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的品种 畜牧牛业基础知识的经典ppt.ppt
80页牛种及其品种,肉牛品种 奶牛品种 兼用品种 其它品种,原产地及分布:法国的夏洛来及涅夫勒地区 外貌特征:全身呈乳油白色,公牛体重约1100-1200kg,母牛为700-800kg,常见“双肌”现象 生产性能:具皮薄、肉嫩、胴体瘦肉多、增重快,尤其是在早期屠宰率为65-70%,净肉率54%以上,日增重1432g,400日龄体重553kg;难产率高,13.7% 杂交改良效果:引入我国较早,与我国本地黄牛杂交范围最广的外国肉牛品种之一,杂交牛比本地黄牛有明显的提高,但如果与个体较小的母牛杂交,难产率高,而且对于生产高档牛肉来说,不属于优选者,夏 洛 来,肉牛品种,夏洛来 (Charolais),利木赞 (Limousin),,原产地及分布:法国阿奎屯地区的利木赞高原为欧洲重要的大型肉牛品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东北吉林、山东省是近年我国引进该牛种最多的地区,,,外貌特征:利木赞牛体格较大,被毛为黄红色,腹下部、四肢内侧及尾帚的颜色较浅,角为白色,蹄为红褐色全身肌肉发达,前肢及后躯肌肉块尤其突出,,,生产性能: 肉用性能好,尤其是幼令期早熟,但如果早期营养不足,后期的补偿能力较差 肉质好,瘦肉多脂肪少,肌间脂肪分布均匀,嫩度高,8月龄小牛就可生产出具大理石纹的高档牛肉,是法国等国生产小牛肉的主要品种 屠宰率为63-71%,净肉率52%,瘦肉率多达80-85%,杂交改良效果 常用的杂交父本品种。
改良鲁西黄牛效果明显,原产地及分布:英格兰西部威尔士地区的海福特县 外貌特征:中小型肉牛品种公:850-1100kg;母:600-750kg分无角和有角两种被毛暗红,具 “五白”特征(即头、颈垂、腹下、四肢下部及尾帚为白色),典型的肉牛体型 生产性能:早熟,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耐寒耐 粗;肉质好,脂肪主要沉积在内脏,肌间脂肪较少;屠宰率60-65% 杂交改良效果:杂种一代趋向于父本,但改良效果不 佳,引进的海福特牛未得到保种,海 福 特,海福特 (Hereford),原产地及分布:英格兰北部的阿伯丁和安格斯地区,也叫阿伯丁-安格斯牛 外貌特征:小型肉牛品种,公:800-900kg;母:500-600kg纯黑无角为黑安格斯重要外貌特征,也叫无角黑牛,牛群中往往有少量红色个体,过去被认为是失格者,但后来经过培育,发现红毛色纯合基因,遗传性强,被允许纯繁,成为红安格斯牛,安 格 斯,生产性能: 公认的典型肉牛品种,早熟易肥,极佳的肉用性能,有“贵族牛肉”之称 难产率低,犊牛成活率高 抗寒耐粗,但耐粗性不如海福特 母牛稍有神经质,易受惊吓(黑安格斯),杂交改良效果 改良黄牛效果较好,但较神经质,易受惊。
近年来我国引进红色安格斯牛或胚胎,在改良工作中,红色安格斯牛耕易被群众接受,因为毛色接近,安格斯(Angus),,原产地及分布:比利时南部 外貌特征:大型肉牛品种,公:1250kg;母:750kg有蓝色、白色和黑色三种 生产性能:屠宰率68-70%,肌肉比重多(占胴体的70%),有“双肌”现象,比利时白蓝牛,比利时白蓝牛 (Belgian White Blue),比利时白蓝牛 (Belgian White Blue),原产地及分布:和牛是日本从1956年起改良牛中最成功的品种之一,是从雷天号西门塔尔种公牛的改良后裔中选育而成的,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优良肉用牛品种 外貌特征:日本和牛以黑色为主毛色,在乳房和腹壁有白斑,成年母牛体重约400kg、公牛约700kg 生产性能:犊牛经27月龄育肥,体重达700千克以上,平均日增重1.2千克以上日本和牛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品质最优秀的良种肉牛,其肉大理石花纹明显,又称“雪花肉“由于日本和牛的肉多汁细嫩、肌肉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风味独特,肉用价值极高,在日本被视为“国宝“,在西欧市场也极其昂贵,日本和牛,日本和牛 (Wagyu),,,,吃熟食 喝啤酒 睡软床 做按摩 听音乐 吹风扇,雪龙黑牛,奶牛品种,荷斯坦-弗里生牛 原称荷兰牛,又称黑白花牛,原产于荷兰的北荷兰省和西弗里生省,其后代分布到法国北部和德国的荷斯坦省。
