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教学视野下的师生互动.docx
17页有效教学视野下的师生互动 李亦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硕士生导师有效教学是“旨在产生合乎或者超过预期教学目标的良好教学结果的系列教学活动”这一定义中,构成教学活动的具体教学行为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中介因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是理解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行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学生和资源与工具之间相互作用和共同支持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一运行机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实质性的教学行为,通常被简称为“师生互动”;教师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支持性的教学行为,作者将其称为“教师资源管理”;学生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表现性的教学行为,作者将其称为“学生资源管理”从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来看,师生互动与直接教学密切相关,而教师资源管理和学生资源管理则与间接教学密切相关一、师生互动的概念辨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学是师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也会受到学生的影响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苏格拉底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和孔子倡导的“教学相长”思想,是关于师生互动的早期探索。
从教育研究的角度看,德拉梅特于1976年发表的《教室中的互动》一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是关于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最早系统论述教育社会心理学认为,教育情境中互动关系双方的情感和认知特征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现象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发现的“期待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引导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并影响学生朝着这个期待发展而最终实现这一期待罗森塔尔等人认为,教师期待的自我实现预言是通过气氛、反馈、输入、输出四个中间因素实现的其中,气氛包括积极气氛、消极气氛;反馈包括赞赏、批评、接受或忽视学生的要求;输入指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材,满足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和发展的需要;输出指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考核任务显然,气氛和反馈侧重于情感方面,而输入和输出侧重于认知方面期待效应只是师生互动中一个特殊的侧面,从适用范围来看,它通常对处于两个极端的学生比较适用——天资特别聪颖或愚笨的学生;或者适用于某方面具有突出特质的学生,如身患残疾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从实现条件来看,这一效应的实现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持续互动为前提条件的。
显然,90%以上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重点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通常也是断断续续的因此,不能单纯地从期待效应这一特殊的侧面来看待师生互动,应该从更广泛、更一般的视角来看待师生互动国内外学者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模式、师生互动模式等角度考察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扩展了人们对师生互动的认识在教师职责方面,一个得到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将教师职责分为“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我国学者刘云杉认为,“教书”的职责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工具性的,而“育人”的职责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情感性的在工具性模式下,教师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按照“公正法则”,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在情感性模式下,教师以关注情感体验为目标,按照“人本法则”,对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兼顾“教书”与“育人”两个方面的职能从时间维度看,师生之间的关系时而是工具性的,时而是情感性的;从对象维度看,教师对大部分学生按照工具性的关系模式进行互动,对少数特殊学生则按照情感性的关系模式进行互动在师生关系模式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将课堂中的师生相互作用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教师与全班部分学生建立起互动式的交往;教师与全班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生之间有双向交往;教师融入到班集体中,成为其中一员,并在所有人之间建立起多向度的交往。
第一种关系模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教学效果最差从理论分析来看,后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应该是逐渐提升的,但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衡量教学效果的统一标准在师生互动模式方面,美国教育社会学者艾雪黎等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强调教师权威,认为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者,承担着将社会文化传输给学生的责任,而学生则是被塑造的对象,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中心模式倡导学生中心,提出应让学生身心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助者知识中心模式强调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师生互动只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手段,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有效地传授与获取知识为目的显然,这三种模式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师中心模式将文化传递作为教学的目标,学生中心模式将学生身心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而知识中心模式则将知识获得作为教学的目标说到互动,绕不开反馈反馈是指由受控制的部分发出的信息影响控制部分的状态或后续行为的过程如果影响是增强的,则称正反馈,如果影响是削弱的,则称负反馈在教学中,一般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将控制的部分定义为教师,将受控制的部分定义为学生例如,教师通过讲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向教师提供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影响教师的后续教学行为。
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控制部分定义为学生,将受控制的部分定义为教师例如,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者在作业中暴露出问题,教师针对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指导将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行为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定义师生互动:从教师角度看,师生互动是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那里获得有关的信息,并据此调节后续教学行为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师生互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教师那里获得有关信息,并据此调节后续学习行为的过程实际教学中,这两个角度所定义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体的,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功能上看,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其中,工具性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主要通过语言传达认知信息,从而实现对彼此的影响,也称“认知反馈”,主要对应于“知识中心模式”和“教书”职责;情感性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主要通过语气、表情、姿势等非语言形式传达情感信息,从而实现对彼此的影响,也称“情感反馈”,主要对应于“学生中心模式”和“育人”职责 二、新课程理念支持下的师生互动行为我国的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教师在讲台上竭尽所能地讲、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的现象从教学形式上看,这是一种单向的师生关系模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目标针对这一情况,叶澜于1997年撰写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将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将教学活动从教师和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离出来,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叶澜指出,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国学者佐斌在《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教师和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概括地说,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进入21世纪,以上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共识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这一倡导和要求下,课堂教学逐渐从“教师一言堂”转向“师生共同探索”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成为基本的要求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师生互动行为都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又如何评价师生互动行为的有效性呢?前面,我们将师生互动分为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两种类型,两种方式分别支持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学习下面参考罗森塔尔等对影响“期待效应”的四种因素的分析,对两种方式的功能作简要说明工具性互动主要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群体,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是由“输入”和“输出”构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输入”指教师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推荐学习材料;“输出”指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考核任务显然,教师对学生“输入”是建立在学生向教师“输出”基础之上,并构成一个师生互动轮次的;在教师“输入”后,往往会对学生提出新的“输出”要求,从而启动一个新的师生互动轮次;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输入-输出流”(参见图1)情感性互动主要针对少数特殊的学生,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为目标,可以分为“支持性互动行为”和“控制性互动行为”两种支持性互动行为”表现为同意、赞赏、接受等行为方式,其结果是在师生间营造出积极的气氛;“控制性互动行为”表现为命令、批评、惩罚等行为方式,其结果是在师生之间营造出消极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H·H·安德森在研究中发现,当教师倾向于采用“支持性互动行为”与学生互动时,学生能自主的解决问题,而且乐意为团体贡献力量;当教师倾向于采用“控制性互动行为”与学生互动时,学生对教师的管理比较顺从(有时也会有激烈的对抗),但对学校作业表现出较多困惑显然,支持性互动行为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发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三、有效教学对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要求前面提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效应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持续互动为前提虽然不能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都以期待效应的方式进行互动,但仍可以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注程度和互动频率作为评价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产生特定教学结果、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不过,师生之间的关注程度和互动频率只是良好师生互动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的师生互动方式和效果才是更重要的评价依据根据有效教学的“3E模型”,评价一项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需要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其中,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对效果的考察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为了明确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本专栏2-5期文章分别介绍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和内容,强调要在每一节课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根据“三维目标整合”的观点,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行为既要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显然,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整合”,不仅需要将“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结合起来使用,而且应在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以上分析,有效教学对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要求如下:①师生互动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关注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关注自己的学生,而且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教师②在工具性互动方面,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互动频次,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输入-输出流”,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③在情感性互动方面,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非语言形式,采用同意、赞赏、接受、协助等支持性互动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④一般地说,工具性互动面向学生群体,而情感性互动面向学生个体,但这一区分不是绝对的,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两种互动方式,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整合本期文章从反馈和功能两个角度对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了辩析,并对师生互动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将师生互动区分为工具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