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内燃机原理第二章4h..ppt

38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6838667
  • 上传时间:2019-11-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50M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2-1 内燃机理想循环 在热机中,确定工质所经历的过程称为循环内燃机的实 际热力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等多个过程所 组成的,循环中工质存在着质和量的变化,整个过程是不可逆 的 要确切地描述内燃机中实际的热力过程,在目前条件下还 非常困难为了了解内燃机的 ① 热能利用的完善程度; ② 能量相互转换的效率; ③ 寻求提高热量利用率的途径 将内燃机的实际循环进行若干简化,提出一种假想循环,这种 假想循环就称为“理想循环” 利用理想循环能够清楚的比较说明影响内燃机热能利用完善程 度的主要因素 理想循环的简化假定: ① 工质是一种理想的完全气体,在整个循环中保持物理及 化学性质不变,其状态参数的变化遵守气体状态方程￿￿ pV=mRT￿￿ ② 不考虑实际存在的工质更换以及漏气损失,工质数量保 持不变,循环是在定量工质下进行的 ③ 把气缸内工质的压缩和膨胀看成是完全理想的绝热等熵 过程,工质与外界不进行热交换,无摩擦、流动损失, 工质比 热容为常数 ④ 用假想的定容或定压加热来代替实际的燃烧过程,用定 容放热代替实际排气带走的热量 图 2-1 图 2-1(b)为等容循环(也称奥托循环) a—c 为绝热压缩; c—z 为等容加入热量Q1; z—b 为绝热膨胀; b—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在压缩、膨胀过程,工质状态用 表示 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 理想循环有三种形式可供分析选择 压缩过程的容积变化用压缩比 表示 膨胀过程的容积变化用后膨胀比 表示 定容加热的压力升高,以压力升高比 表示 图2(c)为等压循环(也称狄赛尔diesel循环) a—c 为绝热压缩; c—z 为定压加入热量Q1; z—b 为绝热膨胀; b—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定压加热过程的容积变化用初膨胀比 表示,其它同等 容循环 图2(a)为混合循环 a → c 为绝热压缩; c → z 为定容加入热量Q'1; y → z 为定压加热量Q''1; z → b 为绝热膨胀; b → 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由热力学知,混合循环热效率为:￿￿ (2—1) 在定压循环中, =1 ,代入(2—1),则得定压循环 的热效率公式为: (2—2) 在等容循环中,初 膨胀比 =1,代入(2—1)式则 热效率的公式为 (2—3) 分析上式可知, (1) ε ↑ ,则 ↑ ,但随ε不断增大, 提高幅度逐渐降 低。

      (2) ↑,则混合循环中等容加热量↑, ↑ (3) ↑ ,则负荷pt ↑ ,但 下降,因此,按等压循环的发 动机,pt ↑ ,则 下降 (4)k ↑ ,则 ↑ ,但在发动机中k变化不大 (5)当ε相同时: (6)当pz相同,Q1相同, ε不相同时, 这是因pz不变时,等压循环的ε最大,而等容循环的ε最 小之故 ptvptvt,,, hhh 2.2 涡轮增压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在非增压的内燃机中,工质只膨胀到b点,然后由b点等容 放热至a点,损失了排气中的一部分热能,如果工质由Pz一直膨 胀到Pa ,即在b点后继续膨胀至 g 点,如图2-2所示,那么这种 循环,比无涡轮增压循环要来的完善,它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 ,多获得一部分功(b—g),使 提高了我们称这种循环为 继续膨胀循环 这种继续膨胀循环如在内燃机气缸中实现,将使气缸加长 ,使发动机重量增加,通常是在发动机排气管处加一涡轮,使 废气在涡轮中继续膨胀作功,涡轮再带动一个压气机,将空气 压缩后再进入气缸中,提高进缸空气量,这样可提高Pt 对涡轮增压内燃机理想循环而言,一般涡轮增压内燃机涡 轮后的排气压力略高于大气压力,但压力脉动的幅度不大,因 此假定循环的放热过程等压,并假定气体由气缸流向涡轮,无 流动损失与传热损失等。

      其它假定与非增压时一样 涡轮增压内燃机从气缸排出的废气继续膨胀有两种方式: (1) 脉冲涡轮增压:从气缸排出的废气沿绝热膨胀线继续膨胀 ,排气管做成有利于使涡轮进口气体压力幅度达到最大, 充分利用废气中的脉冲能量但供给涡轮的能量变化大, 涡轮效率较低,当 1时,这时相当于不 利用废气能量带中冷的机械增压内燃机循环以πT=1代入( 2-7)中的热效率公式为: (2-8 ) 由(2-8)式可知,在 一定下,当πk 上升,则 下降, 由此可得出,增压压力越高,经济性越低,机械增压不宜采 用较高的增压比 (3)若πk=1,πT=1, =1,以ε 代替 代入(2-7 )式,即得到一般非增压内燃机混合循环热效率的公式(2-1 )非增压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比较前面已讲授,这里不再 重述 2.4 内燃机实际循环 内燃机实际循环有着许多不可避免的损失,它的热效率和 循环功比理论循环的要小,为了减少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在指 标上的差距,有必要分析其原因 图2-6 四冲程内燃机实际循环的p-V示功图 (1) 工质不同(理想循环为双原子气体;实际的为空气和燃烧 产物的混合物), ① 工质成分变化 柴油机中,燃烧前是新鲜空气与上循环的残留废气的混合 物,燃烧后,工质成分为燃烧产物。

