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作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doc
7页1反思 1习作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儿童生命发展的第一条规律,是感觉系统的发展先于词语系统发展不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经受真实深刻的独特感觉,决不会有个性化的作文传统作文教学的失败,常常忽略学生真实的感觉,作文教学强调统一要求,群体客观“观察生活”,关注的是指导写作的规律性知识常常脱离学生的感觉体验,大炒什么审题立意、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冷饭而个性化作文教学应突出个体主观反应、“体验生命”的重要性成功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是学生的感觉在前在生命面前,“体验”态度应当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是穿透生活而不只是反射生活只有建筑在真实感觉和独特体验基础上,个性的作文,才是一种有真意义、有真价值的作文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才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笔者以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喜怒哀乐 《新课标》规定:“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种“独特感受” ,是自己独有的、别人没有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个性化的,蕴含创新价值,因此值得“珍视” 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 有时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 。
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会意的微笑,教师鼓励的目光,陌生人自然的搀扶……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茅盾曾经说过:“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笔者鼓励学生写随笔,让学生在记录生活中流淌独特感受孩子们的真心在文字间流淌,他们会为每一次的太阳升起而欣喜,为每一次日落而悸动,为每一阵风的吹起而泛起阵阵涟漪,为每一个季节的转换而产生翩跹的思绪……这类作文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反应,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根据表达需要写真实的习惯,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张扬自己的写作个性此 外 ,写 读 书 心 得 、 编 连 环 图 画 故 事 以 及 写 专 题 小 论 文 等 也 是 很 好 的 训 练 途 径 通 过 多 样 化 、 多 渠 道 、 多 类 型 的 训 练 , 不 仅 满 足 了 学 生 表 达 的 欲 望 , 同 时 在表 达 中 使 自 己 的 个 性 得 以 发 挥 每 一 篇 亲 手 撰 写 的 文 章 都 是 其 个 性 独 特 感 受 、2体 验 的 结 晶 , 这 其 中 包 含 着 作 者 的 独 创 , 也 充 分 展 示 了 个 性 化 习 作 训 练 所 带来 的 作 文 教 学 的 创 新 成 果 。
反思 2习作应当营造表现学生个性的氛围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因此,和谐、民主、平等的习作教学环境是学生习作个性化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心境如果学生的写作心境差,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课堂的,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受教材的制约和限制,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捕捉每一个“情”的触发点、生成点,能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任务与先前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有一回,任教笔者班级的体育老师因在教工运动会上不慎脚骨折,回老家休养了近两个月那段时间,学生们非常思念体育老师笔者从学生的日记、谈论中看到了学生对老师的这份“情” “我们每个人都给胡老师写封信,好不好?” “好!”全班雀跃为了能让老师看到自己的祝福,学生们学得全神贯注,写得一丝不苟此时,学生们表达的需求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 “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
当把 作 文 教 学 过 程 与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的 社 会 生 活 的 实 践 过 程 紧 密地 结 合 起来了,在课堂上创设了迫切需要言语交际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 “一吐为快”的心 理 , 表 达 当 然 不 成 问 题 了 因 此 在作文练习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作文情景或确定一个交际实用目的,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个性才会在习作中体现3反思 3习作应当放手让学生选择个性化题目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由于命题的要求偏离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习作成人腔较严重,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缺少小学生特有的童真因此,学生们的写作潜力能否被开掘出来,与作文题目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要敢于打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教材中以什么题就以什么为题,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划一的局面浙教版第七册安排了《学做家务》这一习作训练通常我们这样命题:《学洗衣服》 、 《学钉纽扣》 、 《学包饺子》……笔者认为这样的命题了无生趣,“无趣”如何“激情”?笔者尝试着改变了一下命题:《嘿,我真行》 《唉,我失败了》 ,以学做家务为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作文题。
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抓住他们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事实上,只有具体、形象,适合儿童的口吻和情趣的题目,才能对儿童习作的动机有较强的诱发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在练笔中,学生可以不拘长短,不拘泥于结构,纯粹为了“写点什么” 这令笔者想到近二年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命题形式频频出现在各类考试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谓“话题作文”就是作文命题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一定约束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话题作文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感到:这种具有开放性、宽松性、灵活性的命题,弱化了以往命题作文的强制性和封闭性,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说自己想说的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行文的主旨和题材都趋向于多样化,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很受欢迎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一定的学习经验耳闻目睹的一切加上社会广阔的信息来源,凡是生活中有的,他们无所不知;凡是生存范围之内的话题,他们几乎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态度、认识,因此话题作文是一种很好的习作练习的方式。
