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2-2-17冯家塔煤矿六大系统(送审稿).doc

109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80031541
  • 上传时间:2019-0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9MB
  • / 10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陕西冯家塔矿业有限公司冯家塔煤矿井下紧急避险及其他系统补充设计 井田概况总 说 明一、概况冯家塔井田位于陕西省府谷县城北北东方向15km处,行政区划隶属府谷县海则庙、清水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35″~111°09′40″;北纬39°05′42″~39°12′30″生产规模6.00Mt/a,井田面积约59.5km2,批准开采2~11煤层,属易自燃煤层《关于冯家塔煤矿初步设计的请示》(陕煤化司字[2007]201号)收悉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滚与陕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冯家塔煤矿项目核准的批复(发改能源[2007]1966号)于2007年煤安监函[2007]56号《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陕煤集团陕西冯家塔矿业有限公司冯家塔煤矿安全设施设计的 批复》进行批复二、建立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根据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矿井须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即完善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系统、人员定位和建设紧急避险系统。

      因此矿方委托我公司编制《冯家塔煤矿井下安全紧急避险系统及其他施救系统补充设计》, 本次设计主要设计“紧急避险系统”及完善其他系统相关内容提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同时应对灾害抢险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达到“设施完备、系统可靠、管理到位、运转有序”的要求,提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同时为应对发生事故灾难后给抢险救灾工作创造条件,推进新型煤矿建设进程四、编制依据1、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3、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4、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5、陕煤局转【2011】36号《关于转发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6、陕发改煤电【2009】428号《关于冯家塔煤矿初步设计的批复》;7、煤安监函【2007】56号《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陕煤集团陕西冯家塔矿业有限公司冯家塔煤矿安全设施技术的批复》;8、陕煤局发【2011】4号《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2010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

      9、《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10、其他有关的规程、规范和标准五、矿井井下六大系统建设情况冯家塔矿井于2007年,取得煤安监函[2007]56号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陕煤集团陕西冯家塔矿业有限公司冯家塔煤矿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 冯家塔煤矿初步设计于2009年4月以陕发改煤电[2009]428号文进行了批复,现矿井也进行了正常生产,故本次设计主要以该矿所做的初步设计及安全设施设计及矿方提供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现对矿井建设情况进行简单叙述如下:现矿井井巷工程及安装工程建设完成,矿井也进行了正常生产关于矿井井下六大系统工程建设相关内容已有原开采设计进行了批复,矿井也按设计进行了建设其中井下避险系统中安全逃生出口已建设完善,下井人员自救设施、井下避灾路线及指示标识尚需完善、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应急预案尚没有建设;供水施救系统将利用原初步设计消的防洒水管道合用,矿井井下消防洒水管路已安装完成投入使用,故供水施救系统需完善利用的地面供水水池及井下施救设施(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救生舱所接管路);压风自救系统中压风设备、管道铺设矿井建设完成,只需按设计补齐全自救设施来完善压风自救系统,调整安装尺寸;矿井监测监控、井下定位及通信联络系统,原设计已批复且建设完成,因此设计将利用该系统,增加井下监测监控、通讯设备、线路及探头、监控分站、读卡器来完善矿井监测监控、通信联络系统。

      故本设计将按矿井建设的实际情况,以矿井安全为先导,充分利用矿井已建设工程,来完善矿井井下六大系统建设总-3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章 井田概况第一节 环境条件一、交通位置冯家塔井田位于陕西省府谷县城北北东方向15km处,行政区划隶属府谷县海则庙、清水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35″~111°09′40″;北纬39°05′42″~39°12′30″井田交通较方便神黄铁路神朔段从府谷县城南通过,向西在神木与西包铁路神延段相接,向东在朔县与北同蒲铁路连通南下西安的神延铁路已通车运行包神府二级公路与神朔铁路并行通达府谷县城,该公路向西与210国道相接,向东跨黄河至保德县与山西省公路网连通府(府谷)准(准格尔)公路从井田西侧通过,府(府谷)墙(墙头)公路从井田北侧通过,井田及其附近各乡、镇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通综上所述,矿井运输条件便利,外部救援条件较好交通位置见图1—1—1二、自然地理井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地表基本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地势中、西部高,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变低,海拔标高一般在+1000~+1100m之间。

