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doc
16页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美]R•默里•托马斯/著,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2第一部分比较标准1分析理论异同的方法第一章2理论、模型、范式及其他理论的观点差异3皮亚杰的理论观点4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5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6生物电化学理论的观点7理论及其他术语8好理论、差理论12结论19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9第二章21儿童发展理论的内容内容特征21结论36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7第二部分精神分析传统探索发展起因和神经症治疗39第三章40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意识水平41心理结构42超我的作用44防御机制45儿童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46出生:创伤性开端47阶段1:口唇期(出生至1岁)47阶段2:肛门期(2岁至3岁)49阶段3:婴儿性器期(约3岁至4岁)50阶段4:潜伏期(4、5岁至11、13岁的青春期)50阶段5:成熟性器期(14、16岁至18、21岁)51阶段与治疗51发展的两个方面52意识的发展52自我力量的发展55安娜•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分析57超我的地位57对儿童的直接观察57精神分析与儿童抚养实践58理论联系日常生活58弗洛伊德的理论:评价59进一步阅读的资料63第四章65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自我同一性与健康人格65渐成原则66心理社会阶段67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68自主对羞怯和疑虑69主动对内疚69勤奋对自卑70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70三个成年阶段71理论联系日常生活76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观点:评价76进一步阅读的资料78观点A79确定意识状态意识状态的各种概念79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缺失79推断的意识状态80对意识状态或水平的公开主张81确定和理解无意识状态83无意识机能如何发展85信息加工的例子85精神分析的例子87结论87第三部分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模型89寻求以学习原理和社会情境解释发展第五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92操作条件作用的性质92结果的类型94斯金纳的学习观95条件强化与连锁作用95斯金纳理论的影响范围97遗传对环境98儿童抚养阶段99理想的儿童抚养100比茹和贝尔对激进行为主义的扩展103对批评的回应104行为管理105行为主义的发展105多项依随105利己行为、利他行为与性格特征106观点日趋相容107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08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评价109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11113社会认知理论与情境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或社会认知理论113新行为的产生114榜样学习过程116结果的作用117复杂行为118自我效能119正常与异常120良心与自我控制123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2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评价124情境论的性质126里格尔的辩证理论126瓦尔西纳的文化历史理论129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32133观点B评价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相互依赖133主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134控制性134真实性135精确性136可重复性137重要性137可行性138结论性139第四部分思维与语言的发展141寻求儿童认知语言与技能发展的模式及其产生机制第七章14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临床法142皮亚杰的知识观144发展机制146同化机能147顺应机能147四种因果因素148发展水平和阶段150水平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151水平2:前运算思维阶段(约2岁至7岁)153水平3: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至11岁)156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至15岁)158四个概念:详尽考察160发生认识论160发展阶段161机能不变性163平衡163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64学习目标的选择164课程顺序的安排165主题的年级设置166智力机能的评定167教学方法167皮亚杰理论:评价169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73174第八章维果茨基与苏联传统影响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因素175马克思主义与维果茨基理论176维果茨基与国际心理学界177维果茨基的研究方法177思维与语言发展181言语发展阶段183概念思维发展阶段184关于发展的其他重要观点186结构与机能187记忆187知觉187苏联发展理论的核心主题:20世纪20-80年代188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89维果茨基理论:评价190结论192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93观点c预测阶段理论的未来两种新近的阶段理论195凯斯的四阶段理论196费希尔的技能发展理论200阶段理论的可能未来204第五部分计算机模拟与自我寻求儿童获得信息加工技能以及儿童最深处自我如何发展的途径第九章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系统的经典成分210感觉器官211短时记忆212长时记忆214行为输出218诸成分的相互作用218194207209核心现象:注意、知觉和记忆219该系统运用的一个例子219研究模式220经典理论的改进221经典理论的精致化221附加成分图示223儿童发展与七个主题224计算机与人的比较224持续争论227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29信息加工理论:评价230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32233第十章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和其他观点界定自我233人本主义的主张234当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源235儿童的原始天性236人的需要和目标236意识与自我237发展的方向与阶段238动机倾向239健康成长与异常240天性与教养241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41人本主义理论:评价243发展性自我的另外三个概念247自我发展的阶段247通向自我理解249自我概念的发展251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53观点D254论原因鉴别原因的有用性254发展理论与其因果观255各种因果性因素255原因的年代定位257先天计划258结论258第六部分环境、基因计划于生物性儿童259寻求发展的环境影响模式和生物起源第十一章261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的背景261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263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69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评价270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73第十二章274习性学与社会生物学新达尔文主义的基础275习性学在儿童研究中的地位276来自习性学的相关命题277命题1:联结277命题2:分离279命题3:敏感期280命题4:利他性280命题5:社会智力281命题6:支配/服从282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284观察研究的基本步骤284观察技术的选择285扩展儿童研究的方法286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86习性学理论:评价287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90291第十三章生物电化学模型水平1:整体儿童293水平1案例分析294水平2:器官儿童295水平2案例分析296水平3:细胞儿童298水平3案例分析299水平4:分子儿童301水平4案例分析303水平5:元素/原子儿童304水平5案例分析304水平6:亚原子粒子儿童306附言:脑区域307脑结构的层307脑半球309脑叶310理论联系日常生活311生物电化学模型:评价312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14观点E信仰与信服第七部分价值观核心理论:道德发展寻求儿童与青少年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方式第十四章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型理论焦点323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324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324天性与教养的相互作用326认知与逻辑发展水平327意志与愿望因素327社会角色采择327公正结构328阶段的三个特征329理论联系日常生活331科尔伯格的理论:评价332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35315319261336第十五章吉利根的同情关爱理论图式的起源336吉利根模型的结构337资料收集的方法339理论进展341理论联系日常生活342吉利根的同情关爱理论:评价342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45观点F346描绘时代的趋势对理论趋势的估计347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4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348斯金纳的行为主义349社会学习理论350皮亚杰的理论351维果茨基的苏联理论352信息加工理论352人本主义理论取向353生态心理学理论355习性学与社会生物学356生物电化学理论356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理论357吉利根的同情关爱理论358最后一点评述358316第八部分持续探索不断寻求更精确的发展模型第十六章362新进展联结主义362动态系统论364动态系统论的数学模型365社会历史生命历程理论367社会稳定与社会变迁368时间与地点368媒介370儿童的发展史371出生顺序的进化心理学观371发展中的选择373生物因素374社会文化因素375个人因素376三大指导原则377人种志: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378实证主义/现代主义378后实证主义380后现代主义381同一时间的三种人种志解读383总结385弱势社会条件下的儿童发展385基础理论支持386模型成分之间的关系386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88观点G389通过隐喻描述理论参考文献392人名索引407主题索引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