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冷***
  • 文档编号:157113388
  • 上传时间:2020-1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5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 2014/08/10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四期一、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概念及其问题扎格泽博斯基认为伦理学与知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知识论应该以德性为中心,因此德性是其知识论的核心要素一)德性“德性”这一概念应不能局限于人类的美德,更可以应用到非常广泛的范围如休谟所说,包括正义、忠诚、人道、慷慨、仁慈、谨慎、勤奋、坚定等品质都可以被视作德性扎格泽博斯基以此为基础对“德性”加以发展,认为德性不仅是从未被怀疑过的美德,而且应被看作是灵魂的状态,是被归赋于人类的属性与此同时,德性的概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具体来说,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习得的人类美德,是人的深层特质那些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质都可以算作德性这些特质可能包括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诚实、忠诚、正直、慷慨等等当然一些德性是理智的,一些则是道德的,也有一些可能既非理智也非道德而德性概念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理论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

      大多数道德理论都承认德性有助于人们理解道德的本质,能够更好地将其自身与理论伦理学中的其他重要概念联系起来其实践意义则表现为我们可以在做决定和评价他人时使用而且这种评价与按照对与错的纯粹形式主义概念相比,更加简单和自然,也更加明确甚至我们通过德性的情绪特征,凭借德性形成的行为动机,能够极其可靠地引出真信念例如,心智开放是习得的特质,包含着对他人意见开放的倾向,甚至是与自身相抵触的意见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凭借这一特质引起的认知行为,就能够可靠地获得真理因此,假定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具有开放的心智,另一个没有,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前者比后者更可能获得真信念当然也不排除例外的情况,我们只针对一般情形来说二)德性与善德性是一种美德,那么德性就与善的想法直接相关,然而到底哪种德性才是善呢?扎格泽博斯基认为,当我们称德性为善的时候,我们可能指的是它使得某人为善,或者指的是它是善的在前一个意义上,德性对其拥有者来说可能是使其可敬的;在后一个意义上,它本身是可敬的然而善的这些观念并不是等价的比如仁慈在前一个意义上来说是善,但在后一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否是善值得商榷的在德性的形而上学问题中,德性作为一种特质,可能被认为是个抽象的对象,与此相关的问题则是抽象的对象本身是善,还是只因为它使得其拥有者为善,所以我们称之为善呢?阿奎那(ThomasAqui-nas)认为“德性就是使得其拥有者为善,并且使他的工作也为善”。

      [4]90扎格泽博斯基基于这个基本立场,提出德性应该被称为善,是因为它使得某物为善因此德性就是使一个人为善的品质以及不能导致其不正当行为的品质,这也就暗示着德性对世界来说是善更进一步来说,德性的善在每一种情况中都表现在其自身也就是说,即使在某种情境它使得某人更不好,德性依然值得拥有因为如果没有它,人们就需要做更多的道德工作以实现更高水平的道德价值扎格泽博斯基以法官为例来解释这个问题,[4]98比如一个有同情心但不公正的法官可能比同情心要少的法官更不好,但是他的同情心对其本身而言是善,同时也是值得拥有的因为有了它,他必须要克服的就只有不公正;而若没有它,他必须要克服的就是不公正和缺乏同情心概言之,在扎格泽博斯基看来,德性与善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人通过拥有德性而为善拥有德性,能使其拥有者和世界都更接近善的状态同时德性往往使得其拥有者的道德价值增加,也使得对世界的善增加三)德性与能力上文说过,德性是习得的人类美德,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习得的美德,[5]那么德性是否是能力的表现形式呢?或者说能力是否能被称为是一种德性呢?值得注意的是,扎格泽博斯基对于德性和能力的区别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能力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或者与技能密切相关,而德性不是。

