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谈中国企业以人为本管理.docx
9页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谈中国企业“以人为本”管理 “以人为本”理念是从西方传人中国的目前,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已为许多企业所接受,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我们对相关概念理解的模糊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已有之”——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我们似乎已深得其精髓;另一方面,对于西方企业倡导的“以人为本”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实施却又不甚了解,造成了“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但“以人为本”的管理能力却一直不强的尴尬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界对“以人为本”的概念存在着认识误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是什么?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又是什么?“以人为本”如何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企业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一词出于《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曾就“人本”问题提出了[来自wWW]系统的解释从总体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以人为本”的解释可归结为“神本”一“人本”、“君本”一“民本”两个方面。
1.“神本”与“人本”之辨中国文化倡导尊祖敬天,重视天人合一但是这种“重视”未形成像西方那样纯属精神领域的宗教信仰,而倾向于将人与世界的关系归纳为“天”与“人”之间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自孔子起就有超越宗教,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生、讲人世的“人文”传统在人与天地的关系中,特别重视人的作用,人与天地可以“平起平坐”,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等等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不相信宗教人们虽有信仰,但信仰的“天”不是神和上帝,宗教神学从未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对神的态度不是出自内心敬畏而产生的信仰,而更多是“临时抱佛脚”式的“利用”,对神缺乏超然的尊敬和发自内心的激情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人中国或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染上了浓重的儒家人文色彩,比如,“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儒佛道同处一室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未出现西方式的宗教狂热,而是发展为一种基于生活实践的平实的经验理性中国文化“轻神”而“重人”,是否就是“以人为本”了呢?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看,中国文化中的“重人”,并非西方语境中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自由发展的“以人为本”,而是倡导将个体融人群体中,强调个人对“家”——家庭、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宗法集体主义。
在此基础上,所谓的“重人”,更多的是重视以“天子”为首的统治者利益集团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天命”、“天理”等等的“天”,并不是超越现实而神化和“非人化”的,相反它往往最终又被当做人间最高意志和力量的化身这样一来,在反对“神本”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更多地演化成以“大人”为本,也就是以“统治利益者集团”为本由此我们引出关于“君本”与“民本”的辨析2.“君本”与“民本”之辨中国传统中基于“家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统治模式,导致了“尊君”的传统与此同时,“重民”问题也同时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这个“民”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而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说的,即被统治者在传统经典中,孔子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管子·七法》则说:“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在管子看来,人分为“治人”的人和“治于人”的人治人的人就是霸主诸侯等统治者,治于人的人就是被统治者,几乎等同于雨水、牛马、草木管子提出的,或者说中国文化传统中倡导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民为本”——所谓“本理则国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概念所表达的意思是将“人”与“民”分开的,因为只有“人”才能与天“合一”,“民”则不在其列。
因而这种“以人为本”的结论,虽然有“重民”的可贵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看只是一种开明统治的手段,它所认可的价值主体是统治者,并不是广大民众,其立脚点是让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服从于少数人,是一种用民之道、御民之术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在反对“神本”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君本”,以加强对“民”的怀柔和控制,最终是为君主统治服务的,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大相径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能简单地借用这个概念来阐述人本思想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在西方文化史中,“以人为本”也有悠久的历史总体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的学说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但是,随着宗教神学的扩展、技术理性的发展和法治理念的不断延伸,“以人为本”在西方文化中也经历了“人本一神本一物本一法本一人本”这样一个变革过程1.“神本”与“人本”之争在西方中世纪,神学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占据了核心地位,哲学都成了“神学的婢女”时代,人的地位自然被“神”淹没了。
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反对中世纪的“神本主义”,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时期开启的西方人文主义强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包括但丁的“以人为本的世界”、费希特的“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黑格尔的“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萨特的“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等,都倡导重视人的生存和价值,强调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对中世纪“以神为本”的神学世界观发起了挑战,把人从宗教那里夺了回来,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西方近代“人本”对“神本”的呗利,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第一次胜利2.“物本”与“人本”之争到了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人认为,资本主义科技理性的过度张扬与“勘天役物”,在物质逐步丰富的同时,造成了人的高度异化因为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超脱和驾驭,而且在于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权利和价值而在“物本”统治时代,人类创造了社会和财富,却长期成为社会和财富的奴仆;过度“物质化”的社会,严重压抑着人的自由,抹杀着人的价值,甚至使人性扭曲、变形,使人变成“非人”因此,现代西方文化在反对“以物为本”、反对理性主义的前提下,更强调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包括肉体、活动、意志、情感在内的完整的存在,必须实现人与人的交往的全面性回归。