      区内最高点位于井田中部的老畔圪塔,高程+1153.3m;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的海则庙沟口,高程+825.0m相对高差328.3m三、河流与水系区内水系发育黄河由北而南纵贯井田东部井田南部为海则庙沟,北部为清水川,两河流流向均自西向东在井田内注入黄河,两河流长年流水,但除降水期外流量不大两河流还形成了一系列支流,组成本井田树枝状水系(冲沟)网,但这些次级支流(冲沟)水量更小,长期处于断流状态四、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天气多变,春季多风沙,夏季较炎热,秋季多暴雨,冬季长而严寒年平均气温8℃左右,7~8月最高气温36.7℃,元月份最低气温~29.7℃,日温差15~20℃年平均降水量410.1mm,年平均蒸发量1907.2mm七月份为雨季,十月中旬降雪,翌年二月解冻,无霜期150~180天最大冻土深度为142mm冬季至春末夏初多风,最大风速可达18.7m/s,风向多为北西府谷地区自明代以来曾发生过3.5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5.5级以上1次1621年5月,在本区东南的孤山一带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加速度值0.05g第二节 安全条件一、构造冯家塔井田包夹于清水川地堑、区域性挠褶带、海则庙沟与黄河之间,边缘地带构造较复杂,但井田内部构造简单,整体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斜层,地层产状总体较平缓,一般倾角2~9°,但挠褶带及其以西,地层产状急剧变陡,一般倾角达15~30°。

      二、地层冯家塔井田位于府谷矿区中部地层自东南向西北,沿黄河西岸、海则庙沟及主要支沟由老而新依次出露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上统石千峰组(P2sh)和中生界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层状岩石;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下更新统午城组(Q1w)、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上更新统马兰组(Q3m)粘土、砂质黄土及全新统冲、洪积层(Q41al+pl、Q42al+pl)等松散沉积物不整合于这些老地层之上,大面积分布于梁、峁和沟谷地带现将其特征分述如下:1、古生界(1)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呈带状分布于浪湾及海则庙沟孙店煤矿以东的黄河沿岸本组在区内未见底,厚度大于39.30m本组为一套碳酸盐岩类夹少量陆源细碎屑岩及蒸发岩组合下部为青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虫迹灰岩夹灰色泥岩及泥灰岩,属开阔台地相沉积;上部为灰色、灰白色砾状白云质灰岩、内碎屑灰质白云岩夹灰绿色泥岩及不规则团块状硬石膏,为局限台地相沉积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出露于井田东部浪湾及海则庙沟孙店煤矿以东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沟中,向西主体深埋地下,厚度0~40m。

      本组为一套滨海泻湖~潮坪环境下的、有明显填平补齐特点的沉积组合主要为一套含铁铝质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的陆源细碎屑岩组合,下部为紫色铁质泥岩、含铁细粒石英砂岩或赤(褐)铁矿层;中部为灰色、灰白色块状铝土矿、铝土质泥岩(铝土矿层);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夹石英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和煤线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出露于厂房沟、浪湾、海则庙沟及其上部支流沟谷中,厚度52.03~101.34m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含煤及含少量碳酸盐岩的陆源碎屑岩组合,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4)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该组也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地表断续分布于清水川乱石塔村~王来家沟~磁窑沟~海则庙以东,厚度15.55~72.08m,总体由东(南)向西(北)地层厚度增大,以3402、3104、2603、2205一线为界,向东(南)厚度递增较快,向西地层向西北呈缓波状增厚该组为一套含煤的陆源碎屑岩组合,由3~6个由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或煤线的沉积旋回组成,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5)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主要分布于井田中南部的石窑沟、杨家峁、厂房沟、瓷窑沟、海则庙,厚度18.90~31.60m,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6)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主要分布于井田中北部的魏寨、温家峁、赵寨、石窑沟南部支沟、厂房沟脑、贾家咀、杨庄则、尖堡则等地,厚度35~305m7)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主要分布于北部的陈家畔等地,厚度110~180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整合接触2、中生界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主要出露于西北部黄埔~高石崖一线,本井田仅见其下部地层,为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泥岩,厚度大于40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3、新生界包括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和第四系下更新统午城组(Q1w)、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上更新统马兰组(Q3m)、全新统(Q4)主要为一套半固结~松散状的黄土、碎屑堆积物,厚30~15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1)上新统静乐组(N2j)主要分布井田中南部各沟谷沟脑,地形切割强,较陡峭为深红色亚粘土夹多层不规则状、姜状、葡萄状钙质结核,平行等间距近水平分布,局部地段底部见薄层粉砂岩厚0~23m2)下更新统午城组(Q1w)分布于井田的中东部,为桔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棕红色古土壤层及不现则状、大团块状钙质结核,厚度一般小于30m3) 更新统离石组(Q2l)全区分布最为广泛,多沿梁峁分布,地形平绶,边部发育冲沟。

      为浅黄色粉砂质粘土、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底部一般可见钙质结核层,狄家畔一带可见少量砾石层一般厚度小于40m4) 上更新统马兰组(Q3m)仅分布于井田浪湾以北黄河西岸边,为粉砂质粘土、砂土松散堆积,固结性差厚度0~15m5) 全新统(Q4)区内全新统主要包括河流冲洪积一级阶地和现代河床堆积物一级阶地(Q4al+pl):分布现代河流两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