识要素组合方式是EEPO(有效教育)中重要的课型,掌握了要素组合课型就为学习其他课型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要从要素组合课型学起.下面,根据我的理解,说说我对要素组合课型的认识一.“要素组合”课型中的“要素”指的是什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七个基本要素:听、看、讲、想、做,加上动静的转换.“ 听、看、讲、想、做,”这五个要素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器官来完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老师讲课,相对来说,这时的课堂处于一种静态,也就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要素“静”,但是这种“静”是不能坚持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保持一种静态,学生会很累,所以就要适时的动一动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处于一种动态之中,也就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要素--“动” 要素组合方式的课,总的来说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感官,顺应学生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进行动静转换,组织学生在静态动态交替的环境中学习,避免或减轻学生的生理、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要运用小组/大组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巩固知识.二.为什么要进行要素组合1. 三十多年前,西方人做了要素组合的效果测试,结果证实:素组合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个要素组合测试的效果如下:1.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看,效果只有20%;2.传统的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与看,效果只有30%;3.学生讲,听,看结合起来用,效果可达50%;4讲/听/看/想/加动静转换,效果可达70%;5.七个要素都能巧妙运用,效果能达到90%以上.2. 学生的专注时间有限,到了一定时间就要进行动静转换,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专注时间只有7~8分钟,中学生的专注时间有12~15分钟,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限,学生注意力就要开始分散.分散的第一时限为15%,第二时限为20%,第三时限为50%.因为课堂上能照顾到的学生一般只能达到50%,所以加上没能照顾到的学生损耗率,超时限的平均损耗率机会达到75%.因此,要适时进行动静转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3. 知识要点,训练关键要素要强化到一定次数,才能记住.知识要点,训练关键要素的强化次数一般要达到12~17次.要达到一定的强化次数,不能靠简单地重复.那要靠什么?一是适时进行动静转换,解决学生的生理疲劳问题;二是转换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要做好这三点,七个要素就要轮流用,组合用,反复强化关键要素,才能提高效率.因此,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还得遵循教育规律,训练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三.怎样进行要素组合 要素组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 听、看、讲、想、做”五个要素换着用,组合用小学生的专注时间只有7~8分钟,用同一要素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思想就会开小差.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功能, “ 听、看、讲、想、做”五个要素换着用、组合用效果会更好比如在学生在看书时,一边看,一边画,不会的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思想得到碰撞,就用到了5个要素.2. 适时组织动静转换 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坐久了,身体自然会感到疲倦,为了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保持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就要适时组织动静转换.动静转换可以靠分组活动来调节.(1) 分组的形式:小组/大组/超大组. 小组人数一般在2~6人,就近的原则,一般是固定的组.(组内设置: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可根据需要定).大组人数7~12人以上.超大组人数12人以上.小组活动叫小动,大组活动/超大组活动叫大动.一节课小动3~5次,大动1~2次为宜,大动一般安排在小动的后面.(2) 分组活动的作用.一是调节身心,学生通过分组活动得到运动,可以在运动中解除轻微的生理疲劳,强化知识;二是分组本身就是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新鲜,消除学习方式的单一产生的厌倦感,此处,教师布置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个性学习,学生就会感兴趣,从而刺激学生活跃的思维,也起到了消除心理疲劳的作用;三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组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达到生生互学.学生通过讨论,交换思想,交流经验,展示思维过程,共同探究,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力。
因此,分组学习必须有值得分组讨论、合作、展示的内容,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一吐为快的迫切要求,就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小组交流,激发潜能,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认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 分组学习的操作分组学习用得好,会收到意想不的效 果,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既浪费时间,又学不到知识因此,要使分组学习有效,就要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训练,小组学习的训练就是学习方式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教育的课堂要高效率,就要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学生分组学习的学习任务要有明确的要求,学生都能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才能提高效率这个要求有七项:A. 亲和力1.相互关心照顾;2.相互看得见;3.方便听与讲;4.不打扰其他组;5.主动关照“边缘人员”(既不参与学习活动,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学生)B. 关照1.合理使用空间;2.主动谦让,人人都有合适的位置;3.互相照顾本组成员与其他组人员C. 倾听1.有发言人;2.认真听;3.在听的过程中记录;4.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记忆;D. 关注1.关注每个组内成员的表情、神态;2.关注组内动态;3.分工合作E. 贡献率。
1.个人服从集体;2.个人在小组中发挥作用;3.小组在班中的贡献大F. 教室资源利用1.小组占位合理(分组、收组迅速);2.桌椅挪动轻捷,使用恰当;3.能利用恰当位置展示本组作品二是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分工一般分为两类--A. 组长或召集人;B. 成员:1记录人;2发言人;3声控员……(可根据需要设置)三是分组活动的内容要有用、实在,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读统计图>中在大组活动中出示这样的要求:大组活动5分钟(8人小组)1.每人只能选一部.2.组长组织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的人数,填写小组统计表.检查参加调查人数是否和小组人数相等.3.记录员负责将小组统计结果填入班级统计表中,其余学生回座位.4.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谈谈你组的观点.5.其他人认真倾听,随时补充.对分组活动的方式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干什么?怎么干?学生知道自己分组后该干什么.四.是要把握时间A. 分组、收组要迅速因为分组、收组的时间是无效学习的时间,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般分组、收组时间:小组3~5秒钟内,大组10秒钟内,超大组15秒钟内B. 提出问题后,要明确分组活动给多少时间,让学生自己把握。
而且给的时间应该比预计时间稍微少一点,这样到时间还没完成,还可以宣布延迟一点儿时间,以此训练学生注意速度,注意效率五.是要关注分组活动的过程A.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可以以学生身份参与;B. 监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没有亲和力,会不会互相关顾,是否关注别人的表情、语言、神态,能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否共同完成小组任务;C. 监测各个小组活动有无“边缘人员”;D. 分组和收组行动是否迅速因此,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来上课,首先要训练学生掌握分组学习的要求,要训练一段时间分组,学生分组在哪组,大组时在哪组,这样的课堂是常态化的,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各种因素立体组合,相得益彰,才能使教学质量迅速攀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3-8-22袁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