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风格探究.doc
5页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风格探究【摘要】本文从配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管弦乐作 品《荒山之夜》的风格特点,以音乐的结构以及发展方式为 线索,结合各部分较为突出的管弦乐手法,举例分析了作品 中音响效果的实现手段关键词】配器;混合色调;音响的张力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 1839〜1881),俄国作曲家,"强力五 人集团"成员童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十三岁进 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 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曾师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 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 讽刺和幽默感穆索尔斯基的器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是 《展览会上的图画》和《荒山之夜》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 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这 部作品经历了漫长而略微复杂的创作过程,而由他的朋友里 姆斯基•科萨科夫整理、配器的版本则在首演时就获得了成 功作品的配器发挥了管弦乐队“群响”的效果,除了典型 的成组乐器的功能划分以及线条的加厚带来的浓郁音响之 外,织体内部的混合色调还为音乐注入了一种神秘的、传说 般的气氛。
音乐由动机式的材料展开,同一材料的变型叠合构成纵 向上的声部形态在这部作品中十分多见,通过音区、音色以 及演奏法的区分,而产生出对比层次,同时各个声部相互衬 托、强调,使音乐的表达力量集中、形象鲜明例如作品的 开头,第一、第二小提琴八度奏围绕A、#6两个音起伏的半 音环绕型三连音动机,以PP的力度奏出,两小节后,伴随 力度的渐强,加入了中提琴以及大提琴、低音提琴在A、#G 两音之间交替的行进式的低音,同时高声部加入第一长笛和 第一双簧管的长音A而在第5小节中,加入了高音木管以 及中提琴声部的附点四分音符紧接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级进 的线条,在低声部以两支大管勾勒出这一线条的框架,并强调了力度渐强的效果第一、第二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和低音 提琴继续保持之前A、#6两音材料此外,加入了两支圆号、 定音鼓在A音上的持续音可见,各个声部以不同的音型强 调了核心动机,节奏、音色、音区上的区别将音乐划分出层 次,同时获得了凝聚、集中的音响效果动机展开式的写法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是刻画了一种 场面或是形象,与作品所表现的女巫的聚集、宴会的急躁而 混乱的基调十分贴合看似琐碎的动机实则有迹可循,有时 它作为背景,当旋律线条出现时,更像是嵌入在这一背景中。
例如作品的第14小节,主部主题的呈示,大部分乐器参加 了演奏,而主要因素只有两个,其一是两支长笛、两支双簧 管、两支单簧管以及第一、第二小提琴担任的动机式的背景 声部;其二是由两支大管、三支长号以及大号、中提琴、大 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担任的主题旋律从声部与音色分配来 看,两种因素占用了不同的音区,调动了相应音区的乐器, 产生了大面积的跨组的音色混合,音响均衡而包含了铜管 乐器的主题厚实有力,得以突出这两种因素结合的主部主 题形象地描绘出魔王撒旦到来(主题),女巫们加速靠拢(背 景)的情景主题和背景都使用了加厚的线条,加强了音响的气势, 音色的统一、再分,恰恰是配器为乐队带来的整体而富有层 次的效果的手段副部主题,由一个短句对前一短句的模进并重复构成, 前一短句的旋律包括木管组的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以及 铜管组的圆号,后一短句的旋律将铜管组中的圆号声部替换 为小号,并加入了弦乐组的第一、第二小提琴以及中提琴, 线条加厚而这两个短句的伴奏声部——由快速上行下行的 音阶构成的装饰性的句子也随着旋律声部的改变而改变,在 前一短句中集中在中低音区,由大管和弦乐担任,音响低厚, 在后一短句中集中在高音区,由短笛和长笛担任,音响高亮, 同时加入弦乐泛音进行强调。
这一音响听上去是两个要素在 不同的音区、音色中穿梭,游移,各自加厚的声部也加强了 线条的冲力,在快速进行的音乐中,对比十分强烈和富有戏 剧性作品的旋律,除了在尾声中的,都使用了加厚的线条, 音色的混合、加浓,提高了音响的融合度,是获得整体统一 音响效果的配器手段第82小节开始,副部主题以旋律加伴奏的织体再次呈 示,木管组以同质色彩的乐器八度重复担任旋律,即以双簧 管+大管八度奏第一句,以长笛+单簧管八度奏第二句,弦乐 组以震昔■和拨奏的奏法担任伴奏作为晉乐的发展,这种音色混合由同组变化为不同组或反之在第98小节,开这一主题木管组与弦乐组形成混合音色继续展在作品的展开部,第176小节处弦乐组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标记了 col legno (弓杆击弦)的奏法,加上之前标 记的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con sord.(使用弱音器),使弦乐组的音色变得细弱,木管组的第二长笛、第二双簧管 使用了非常低的持续音,圆号的长音使用了开放演奏与阻塞 音交替的演奏法这些细致的配器为这个漫长而平淡的段落 增加了一些不安的气氛,一开始像是弦乐与木管的对话,之 后两种动机在木管组和弦乐组之间同时进行和重复着,并发 生了两次交换,最终以混合音色进行了统一。
作品的再现部自第260小节开始,配器上的变化十分明 显,引子中由弦乐担任的三连音线条交由木管组担任,而弦 乐组则担任行进式的低音线条,织体呈现出成组的功能划分 的特点再现部这种配器上的改变显然是在力度和厚度上都 有所增涨,使先前的形象更加突出,也犹如这部作品的故事 脉络,妖魔们在黎明到来之前的最后的疯狂肆虐这一部分 发挥出乐队全奏的力量,高潮迭起然而最终在木管和弦乐 逐渐消减和下行的音阶进行中归于平静尾声与作品之前的部分对比非常明显,加入了管钟和竖琴,低音提琴将E弦改为D弦,并以分部的形式贯穿至乐曲 的末尾由持续音开始,描绘村中教堂的钟声,在宁静和逐 渐明亮的氛围中,第一单簧管奏出了一段优美的旋律,取材 于俄罗斯民歌,长笛提高小二度将这段旋律发展下去这段 独奏的纯音色的主题与之前所有的混合音色的、加厚线条的主题形成了强烈的色彩上的反差,它纯净、明亮,并且直到 乐曲的最后一刻才出现,这恐怕是这部作品配器中最强烈的 戏剧性效果了作品的配器以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波动,结合音乐的布局和结构,获得了音响的张力和色彩其音乐的发展方式, 不以旋律为线索,而是以动机发展、连结的整体音响效应产 生场景、形象对音乐进行刻画,体现了织体、音色组织的巧 妙和严谨。
音响的紧张度、音乐的戏剧性在乐器群组的结 合——“轰鸣”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