      技能是与行为相关,这样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自身来说有技术上的困难,因此能力是对技能的掌握与之相比,德性则完全不是,虽然一些德性能够做困难的事情,但是所涉及的困难并不是行为本身的技术困难而且,能力作为一种技能是可以被人所忘记的,而德性却不会即使我们会失去例如勇气这样的德性,但是我们不是因为忘记如何作为勇敢的人而忘记它其次,扎格泽博斯基认为德性有其对立面———恶,能力却没有能力的唯一对立面是缺乏能力,但是恶却不是简单的缺乏德性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每种德性都有两种相反的恶行,但能力并没有两个对立面再者,我们在训练能力的时候,所进行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关联至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德性则相反,它在本质上就是有价值的,它在训练中所进行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扎格泽博斯基坚持认为德性不同于能力许多德性虽然具有与之相关的能力,能够让具有德性的人在其行为中更加有效,我们通常期望人们拥有德性来发展相关的能力然而,人们拥有德性而缺乏相应的能力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总的看来,德性是优于能力的借由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善、能力的概念,我们能够对扎格泽博斯基德性知识论的核心“德性”有基本理解德性的这些基本要素,更为她阐述自己的见解提供了基础,也才能提出其范例主义的德性知识论。

      二、范例主义:扎格泽博斯基的进路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以理智德性的“可靠性”为其理论基础,但扎格泽博斯基对索萨结合可靠主义(reliabilism)[6]的做法表示反对,认为可靠主义不可能开发出德性知识论最有价值的资源相反,由于道德和知识话语的相似性(两者均属于评价性),使得知识论应该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水平,以德性为知识论的核心,知识的评价以追求更高的知识价值为目标[3]290由此,她提出了自己“范例主义”的德性知识论范例主义的德性知识论与以往知识论理论有所不同,它首先是一种激进的德性理论,以道德上善(od)的范例为基础这一理论借助了普特南(HilaryPutnam)和克里普克(SaulA.Kripke)的语言哲学与逻辑哲学理论,尤其是直接指称理论比如,金子就是这样的材料,好人就是这样的人[7]51范例主义所挑选的范例可以定位于术语“好人(odper-son)”的指称,而不是描述性概念的使用普通人通过道德实践而认识到,知道什么使得他们成为好人似乎没有必要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联系“好人”的任何描述性意义,我们语言的使用者可以成功地指向好人,甚至当他们与“好人”的错误描述相联系的时候因此,只要能够挑出范例,人们就能够成功地指向好人。

      扎格泽博斯基认为挑出这样的人的行为已经根植于我们的道德实践中道德学习,同其他类型的学习一样,主要是通过模仿的能力我们挑选出的范例是最可让人模仿的,他们是最可敬的,因此是最可让人模仿的我们通过钦佩的感情来确定可敬的人当然,钦佩的情绪是我们思考之后拥有的,或是已经经受了别人的批判,我们假设它是值得信赖的然而,我们不能保证我们钦佩的思考是可敬的,也不能保证我们的所见或记忆是值得信赖的,即使它也经历了思维的检验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利用我们的能力且尽我们所能于是,这一理论与“范例中的好人可能仅仅只是偶然的好”[7]53这一可能性能够相容如“在范例上认为好的人是真的好人”这一判断就可以是错误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扎格泽博斯基认为好人和“这样的人”之间存在概念性连接,仅当人们能够普遍相信自身钦佩的倾向时,该概念性连接才能保证人们通常是正确的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范例的错误,甚至善的概念也是错误的,导致社会情境中的认识主体从根本上都是错误的,不过这里我们不深入讨论这一点上述推论的结果使得扎格泽博斯基认为,什么使得好人成为好人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她甚至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我们说到这样一个好人时,我们直接指向的是圣弗朗西斯、孔子、耶稣,而隐隐抛开了什么对他们成为好人是必不可少这一问题。