笔者任教的班级曾以“幸福” 、 “宽容” 、 “习惯” 、 “感动” 、 “回报”等话题进行课外习作,因为内容宽泛,文体自由,学生消除了顾虑,挣脱了羁绊,畅所欲言,张扬自己的写作个性和才华许多优秀的作文脱颖而出4反思 4 习作应当发掘发展学生个性的习作大环境《新课标》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因此,笔者在平时着力于发掘发展个性的习作大环境⑴、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大语文教育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努力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如各类兴趣小组,竞赛活动,或是参加、访问、郊游、学农等校外生活,或是情趣盎然的家庭生活,都是小学生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按自己的个性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行动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各种情境中,尝试表达的乐趣,使他们由衷地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从而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特有的童言去描绘生活,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写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童趣。
⑵、开放心态,丰富积累1)生活积累针对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可把学生目光引向:①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举办演讲比赛,自办刊物,编演节目等;②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随时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参与一些家务劳动;③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学生可以去旅行,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让学生在生活中用开放的心态、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人生,用自己的身心“发现” 了美的变化,产生在创作中自我表现个性的欲望,使习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观察中,因为每个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的成百上千联系的,所以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写出的文章亦能体现出丰富的个性5反思 5从考试题目 拓展学生认知忆铁人(节选)一天,我和铁人到家属基地去,那里的一位干部带我们去看托儿所刚踏进托儿所大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铁人疾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只见一个小娃娃坐在地上哭鼻子抹眼泪铁人提高声音问:“阿姨呢?”一个敦实淳朴的中年职工家属,抱着个孩子匆匆走过来铁人激动地批评她说:“钻工们在一线苦干,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那位阿姨望着铁人,不做声,不辩解。
在回去的车上,带我们来的干部对铁人说:“老铁同志,那位阿姨是个好同志她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那个娃,倒是她的亲骨肉!”铁人睁大了眼睛, “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小车急忙扭过头,冲向托儿所一下车,铁人就闯进门四下里找,发现那小娃已经洗净了脸,坐在小凳上抱着球玩呢他一把举起了小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文章链接】铁人:王进喜(1923-1970) ,劳动模范、大庆油田工人的英雄代表工作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贡献 苦活,难活,危险活,他头一个上打第二口井时,他的腿上有伤,成天拄着双拐到井台上指挥突然发生了井喷,钻机上几十斤重的方瓦冲天而起,如不赶快压井,就要井毁人亡,几十米高的井架也将陷入地下 “快往泥浆池里掺水泥!”王进喜一边大喊一边不顾一切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代替搅拌机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井喷终于被制服,王进喜连爬出泥浆池的力气也没有了,伤腿被碱性很重的泥浆腐蚀得脱去一层皮 “你们王队长真是个铁人!”站在一边观看的老乡不禁发出赞叹从此, “铁人”的称号传遍全国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 分)降低 —— 表扬——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最能突出铁人急切心情的词语是 。
(1 分)此时此刻,铁人心里可能在想: (1 分)3、用“~~”划出铁人批评阿姨的话,从中可以看出铁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1 分+2 分)64、铁人是谁?(1 分)为什么群众称他为“铁人”?(2 分)【反思】上面是下城区小学语文第十册期末测试模拟卷中的一道课内阅读题和以往考试不同的是,这道题的文本后,紧跟着一个“文章链接” 文本和“文章链接”不是两个可以割裂开来的独立单位,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这种考查方式对拓展学生的认知有两个好处:1、用“文章链接”给文本做补充,使学生对课本中的铁人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通过对“文章链接”的研读,促使其更深入地体会铁人的崇高品质2、考察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搜集信息,激发学生地阅读兴趣反思 6学会表扬——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后感几年前,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时,曾惊叹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育女的高超艺术她曾在书中提到怎样表扬孩子近几日,我阅读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书中有这样一个章节《表扬的艺术》 ,加深了我对“表扬”的认识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阐述:表扬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对他自己说什么。
日常生活中,老师、家长对于表扬只注意了前半部分“我们对孩子说什么”,而忽视了,或者说根本没想到“孩子对他自己说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