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及重建.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8829744
  • 上传时间:2021-1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及重建高校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存在和 发展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无疑 能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布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所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 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 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 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 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 了 [1]师生关系正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这种异化使得 师生关系越来越脱离其本来面目,丧失了其生命活力,显现 出重重危机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其症结在哪里?如何对这种异化进 行扬弃?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概念上的问题, 即什么是异化?什么是师生关系的异化?1. 师生关系的异化所谓异化,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的理论,异化是指这样一 种情形:原本是属人的东西或人的活动的结果,现在取得了 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而造成物对 人的统治的原因在于社会关系中如权力等对人造成的异化, 它的结果表现为劳动由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活动蜕变为谋 生的、异己的、被迫的活动。

      [2]师生关系的异化,可以说,是特指在教育领域中,师生 关系失去了它在本义上是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自然的 人 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和手段相颠倒,教师和学生日 益冷漠和疏离,甚至一方把另一方当作了客体,当作了物, 师生关系的本质被扭曲2•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症结症结之一:传统的教师权威地位导致学生话语权的缺 失长期以来,教师都具有权威的地位,荀子曾将“天地君 亲师”并列,“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祖 先而隆师,是礼之本也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师道尊严” 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表面上看是指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实 质上强调的是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 绝对服从教师一直被定位为知识渊博的人,而学生则是无 知或缺乏知识的人,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道德上的引领者, 而学生则是接受者和被引领者应试教育“死读书”、‘读 死书”的教育环境,更是使得一种师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 识”浸透在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垄断了 话语的绝对优先权和主导权,居于话语权的核心,学生处于 片面的、被动的和绝对服从的地位,学生缺少话语权,学生 不具有与教师对话的权力。

      教师始终都把学生作为一个 “他”,而不是“你”,师生之间是‘我一一他”之关系, 而不是‘我一一你”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 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症结之二:高校师生关系的日益冷漠与疏离首先,与其他层次学校相比,高校师生关系有其特殊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松散,师生之间的交往一般只局 限于课堂,下课后教师与学生很少交往尤其是当前由于许 多学校扩招,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生比例不断扩大, 许多课程都是集体开课,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工作负担相对 较重,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每个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缺乏 沟通,就会出现冷漠化的现象其次,社会的急剧转型使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较 大的心理距离,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产生错位很多老师仍 然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而不是将自己作为一个主体与其他 主体交往,从而失去了自我作为特定主体的本质规定性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他扮演着一个角 色,完成责任,遵从指示;教师既与自身疏离,也与教材和 学生疏离同时,学生与教师、教材和他自身也是疏离的, 这种疏离使教育中的人日益成为客体中的客体,物件中的物 件 [3]最后,当前高校中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教育者不 再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有着多方面发展需要的人来看, 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社会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 个体生命价值,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师 生关系正出现重重危机,教师和学生无法实现自由、平等的 交往,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二、师生交往: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要对异化的师生关系进行扬弃,就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 师生关系,即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的师生关系德国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任务主要有:教学和研究学 问;生命的精神交往;培养学生;学术创新他说道:“所 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 [4]1.交往的概念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相互交流的 日益频繁,交往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 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许多学者从后现代理论出发,对 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确立要建立以交往理 论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什么是交往?众多学者从哲学的 角度对这一范畴做出了各种界定,大致可分为五种,即“社 会互动说”、“交往实践说”、“语言中介说”、“主体际 关系说”以及“双重关系说”,这五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 对交往作出界定,综合起来,我们认为,哲学上的交往范畴 就是指人与人或与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实现变革世界和生 存环境的目的,通过媒体中介而开展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 普遍性的社会关系。

      [5]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则是同为主体 的教师和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知识为 中介,通过语言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达到理解和协调,进 而影响和调节师生的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活动2. 重建交往的师生关系的意义交往理论的提出对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建具有 重要意义过去,我国教育界对于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 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即:主客体论、 双主体论、主体转化论、主体规定论,这些观点都没有处理 好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交往理论的引入对于这个问题 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回答,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 “主体一客体”的模式来解释,而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以客体 为中介的交往关系,即“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互为主体的 关系交往理论揭示了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两个主 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话达成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 交往不仅是言语和行动中的交往,更是一种精神交往、人格 交往和心灵交往师生交往理论的提出提升了教育过程中的 人,尤其是学生的地位,凸显人的主体性现代大学其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学术自由、推陈出新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 心创新包括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 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怀疑精神, 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而这些,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所 无法做到和完成的。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教 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 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 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 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 鼓舞[6]3. 重建交往的师生关系的要求首先,构建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 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对话是交往理论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所谓对话,绝非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实际发 生的过程,它包括现在和过去的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 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这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过程对话的 本质并非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 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 的境界因此,对话不是对对话中的对立面的轻视和压制, 而是一种开放性的、公平性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 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7]在交往的师生关系中,师生 之间更多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沟通在这种关系 中,教师不再处于对话的中心,不是话语权利的绝对控制者, 而是平等的对话主体。

      教师通过语言,围绕不同的问题,与 学生在情感、思想、知识、人格、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有着平等的表达自己愿望和提出自身见解的权 利,通过对话,达成师生间的共识与和解其次,构建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 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平等交往所谓平等,就是指教师和 学生都是作为平等的“人”出现,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只有 价值的平等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平等交往关 系,首先就必须确立师生间是一种‘人一人”或者说“主体 —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一客体”或是“人一 物”的关系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单一的施 与者,而是师生之间作为自由开放的生命个体,各自具有独 立的人格,相互交流与影响,形成真正的互动平等交往的 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单方向地施加教育予学生,由教师设计 如何教,学生被动受教,而是教师作为参与者、引导者的身 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双向的、共同的作用,在这种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合 作最后,构建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还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增 加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往的数量,拓展师生交往的渠道,提 高师生交往的质量当前高校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的 途径和时间是阻碍师生建立交往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 此,构建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拓展师生的 交往空间,打破师生只能在课堂上交往的局限,教师不应该 只限于传授知识,而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一起, 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师生共同成长。

      例如,现在国内有的高 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改变了原来高校只配员、班主 任,导致一个员或者班主任要带三、五个班级,无法照 顾每个学生需要的普遍现象给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后,一 个导师带10-20名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业上指导学生选课、 阅读课外学习资料、掌握学习方法等等,而且还能够在思想 以及择业、深造等生活方面引导和关心学生,使得教师和学 生交往的机会和次数大大增加,有利于改善高校师生之间的 关系参考文献:[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 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衣俊卿,孙占奎.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 负面研究[J].哲学研究,1994 (5)[3] 刘铁芳.现代教育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 (6)[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5] 姚纪纲.交往的世界一一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 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 蔡琼.后现代话语与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思考. 广西师院学报[J], 2002 (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