引入美国后成立荷斯坦育种协会和弗里生育种协会,后合并成立荷斯坦-弗里生育种协会培育历史悠久,15世纪就以产量高闻名于世该牛风土驯化能力强,现遍布全球各国都培育成具有当地特征的荷斯坦牛,如美加血系的乳用型,以色列的耐热乳用品种及欧洲的乳肉兼用型品种,中国荷斯坦牛 19世纪40年代,由国外引入,20世纪50-60年代又相继由日本、美国、荷兰和原苏联引进进行纯繁、风土驯化后搞级进杂交,高代杂种横交,逐渐形成了体形大小不一的中国黑白花,来源:本品种是利用引进国外各种类型的荷斯坦牛与我国的黄牛杂交,并经过了长期的选育而形成的一个品种,这也是我国唯一的奶牛品种 外貌特征:具有明显的乳用型牛的外貌 特征全身清瘦,棱角突出,体格大而肉不多,活泼精神后躯较前躯发达,中躯相对发达,皮下脂肪不发达,全身输廊明显,前躯的头和颈较清秀,相对较小,所以,从侧面观看,背线和腹线之 间成一三角形,从后望和从前望也是三角形整个牛体像一个尖端在前,钝端在后的圆锥体乳牛的头清秀而长,角细有光泽颈细长且有清晰可见的皱纹胸部深长,肋扁平,肋间宽背腰强健平直腹围大而不下垂 皮簿,有弹性,被毛细而有光泽 生产性能:产奶量高,但乳脂率较低,不耐粗饲,良好的饲料条件和饲养管理下,平均 305天产奶量可达到6500-7500公斤,乳脂率3.5%左右,中国荷斯坦奶牛,中国荷斯坦牛因在培育过程中,各地引进的荷斯坦公牛和本地母牛的类型不一,以及饲养条件的差异, 其体型分大、中、小三个类型,大型:主要是用了从美国、加拿大引进的荷斯坦公牛与本地母牛长期杂交和横交培育而成。
特点是体型高大,成年母牛体高可达136厘米以上 中型:主要是引用从日本、德国等引进的中等体型的荷斯坦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和横交而培育成的,成年母牛体高在133厘米以上 小型:主要引用从荷兰等欧洲国家引进的兼用型荷斯坦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或引用北美荷斯坦公牛与本地小型母牛杂交培育而成成年母牛体高在130厘米左右,原产地:原产英吉利海峡南端的娟姗岛,属小型乳用品种,早在18世纪就以乳脂率高著称 外貌特征:娟姗牛清秀、轮廓清晰头小而轻,两眼间距宽,额部稍凹陷,背腰平直,腹围大,尻长平宽,尾梢细长,四肢较细,关节明显,蹄小乳房发育匀称,形状美观,乳静脉粗大而弯曲,后躯发达,呈楔型毛色多为浅褐色,鼻镜及舌为黑色,嘴、眼周围有浅色毛环,尾尖为黑色公牛650-750千克,母牛340-450千克 生产性能:平均年产量为3.5-4.0吨,乳脂率平均为5.5-6%,最大的特点是乳质浓厚,乳脂肪球大,易于分离,乳脂黄色,风味好,适于制作黄油娟姗牛耐热,抗病力强,娟姗牛,娟姗牛(Jersey),原产地:英国更赛岛,目前我国没有纯种的更赛牛 外貌特征:中型乳用品种,头小,额头狭窄,乳房呈方形公:750kg;母:500kg 生产性能:以高乳脂率、高乳蛋白率和高β-胡萝卜素而著名。
产奶量6吨,乳脂率4.5%,乳蛋白率3.48%;产犊间隔短,耐粗饲,易放牧,对温热气候有较好的适应性,更赛牛,更赛牛(Guernsey),原产地:英国苏格兰的爱尔夏郡,1750年开始引用荷斯坦牛、更赛牛和娟姗牛等进行杂交改良 外貌特征:红白或棕白色,强壮有力,适于放牧公:680-900kg;母:550-600kg 生产性能:产奶量为4.5吨,乳脂率为4.1%,但泌乳稳定性差;早熟,耐粗饲,适应性强,干奶期母牛易肥,爱尔夏牛,爱尔夏牛(Ayrshire),原产地: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东南部,在瑞士全境均有分布原来是乳肉役三用,后来以乳用为主 外貌特征:褐色,鼻舌黑色,公:900-1000kg;母:500-550kg 生产性能:成熟较晚,通常满2岁时才配种,瑞士褐牛,瑞士褐牛(Brown Swiss),原产地:原产于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的诺森伯兰、达勒姆、约克和林肯等郡由于是从当地土种长角牛改良而来,改良后的牛角较短小,故称为短角牛短角牛分为肉用、乳用和兼用三种类型 外貌特征:毛色为深红色或酱红色,少数为红白沙毛鼻镜为黑色,眼圈色淡体形清秀,乳房发达,公牛900-1200千克,母牛600-700千克 生产性能:兼用牛产奶3500千克,乳用牛为6810千克。
