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滋有味与传承创新.docx
8页“有滋有味”与“传承创新” 摘 要: “有滋有味”,是保障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吸引力的重要路径翔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滋有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仅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还能有力地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Key: “有滋有味”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地方文化发展 传承创新“有滋有味”,是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若真能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打造成“有滋有味”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场所,自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既可以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又可以立足内容开展创新笔者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为: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滋有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一、“有滋有味”: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课堂的重要手段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滋味”或缘于教学方法与艺术的形式创新,或缘于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但基于触及人心与引领人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价值审视,内容建设无疑是思政课建设中最核心、最长久的吸引力所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可以从两个维度审视:一是基于理论本身的审视,即从理论的解释力与说服力方面加以建设,增强理论在说服人方面的彻底性,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9)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容的根本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根本”,即“人本身”,也就是能够在内容上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在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但理论的彻底性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教师有高深的理论修养把握理论的精髓,能够完整准确地对理论进行阐释,还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对理论进行大众化的解读;同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思辨水平,才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的思维之美与价值之真基于理论维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对师资和学生理论修为的要求使大部分地方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不具备现实可行性,难以从理论与思维之美的角度建成“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因此,对地方高校来说,在教学内容的现实维度上进行拓展就成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现实维度拓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时政热点问题、学生的专业实际、地方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状况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或通过理论阐释材料展现理论的解释力,或通过材料印证理论的价值判断展现理论的科学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的价值信仰,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滋味”,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横向拓展中,地方优秀文化无疑是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元素,也是最能阐释与印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的内容,是具有现实价值与现实可行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路径,也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的首选方向之一笔者与团队成员努力探索地方优秀文化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挖掘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涵盖了古代的善德文化、书院文化、古茶路文化、民俗文化,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进文化等,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地方文化及事件、人物谱系,并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为阐释理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更因为地方优秀文化的地方特色使课堂教学具有了地域差异性,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领悟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文化,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也让学生看到了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付出的劳动,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的劳动,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此外,对高校所处地域文化及相关事件与人物的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底蕴,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领悟理论武装对人生前途和命运的影响这些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滋味”所在二、“传承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利用中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哺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不仅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滋有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而且对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与现时代结合、提高地方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扩大辐射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优秀文化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拓展了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以湖南常德为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烈士,如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配合贺龙领导湘鄂边早期革命斗争的黄鳌等,但这些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人物即使在本地也少有人知道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将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课程中,并通过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对相关历史人物进行介绍,不仅直接提升了王尔琢、黄鳌、贺锦斋等革命烈士的知名度,还间接推动了地方政府对相关历史事件旧址、革命烈士故居的保护工作,成为推动地方政府将相关旧址、故居列为地方党性教育基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推手。
第二,推动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地方优秀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堂教学加以传播,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青年大学生的结合搭建了桥梁,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在湖南文理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外国语学院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常德丝弦这种艺术形式以后,即组织部分具有一定艺术才能的学生学习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并结合大学生活实际用常德丝弦创作表演了《奇特的录音带》,获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在此之后,湖南文理学院的学生充分利用常德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作表演,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台完整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又融入时代和青春元素的《武陵风韵》大型专题文艺晚会,并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在全省高校巡演,为宣传和推广常德地方优秀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通过课堂教学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经典个案第三,扩大了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面从文化传播与实践的理论来看,一个地方的文化能否有效扩大传播面,不仅取决于文化的吸引力及表现形式,更取决于受众在相关文化影响和熏陶下所生成的传播意愿与自觉传播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不是专业的文化传播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从业人员,但思政课教学一旦借助地方优秀文化构建起“有滋有味”的教学内容,有可能激发学生了解地方优秀文化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人际交往圈,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朋友圈加以扩散,扩大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面。
近年来,常德的城市文化能够在全国产生较好的反响,与就读于该市的大学生通过各种自媒体终端的传播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不仅体现在学生通过自媒体传播这一个方面,而且体现为前面两点:红色景点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下,红色旅游人数增加,村民对当地革命文化的了解加深;以歌剧、弦乐的方式创新了文化表现形式,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相契合,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和本地游客,提高了地方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前面已经就地方优秀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的作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在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有滋有味”的互动发展为了更加科学地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中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课内容建设“有滋有味”是逻辑前提,只有在保障这个逻辑前提的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互动发展才具有现实可能性这一逻辑前提得以成立的条件在于,一方面打造“有滋有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地方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生关系的原生动力,没有这一原生动力的存在,地方优秀文化就难以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的框架体系之中,不会衍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二者在这一矛盾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原生动力与衍生动力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有滋有味”的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会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活动开展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有滋有味”的课堂教学内容建设这一逻辑前提,立足教学内容建设这一根本,然后才能探讨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第二,立足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发展良性互动的实践基础在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的现实需要取舍相关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资源必须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有严密的逻辑关联性,能够满足理论阐释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同样,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的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必须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否具备现实性,与文化自身的特质有关,也与文化能否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立德树人要求与青年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心理特征决定了在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时,必须将内容的育人功能与表现形式的青春活力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第三,注重实效性是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良性互动的核心指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良性互动评价中,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实效性指标: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活力与吸引力,即通过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构建的教学体系有效地将学生吸引到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上;二是学生的获得感,即通过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理论与思辨获得感,还要有地方优秀文化的知识获得感;三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效,即文化的内容建设与表现形式都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时代需要三个方面的实效性融合为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是否构成良性互动的核心指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地方优秀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与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良性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为地方高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为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提供了有力支撑Reference:[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黄向阳.“两转四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升路径[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湘教通[2018]436号)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