      [7]53这也反映出范例主义的优势,在一开始就需要被解决的“什么使得一个人成为好人”这一问题既不是形而上的问题也不是实质性的问题更进一步说,运用范例主义的方法,对象所具有的深层的、重要的、甚至是必需的特性都可以通过经验观察来确定从根本上来说,扎格泽博斯基的范例主义德性知识论以道德上善的典范为基础,指向该理论的所有道德概念与此同时,这些概念以及责任和善的生活的概念,都通过指向范例来确定,且这些范例直接通过钦佩的情感来确定其优势在于,对什么使得一个好人成为好人这一问题并不是鉴于先验的而是在经验上来确定这样一来,许多传统知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就找到了出路范例主义德性知识论为知识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一扇窗,但是这条对德性知识论探讨的道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需要面对怀疑论的挑战三、德性知识论的挑战:怀疑论怀疑论对知识论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由于怀疑论常常运用于真信念,知识,或确证的信念,所以我们能够尝试但是可能无法获得真、确证的信念、知识,并且从未发现我们的这种失败为此,扎格泽博斯基在其《知识论》(OnEpistemology)中提出了“怀疑论抨击的三个阶段”,明确表达了怀疑论对德性知识论整体的挑战。

      一)无限回溯古代怀疑主义始于皮浪,被称为皮浪主义者的怀疑论者认为他们的怀疑论模式将导致所谓不动心或平静的状态,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能够免去我们必须做出判断的焦虑于是扎格泽博斯基结合当代知识论,对皮浪主义者的论证做了如下推论:[1]30(1)对于任何命题p,我知道p,仅当我确证地相信p的时候2)我确证地相信p,仅当我有证据E为p辩护的时候3)没有证据E能为一个命题确证,除非E是被确证的4)所以E是确证的,仅当有证据E1确证E的时候5)E1是确证的,仅当有证据E2确证E1的时候6)E1是确证的,仅当有证据E3确证E2的时候……这样的例子是无限的确证的过程永无止境,因此断定:(7)我从不能确证地相信任何命题由此得出:(8)我什么都不知道扎格泽博斯基认为这一论证过程是典型的回溯论证,它可能会让我们认为追溯得越远,就会有个越确证的信念[1]30甚至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回溯论证表明没有信念p是完全被确证的,它也至少部分是得以确证的,只要p是由E1确证的,E1是由E2确证的,E2是由E3确证的……支持p的确证理由越长,p就越合理然而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明确一连串冗长的确证不足以使一个信念是确证的,即使是部分得以确证。

      甚至如果在确证过程中,存在某个信念是非理性的,那么整个确证理由链就会崩溃也就是说,这一信念的一长串确证理由可能是与完全没有一模一样扎格泽博斯基并没有对回溯论证进行直接回应,而是利用基础论和融贯论对其进行回应基础论者和融贯论者都认为,信念p不可能有一条无限长的确证理由链甚至即使有,也不足以确证该信念[1]38撇开某个信念由无限长理由链来确证并未得以确证不谈,与论证上帝存在的“原初动因论证”相似,若某个对象由无限长的原因链引起其存在,那么就是没有原因的存在因此,就不可能有这样一条无限的原因链那么这个确证理由链到底是如何终结的呢?扎格泽博斯基同样借用基础论者和与融贯论立场,即某个确证的理由可以支持某信念,仅当认知者没有意识到它的时候[1]38然而,这仅仅是她的乐观想法,事实上她也没有能够明确解决回溯论证的问题二)邪恶精灵扎格泽博斯基“怀疑论抨击的第二阶段”所针对的是笛卡尔的邪恶精灵假说该假说认为如果有个邪恶精灵愚弄我,那么不仅我感官的信念会为假,而且许多其他范畴的信念也为假,包括基于简单计算的信念由此,笛卡尔声称:(S)我知道有张桌子在这里,除非我知道没有邪恶精灵愚弄我而扎格泽博斯基提出人们之所以会认为(S)为真,其主要原因是我们都倾向于接受人的认知闭合原则:[1]42如果S知道p推衍出q,那么如果S知道p,S就知道q。

      这就相当于:如果S知道p推衍出q,那么如果S不知道q,S就不知道p由此扎格泽博斯基提出邪恶精灵的闭合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