我国于1913年首次引入,后又相继多次引入,改良蒙古牛,对中国草原红牛的育成起了很大作用,乳用短角牛,乳用短角牛 (Shorthorn),外貌特征:黄白花或淡红白花,白头,身躯常有白色胸带和肷带,腹部四肢下部尾帚为白色,公:1100-1300kg;母:670-800kg 生产性能:西门塔尔牛平均产乳量4074kg,乳脂率3.6-4.1%我国纯种繁育的高产牛群体已达5000kg,乳脂率4%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一岁体重可达454kg,公牛肥育后,屠宰率可达65%据36头犊牛肥育试验,平均日增重可达1.569kg,生长速度与大型肉牛品种相似,是另一个对我国黄牛影响比较大的外国牛种,趋向于父本,西门塔尔牛,原产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以西门塔尔平原产的牛最为出色而得名该牛在产乳性能上被列为高产乳牛品种,在产肉性能上并不比专门化的肉用品种逊色(乳肉兼用),兼用品种,西门塔尔 (Simmental),,原产地及分布:意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地区 外貌特征:毛色为浅灰色或白色,鼻镜、眼圈、阴部、尾帚及蹄等部位为黑色,颈部颜色较重公牛皮肤为灰色或浅红色,有时也为暗灰色或暗红色体格中等,躯体长,胸部宽阔,胸、腰、尻部和大腿肌肉发达 生产性能:皮薄肉细,后身躯肌肉特别丰满,屠宰率高达67-70%,净肉率为60%,瘦肉率达82%。
肉质优良,嫩度高,眼肌面积大,可用于生产高档牛排的价值很高皮极坚实而柔软具有双肌基因,是目前肉牛终端杂交的理想父本,平均泌乳期产奶量为3500kg,乳脂率为4.17%,皮埃蒙特,皮埃蒙特 (Piemontese),原产地及分布:丹麦红牛属乳肉兼用品种,原产于丹麦的默恩、西兰及洛兰等岛屿1841-1863年间用安格勒牛(Angler)和乳用短角与当地的北斯勒准西牛杂交改良的基础上,经多年选育,于1878年育成,1885年出版良种登记册 外貌特征:体型大,体躯长而深,胸部向前突出,有明显的垂皮,背长稍凹,腹部容积大,乳房发达,发育匀称,乳头长8-10厘米被毛为红色或深红色,部分牛只腹部和乳房部有白斑,鼻镜为瓦灰色公牛一般毛色较深成年公牛体高148厘米,体重1000-1300千克;成年母牛体高132厘米,体重650千克犊牛初生重为40千克左右 生产性能:据丹麦年鉴记载,1989-1990年平均产奶量达6712千克,乳脂率4.31%,乳蛋白率3.49%个体最高单产纪录为11896千克,乳脂率4.2%,乳脂量446千克,乳蛋白率3.31%个体最高终生产奶10万千克以上在我国饲养条件下,305天产奶量5400千克,乳脂率4.21%,最高个体达7000千克。
丹麦红牛肉用性能亦好,屠宰率一般为54%在肥育期,12~16月龄的小公牛,平均日增重达1010克,屠宰率为57%,丹麦红牛,丹麦红牛 (Danish Red),我 国 五 大 良 种,,秦川牛,外貌特征:属役肉兼用品种,公:600kg;母:380kg毛色以紫红和红色为主(90%),鼻镜为肉红色缺点是常见有斜尻现象,生产性能:育肥快,肉质好,大理石纹明显;耐粗,适应性好;屠宰率为56.8%,净肉率50.5%,秦 川 牛,,原产地:陕西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地区,南阳牛,,,原产地及分布: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沙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属役肉兼用品种,外貌特征:体格高大、行动迅速,头方正而轮廓清晰口方、耳大、角短公牛头部方正雄壮,颈粗短多皱纹,前躯发达,鬐甲较高,肩峰隆起8-9厘米,肩部斜长母牛头部清秀,较窄长,嘴大平齐,颈薄呈水平状,长短适中,肩峰不明显,前胸较窄,胸骨突出,后躯发育良好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以黄牛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