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调研报告.docx
13页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调研报告 罗 忻1 张河森2(1.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Reference] 广东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义务教育新机制实施情况的代表,其义务教育经费自给率较高,经济为教育经费的供给提供了较高的保障水平本文以广东省作为沿海地区“新机制”实施的研究样本,对其经验与问题加以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Keys] 义务教育;新机制;广东省;实证研究为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从2006年春季学期起,我国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为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课题组对广东省新机制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样本基本信息本次调研按照区域位置和经济水平选择广东省3个县(区)作为样本县(区),分别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的佛山市高明区;地处粤东地区,毗邻香港,与深圳、东莞相连的惠州市惠阳区;以及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属于典型石灰岩山区农业县,也是广东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清远市阳山县。
三个县(区)2011年的GDP总值分别为521.9亿元,217.05亿元、74.3亿元按计划每个县(区)中选择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1所初中和2所小学作为样本学校,共6个乡镇、6所初中、12所小学课题组实际选择17所中小学校(比计划少l所学校)共发放学生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45份,有效回收率为99.4%;发放家长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为98.8%;发放教师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发放校长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有效回收率为97 .1%;发放学校信息量表18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有效回收率为94.4%二、“新机制”实施的主要成效、特征和满意度(一)“新机制”实施的主要成效2006年实施“新机制”之后,广东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完善省、市、县(市、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几年来,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按中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要求,在2010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基准定额100元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提高100元,达到小学每生每学年5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750元。
据统计,广东省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共52.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55亿元,省财政补助26. 46亿元,市县财政补助19. 29亿元,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学点运转困难等问题,要求各地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含小学教学点)要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切实保障其正常运转2011年,全省共有833万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另外,根据此次调研地区2005 - 2011年度学校公用经费总额数据统计分析,2005年学校公用经费总额均值为52.54万元,2006年为75.04万元,新机制实施后,2008年增长到115.5万元,2011年为102.1万元2011年比2005年增长了94.4%,总额翻了一番2.加大投入,“两免一补”成效显著落实免收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政策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广东省率先实施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扩大至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据统计,2011年,全省拨付免费教科书资金18 .3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0.95亿元,省级财政6.10亿元,市县财政1.30亿元。
确保了免费教科书“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落实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一是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2011年下达生活费补助资金2.68亿元,全省100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受惠二是提高民族地区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从2011年起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小学每生每学年6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800元,分别提高200元,即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学年8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1000元2011年下达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1203万元,全省共有1.32万名民族班学生享受生活费补助据统计,广东省省级政府投入的免学杂费资金2005年为34377. 18万元,2011年增长为264573万元;投入的书本费资金2006年为8643万元,2011年增长为183480万元;生活费补助资金2005年为10302万元,2011年增长为28000万元,增长率分别为670%、2023%、172%在经费的充足保障下,“两免一补”成效显著443.健全了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在2007年实施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1:1共同分担,珠三角地区所需资金自行负担。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保证了每年新增加的C、D级危房校舍得到及时改造从调查学校各年度校舍维修资金拨付情况看,2005年均值为7.38万元,2006年均值为7.43万元,2007年为10.95万元,2008年为10 .20万元,2009年为11 .55万元,2010年为14.5万元,2011年为10 .94万元农村学校的校舍维修资金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资金46. 13亿元,其中统筹安排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资金2.49亿元,省财政补助7.14亿元,市县财政安排36.5亿元全省共加固改造危房面积483万平方米,其中拆除处置D级危房面积273万平方米到2010年,所调查地区农村中小学已经不存在危房4.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教师工资待遇基本实现了“两相当”广东凋研地区农村学校各年度教师工资经费逐年增长2005年农村中小学校均值为219.6万元,2006年为235.2万元,2007年为271.1万元,2008年为335.9万元,2009年为453.1万元,2010年为504.4万元,2011年为575.8万元。
新机制实施后,农村教师工资逐年上升,较之新机制实施前增加了一倍还多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实现教师工资福利“两相当”所谓“两相当”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两相当”,即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根据广东省各地报表数据显示,2010年,获得省财政补助的91个县(市、区,含江门恩平、台山、开平)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2011年,为进一步落实该项政策,确保教师工资待遇,省财政共拨付奖补资金8.69亿元二)“新机制”实施的主要特征1.起步早,发展快早在2001年,广东省率先对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书本费和杂费制度2005年秋季学期,广东省率先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并在2006年秋季学期,全省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比国务院部署提前1年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在2006年提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到2008年城乡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走在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前列目前,广东省每年有约1000多万学生享受免收学杂费、课本费政策。
2.投入大,质量高广东省“新机制”改革工作紧紧把握住“明确各级责任、省级财政统筹、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别组织实施”的原则,资金投入大,并以省财政投入为主,确保改革资金的落实2011年,全省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52.3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承担45.8亿元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广东省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广东省扎实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校舍安全、规范化学校建设、新装备等工程,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规范化学校覆盖率逐年提高,珠三角地区已达90%以上我们调研的样本县(区)佛山市高明区2005年底已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验收,成为广东省第18个教育强区,全部城乡学校都是规范化学校,办学条件均衡;样本县(区)惠州市惠阳区2008年10月全区8个镇(街道)全部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实现“镇镇皆强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建成了规范化学校3.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为全面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2009 -2012年,广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三室一场五有”(有标准配置的课室、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小学功能室)、阅览室和运动场,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厕所、可供教师工作休息的住房,寄宿制学校还要有符合安全标准的学生宿舍、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食堂)工程建设,争取到2012年,全省独立建制的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三室一场五有”。
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带动地方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投入,广东省从2009年至2015年每年整合部分中央奖补资金和省本级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以竞争性分配方式奖补经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为此,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工作实施方案》(粤教财[ 2010]1号)和《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办法》(粤教财[2010]2号),铺开了竞争性分配工作目前竞争性分配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有关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4.加大投入,促进公平2011年,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共计1301.7万人(含深圳市),较上年减少47.9万人跨县(市、区)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337.8万人,较上年增加’23.9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269.2万人,较上年增加26.4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0.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在随迁子女规模不断显著扩大的情况下,广东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工作要求,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努力保障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全省共有136万随迁子女人读公办学校,占随迁子女总数的50.52%,较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进一步落实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要求,促进了教育公平自2009年起,全省一律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借读费本省户籍以及符合省规定免费义务教育条件的外省户籍学生,在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免收学杂费、课本费,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就读的,按民办学校学杂费标准减除各级财政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课本费补助标准后缴费入学不符合免费条件的,按所就读学校原“一费制”收费标准收取书杂费据统计,2011年有124万跨县流动非户籍学生享受免学杂费、课本费政策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广东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支持2011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积极创新资金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使用方案,安排下达2011年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央奖励资金5.17亿元,发挥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取得明显的效益三)“新机制”实施的满意度1.家长普遍认同“新机制”的实施效果本次调研将家长对“新机制”实施效果看法分为十个不同维度,包。