      ②工质比热变化 a. 理想循环工质的比热是不随温度变化的, 实际工质(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物)的比热随温度上升而上 升 b. 理想的双原子气体( O2 ,N2,空气等)比热比实际的多原 子燃气(CO2,H2O,SO2等)比热小 如加热量相同,实际循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较理想循环的为 低, 小些 ③ 工质高温分解 在1300k以上,燃烧产物发生高温分解,分解会吸收热量, 使循环的最高燃烧温度下降, ④ 工质分子数发生变化→ 燃料燃烧后气体的千摩值会增大,当工质V、T相同时,P 会增大,这有利于循环作功 以上四中变化,以②变化影响最大,其他影响较小 (2) 换气损失 理想循环是闭式循环,无工质更换,无流动损失实际循 环,工质必须更换,有进、排气过程工质在进入气缸和排出 气缸时,以一定的速度流经进、排气管,进、排气道和 ￿￿ 进、排气门,有 流动损失另外 为使废气排除干 净,排气门在下 止点前打开;使 P-V图上的有用功 面积减少b1—d1 图中b1b1’d1 b1和 d1rtatd1面积 为换气损失 图2-6′ 非增压柴油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p-V图的比较 (3)涡流与节流损失 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缸内产生涡流,对分开式燃烧室 ,工质流入流出副室时,会在通道中产生节流损失。

      使 (4) 传热损失 理想循环时假设气缸壁与工质无热交换,实际循环中,工 质与气缸盖,活塞顶,气缸壁,进、排气门有热交换,使 (5) 燃烧不及时,后燃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① 燃烧不及时 理想循环假定定容加热是瞬间完成的,实际循环时,燃烧 需要一定时间 a. 喷油常提前:使着火在上止关前开始,增加了压缩负功 ct’ c1ct ct’ b. 燃烧速度有限,传热损失及在燃烧过程中活塞离开上止 点的运动,使压力增长ct z1” k1,工质放热 ,n10 工质仍受热, 但比zz1,少,所以n2 k2 z2 z3 :后燃减少,分解产物的化合作用仍在进行,工质受热 量等于向缸壁散热量 dQ=0 ,这时n2 = k2 z3 b :后燃已消失,但高温分解产物化合作用仍在进行,发 出的热量小于工质向缸壁的传热量,工质放热dQk2 在膨胀过程的简化计算中,与压缩过程一样,用一不变的 n2来代替变化的n2 ,并用不变的n2计算膨胀终点pb和Tb ,使 之与实际相符 膨胀过程可用多变方程表示: (2-11) (2-12) Pb 、 Tb的大致范围: 汽油机 pb =0.35~0.5MPa, Tb =1200~1500K￿￿￿￿ 非增压柴油机 pb =0.25~0.6MPa, Tb =1000~1200K￿￿ 增压柴油机 pb =0.60~1.0MPa, Tb =1000~1200K￿￿ n2的值一般如下: 高速内燃机 n2=1.15~1.24 非冷却活塞柴油机 n2 =1.20~1.28 冷却活塞柴油机 n2 =1.25~1.30 ( ) 汽油机 n2 =1.22~1.28 影响n2的因素: (1) 转速 当 → 膨胀过程时间 (2) 燃烧速度 后燃↓ → 燃烧阶段的热利用系数 工质受热↓ (3) 气缸尺寸↑ → 当S/D一定,气缸尺寸大→ 相对散热表面积小,相对漏气缝 隙也小→ 工质受热↑ → , , (4)负荷 pe ↓ → n2 ↓ n 一定, pe ↓→ 工质平均温度↓→ →工质受热↑ → n2 ↓ . 四、换气过程。

      1. 作用:更换工质,使循环能不断进行 2.差异:理想循环是闭式循环,无工质更换,无换气过程 内燃机实际循环必须排除上一循环的废气,进入新鲜空气 ,才能使燃料混合燃烧,使循环得以进行下去 进气时经过进气管和进气道有阻力,非增压机进入气缸的 空气压力低于大气压,为使排气克服排气道、排气管阻力,排 气压力必须大于大气压力才能排出,因此,排气过程的压力大 于大气压力 进、排气过程的曲线包容的封闭曲线表示作用于活塞上的 负功,人们称之为泵气功所以换气过程有功的损失 2-5 内燃机工作循环举例 在内燃机中四冲程内燃机要完成一个循环需四个冲程, 二冲程内燃机完成一个循环需要二个冲程 一. 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图2-10 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循环(汽油机) (a)进气行程 (b)压缩行程(c)膨胀行程(d)排气行程 二. 二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图图2-11 二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循环环(汽油机) 三. 示功图 把内燃机在1个循环中气缸工质状态的变化,表示为压力与 容积的关系图(p-V 图)或压力与曲轴转角的关系图( 图)称为示功图示功图可用机械式弹簧示功器、压电示功器 或气电示功器测录出来目前常用压电示功器(燃烧分析仪) 测录 图,但可转换成p-V 图。

      示功图图包含了许多反映内燃机性能的信息和数据,是评评价 分析内燃机性能的主要手段 图2-12(a)是四冲程汽油机的示功图,指示功是 W1是正功,W2是泵气功,对非增压机而言是负功 图2-12(b)是二冲程汽油机(非增压)的示功图,二冲程 机没有单独的进排气行程,只有ac压缩过程、cd燃烧过程、da 膨胀(作功)过程和eab扫气过程指示功abcdea为正功 图2-12 内燃机示功图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