从反对和摆脱“物本”开始,追求人的精神自由的“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得到了第二次发展3.管理中的“法本”与“人本”之争从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看,无论是在经验管理时代,还是在科学管理时代,西方管理一直将人视为“经济人”和“理性人”技术的发展,使物质的攫取越来越成为可能;而科学管理的实践,也使人越来越成为组织、制度、流程等“法度”约束下的“简单机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人们不再需要简单的“物质刺激”,而企业中森严的科层组织、严密的制度条例、刻板的指令、流水线似的作业方法等这些以制度和组织为本的“法本”,都对人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终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也是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如果要界定西方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我们可这样理解:第一,它是反对简单“物本”的,认为物质发展的成果不能大于人的发展价值;第二,它是反对“法本”的,即反对将人作为手段的“以组织为本”和“以制度为本”甚至“以群体为本”,而主张在遵循平等的组织规则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组织发展一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的;第三,它通过个性化地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实现对人的尊重、强化情感的交流等方法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第四,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在坚守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制度和规则,坚持科学管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并不直接和全面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和修正。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变革是沿着这样一个过程进行的: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一中世纪神学的主导地位一近代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一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一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组织、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一企业管理中的以组织为本、以制度为本对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压制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对中国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以物为本”的理念有较大差距,这[来自wWw.lW5u.Com]或许就是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喊着彼“以人为本”却干成了此“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企业在“以人为本”管理方面,无论是在价值观层面,还是在实践中的具体管理行为层面,都存在较大的误区因此,对“以人为本”中西方思想源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辨清中国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前提、内涵和实践导向,以使“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1.中国企业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前提弄清中西方文化中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渊源和实践差异之后,是否就可以完全照搬西方管理“以人为本”的做法呢?当然不行因为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看,我们与西方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应从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
1)文化传统存在差异由于“家文化”和“等级文化”传统的影响,迄今为止,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管理行为仍然呈现强烈的基于权威的管理和基于德性的管理的色彩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等级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色彩较浓厚,企业的制度往往抵不过主要领导的一句话;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以民为本”的延续,无法从根本上关注入的需求和发展,实现对人的尊重这就需要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慢慢转变目前看来,哪怕是较为简单和传统的“以民为本”,也比什么都没有好,不能奢望一步登天2)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由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的差距较大,中国企业的从业人员还未达到像西方人那样在物质较为丰富的基础上追求个人价值的阶段,更多的人还是希望通过企业的发展来谋求个人的发展因此,中国企业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是消解组织和制度对人的约束力,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追求组织和制度的公平性,使员工能够在相对公平、相对自由的环境中,逐步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得到回报,实现自身价值3)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企业真正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只有短短的30年如果说西方的企业管理在一百多年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三个阶段的话,那么中国企业的管理其实还处在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企业更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科学管理因此,中国企业的“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企业以消解“组织”和“制度”为核心的“以人为本”,而是在“软化”权威性的同时,“硬化”科学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在企业的制度不合理或执行力不强的情况下,简单地倡导“以人为本”,要不就是空话,要不就会使企业走向无组织无纪律和毫无竞争力的状态因此,在科学管理尚不充分的时候,实施西方文化中的“人本管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制度的约束和导向作用4)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存在差异许多人认为西方企业员工的素质高,然而这种素质高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文化熏陶和制度约束下形成的在中国企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实施人本管理,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开始,其核心是教育和引导员工正确理解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树立基于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